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专家称维基解密挑战美国预示国际政治新动向
稿源: 瞭望  | 2010-12-04 10:52:18

  《瞭望》文章:“维基解密”发难美国

  一个小小的非国家行为体能够借助网络与大众传媒,公然挑战霸权国家,预示着重要的国际政治新动向

  文/陈向阳

  “维基解密”网站再度大规模曝光美国外交“内幕”、“黑幕”后,美国国务院与国防部等连日来如临大敌、如坐针毡,国务卿希拉里等急忙“灭火”、“止血”、“消毒”,又是向盟友解释,又是严厉谴责,企图“减少损失”、“挽回影响”、极力推卸失察之责。

  其实,自今年下半年以来,作为国际互联网“江湖”的“独行侠”,“维基解密”网站(WikiLeaks)已连续三次大规模公开美国军事外交“机密”,令“世界霸主”寝食难安、颜面尽失。

  7月25日,公开9万份阿富汗战争文件,揭露阿战迄今已造成2万人丧命。

  10月23日,公开40万份伊拉克战争文件,指伊战共导致近11万人丧生,其中63%是伊拉克平民。

  尤其是11月28日,“维基解密”陆续公开美国驻外使领馆发送给国务院的25万份秘密电报,“爆料”之中不乏“猛料”、“辣料”,很是吸引各方眼球。

  其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于2009年7月签署命令,要求美国外交官暗中调查联合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收集他们详细的“生物信息”(DNA、指纹和眼球虹膜)、通信密码、信用卡号、电子邮件地址、电话与传真号码,而调查对象则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副秘书长、常任理事国代表、维和行动负责人等。此外,美国外交官们背地里对世界各国领导人评头品足、指手画脚。

  “维基解密”事件表明,一个小小的非国家行为体能够借助网络与大众传媒,公然挑战霸权国家,不仅戳痛了美国的“伤疤”,也预示着重要的国际政治新动向。

  其一,解密事件暴露了美国外交的两面性。美国素以“人权卫道士”与“文明守护神”自居,在公开场合满口仁义道德、道貌岸然,私底下却是骄横跋扈、狂妄自大与残暴蛮横;视国际法为儿戏、任意监控国际组织领导人,傲慢无礼地随意挖苦外国政要,以“莫须有”的罪名发动伊拉克战争、滥杀无辜等。

  其二,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向自诩其情报及保密工作天衣无缝,但却连续不断与大规模地“被解密”,其不择手段的种种作为被一再曝光,实在是讽刺。有分析指“维基解密”事件源于“9·11”之后美国的情报体制改革失当,其“情报整合与共享”存在巨大漏洞,美国国务院在事发之后已暂停与国防部之间的外交情报“即时与全面传递”。事件凸显了美国在情报体制、保密工作与纪律上,存在诸多“霸权软肋”。

  其三,解密事件持续“发酵”,美国的“道德光环”黯然失色,其一向“引以为豪”的“软实力”、“巧实力”、“网络外交”备受冲击,事件对美国与有关国家的互信、合作抑或敌对关系势必产生复杂影响,美国的霸权习性、外交与情报运作流程面临“痛苦的调整”。

  白宫事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特地发表声明指出,“该事件不仅会对美国的外交利益产生重大影响,还将影响到我们在全球的同盟和朋友,我们对此表示最强烈的谴责。”

  而作为美国“巧实力”与“多伙伴”外交的“掌门人”,国务卿希拉里处于事件的“风口浪尖”,她急忙对新闻媒体发表专门讲话,声称该事件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破坏了“负责任的”政府“正常运作”的纽带,不仅是对美国外交政策利益的攻击,也是对“国际社会”的攻击。希拉里一面对“同行之间的私人讨论或者我们外交人员的个人评估和观察”“深感遗憾”,一面强调“奥巴马政府如此努力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将能经受住这一挑战”。

  但“业内人士”所作的影响评估更能说明问题,美国中情局前高官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解密事件对美国可信度和外交的损害“不可估量”,“覆水难收,美国国务院作为可靠传话者的可信度已丧失,而且无疑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其四,解密事件还表明,以网络媒体及国际非政府组织等为代表,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迅速蹿升。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互联网即时通讯的加速发展,国际行为体日趋多元,主权国家虽仍是最重要的行为体,但非国家行为体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能量巨大,并对国家行为体构成竞争甚至挑战。网络“新媒体”堪称“双刃剑”,国际网络空间可谓“刀光剑影”,充满了无序竞争,“虚拟世界”绝非虚无飘渺,新的国际关系形态正在被网络重新塑造。

  “维基解密”事件让世人看清了美国的“霸权真容”,“身正不怕影子歪”,我们既要认清美国“霸道”日益不得人心的事件本质,言行一致地坚持和平发展,也要未雨绸缪,加强与改进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工作。□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范敬英】

专家称维基解密挑战美国预示国际政治新动向

稿源: 瞭望 2010-12-04 10:52:18

  《瞭望》文章:“维基解密”发难美国

  一个小小的非国家行为体能够借助网络与大众传媒,公然挑战霸权国家,预示着重要的国际政治新动向

  文/陈向阳

  “维基解密”网站再度大规模曝光美国外交“内幕”、“黑幕”后,美国国务院与国防部等连日来如临大敌、如坐针毡,国务卿希拉里等急忙“灭火”、“止血”、“消毒”,又是向盟友解释,又是严厉谴责,企图“减少损失”、“挽回影响”、极力推卸失察之责。

  其实,自今年下半年以来,作为国际互联网“江湖”的“独行侠”,“维基解密”网站(WikiLeaks)已连续三次大规模公开美国军事外交“机密”,令“世界霸主”寝食难安、颜面尽失。

  7月25日,公开9万份阿富汗战争文件,揭露阿战迄今已造成2万人丧命。

  10月23日,公开40万份伊拉克战争文件,指伊战共导致近11万人丧生,其中63%是伊拉克平民。

  尤其是11月28日,“维基解密”陆续公开美国驻外使领馆发送给国务院的25万份秘密电报,“爆料”之中不乏“猛料”、“辣料”,很是吸引各方眼球。

  其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于2009年7月签署命令,要求美国外交官暗中调查联合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收集他们详细的“生物信息”(DNA、指纹和眼球虹膜)、通信密码、信用卡号、电子邮件地址、电话与传真号码,而调查对象则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副秘书长、常任理事国代表、维和行动负责人等。此外,美国外交官们背地里对世界各国领导人评头品足、指手画脚。

  “维基解密”事件表明,一个小小的非国家行为体能够借助网络与大众传媒,公然挑战霸权国家,不仅戳痛了美国的“伤疤”,也预示着重要的国际政治新动向。

  其一,解密事件暴露了美国外交的两面性。美国素以“人权卫道士”与“文明守护神”自居,在公开场合满口仁义道德、道貌岸然,私底下却是骄横跋扈、狂妄自大与残暴蛮横;视国际法为儿戏、任意监控国际组织领导人,傲慢无礼地随意挖苦外国政要,以“莫须有”的罪名发动伊拉克战争、滥杀无辜等。

  其二,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向自诩其情报及保密工作天衣无缝,但却连续不断与大规模地“被解密”,其不择手段的种种作为被一再曝光,实在是讽刺。有分析指“维基解密”事件源于“9·11”之后美国的情报体制改革失当,其“情报整合与共享”存在巨大漏洞,美国国务院在事发之后已暂停与国防部之间的外交情报“即时与全面传递”。事件凸显了美国在情报体制、保密工作与纪律上,存在诸多“霸权软肋”。

  其三,解密事件持续“发酵”,美国的“道德光环”黯然失色,其一向“引以为豪”的“软实力”、“巧实力”、“网络外交”备受冲击,事件对美国与有关国家的互信、合作抑或敌对关系势必产生复杂影响,美国的霸权习性、外交与情报运作流程面临“痛苦的调整”。

  白宫事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特地发表声明指出,“该事件不仅会对美国的外交利益产生重大影响,还将影响到我们在全球的同盟和朋友,我们对此表示最强烈的谴责。”

  而作为美国“巧实力”与“多伙伴”外交的“掌门人”,国务卿希拉里处于事件的“风口浪尖”,她急忙对新闻媒体发表专门讲话,声称该事件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破坏了“负责任的”政府“正常运作”的纽带,不仅是对美国外交政策利益的攻击,也是对“国际社会”的攻击。希拉里一面对“同行之间的私人讨论或者我们外交人员的个人评估和观察”“深感遗憾”,一面强调“奥巴马政府如此努力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将能经受住这一挑战”。

  但“业内人士”所作的影响评估更能说明问题,美国中情局前高官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解密事件对美国可信度和外交的损害“不可估量”,“覆水难收,美国国务院作为可靠传话者的可信度已丧失,而且无疑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其四,解密事件还表明,以网络媒体及国际非政府组织等为代表,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迅速蹿升。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互联网即时通讯的加速发展,国际行为体日趋多元,主权国家虽仍是最重要的行为体,但非国家行为体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能量巨大,并对国家行为体构成竞争甚至挑战。网络“新媒体”堪称“双刃剑”,国际网络空间可谓“刀光剑影”,充满了无序竞争,“虚拟世界”绝非虚无飘渺,新的国际关系形态正在被网络重新塑造。

  “维基解密”事件让世人看清了美国的“霸权真容”,“身正不怕影子歪”,我们既要认清美国“霸道”日益不得人心的事件本质,言行一致地坚持和平发展,也要未雨绸缪,加强与改进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工作。□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 范敬英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