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但对于网民“北京究竟有多少公车?”这样的疑问,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或“无法单方披露”,并透露“这个问题很敏感”。
网民说,“不便”公布数据的背后是说不清的公车消费账目,是特权阶层的利益。公车改革成功与否是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的试金石。
“数据敏感”折射公车消费黑洞
署名“盛大林”的博客文章说,“很敏感”倒像是句大实话。可是,公开公车数量为什么会“很敏感”?是不是因为公车的数量太多了或者消费中的黑洞太大了?近年来,全国及各地“三公消费”的支出不断攀升,而要预防和治理“三公消费”中的腐败,首先就应该公开“三公消费”的账目,这当然应该包括公车的数量。
署名“亢振洲”的博客文章说,北京究竟有多少公车,按说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企事业单位的公车不说,大家承认也不好统计,但党政部门、在政府管辖下、由财政供养的车辆说到哪里都应该是十分清楚的。北京的公车数量,这既非保密事项,更非国家机密,为什么就“不便”公开呢?是怕群众知道了有多少公车对特权阶层不利吗?
署名“张贵峰”的网络文章说,回答公车数量问题之所以“不便”“敏感”,并不是技术问题(如不便统计、无法准确计算),而主要是一个利益问题。
博主“刘仰”说,限制公车涉及的本质问题是官员待遇、公车私用、社会管理成本问题,或者说是官僚阶层队伍庞大的问题。
公车改革是治堵“深水区”
署名“魏英杰”的博客文章说,可以说,公务车改革是城市治堵的“深水区”。只有当改革大胆走进“深水区”,公众才会更加认可相关治堵方案,各项治堵措施也才有望顺利、有效地推进。治理交通拥堵最难的地方在于,政府部门有没有决心拿自己开刀,坚决推行公务车改革,切实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只要政府能够客观对待城市拥堵问题,科学平衡机动车辆的路权,那么无论公务车数量多少,这样做不仅可以体现政府治堵的诚意和决心,也会大大有利于治堵方案的顺利推行。
博主“遗君明珠”说,有关部门对公车数量表示“不便回应”,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回应。这样的回应让我们知道,治理交通拥堵,公车是啃不动的一块硬骨头,公车改革,我们还任重而道远。老百姓连公车数量的知情权都没有,治理交通拥堵拿公车开刀更无异于痴人说梦。
博主“翰烽”说,这些年来,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车数量与日俱增,档次也越来越高,每年关于公车的消费也是水涨船高,车轮上的腐败问题越来越突出。公车不仅仅是数量问题,更是一个特权问题。然而,公车问题已经不只是给城市添堵,更是给政府的公信与廉洁添堵。如此之结果,必然会让治堵新政的效果大打折扣。
保障公民权利是攻坚战
署名“杨涛”的网络文章说,如果公车数量不准确、定期地公布,那么控制公车增长就成为一句空话。“治堵”的核心和难点仍然在于“治权”,就是要治理公共权力,关键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并从知情公车数量成长为知情公共财政的开支,从知情公共财政的开支到参与决定公共财政的开支,我们不仅为“治堵”做出贡献,更在民主财政上大大地前进。
杨涛说,纳税人依法交纳了税收,成就了公共财政,本身对财政的开支就有知情权、决策权。可是,公众至今对于公共财政的预算、决算的具体项目并不知情。如今,连“公车数量”都成为“敏感词”,我们不知,为何公权力一身都是“敏感”部位,但是我们清楚,在敏感词增多的背后,则是公众权利的虚置。
署名“张贵峰”的网络文章说,政府信息的滞塞不通使得民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匮乏。所以,要站在改进和完善行政秩序的高度通盘考虑,强化对公民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障。(于璐)
公车改革成治堵深水区 数据敏感折射消费黑洞
稿源: 经济参考报 2010-12-23 16:11:18
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但对于网民“北京究竟有多少公车?”这样的疑问,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或“无法单方披露”,并透露“这个问题很敏感”。
网民说,“不便”公布数据的背后是说不清的公车消费账目,是特权阶层的利益。公车改革成功与否是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的试金石。
“数据敏感”折射公车消费黑洞
署名“盛大林”的博客文章说,“很敏感”倒像是句大实话。可是,公开公车数量为什么会“很敏感”?是不是因为公车的数量太多了或者消费中的黑洞太大了?近年来,全国及各地“三公消费”的支出不断攀升,而要预防和治理“三公消费”中的腐败,首先就应该公开“三公消费”的账目,这当然应该包括公车的数量。
署名“亢振洲”的博客文章说,北京究竟有多少公车,按说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企事业单位的公车不说,大家承认也不好统计,但党政部门、在政府管辖下、由财政供养的车辆说到哪里都应该是十分清楚的。北京的公车数量,这既非保密事项,更非国家机密,为什么就“不便”公开呢?是怕群众知道了有多少公车对特权阶层不利吗?
署名“张贵峰”的网络文章说,回答公车数量问题之所以“不便”“敏感”,并不是技术问题(如不便统计、无法准确计算),而主要是一个利益问题。
博主“刘仰”说,限制公车涉及的本质问题是官员待遇、公车私用、社会管理成本问题,或者说是官僚阶层队伍庞大的问题。
公车改革是治堵“深水区”
署名“魏英杰”的博客文章说,可以说,公务车改革是城市治堵的“深水区”。只有当改革大胆走进“深水区”,公众才会更加认可相关治堵方案,各项治堵措施也才有望顺利、有效地推进。治理交通拥堵最难的地方在于,政府部门有没有决心拿自己开刀,坚决推行公务车改革,切实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只要政府能够客观对待城市拥堵问题,科学平衡机动车辆的路权,那么无论公务车数量多少,这样做不仅可以体现政府治堵的诚意和决心,也会大大有利于治堵方案的顺利推行。
博主“遗君明珠”说,有关部门对公车数量表示“不便回应”,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回应。这样的回应让我们知道,治理交通拥堵,公车是啃不动的一块硬骨头,公车改革,我们还任重而道远。老百姓连公车数量的知情权都没有,治理交通拥堵拿公车开刀更无异于痴人说梦。
博主“翰烽”说,这些年来,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车数量与日俱增,档次也越来越高,每年关于公车的消费也是水涨船高,车轮上的腐败问题越来越突出。公车不仅仅是数量问题,更是一个特权问题。然而,公车问题已经不只是给城市添堵,更是给政府的公信与廉洁添堵。如此之结果,必然会让治堵新政的效果大打折扣。
保障公民权利是攻坚战
署名“杨涛”的网络文章说,如果公车数量不准确、定期地公布,那么控制公车增长就成为一句空话。“治堵”的核心和难点仍然在于“治权”,就是要治理公共权力,关键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并从知情公车数量成长为知情公共财政的开支,从知情公共财政的开支到参与决定公共财政的开支,我们不仅为“治堵”做出贡献,更在民主财政上大大地前进。
杨涛说,纳税人依法交纳了税收,成就了公共财政,本身对财政的开支就有知情权、决策权。可是,公众至今对于公共财政的预算、决算的具体项目并不知情。如今,连“公车数量”都成为“敏感词”,我们不知,为何公权力一身都是“敏感”部位,但是我们清楚,在敏感词增多的背后,则是公众权利的虚置。
署名“张贵峰”的网络文章说,政府信息的滞塞不通使得民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匮乏。所以,要站在改进和完善行政秩序的高度通盘考虑,强化对公民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障。(于璐)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