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转折时期,未来经济社会如何做出重大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迟福林说:“改革将贯穿‘十二五’发展始终。”
至少面临内外三大挑战
问:为何强调未来几年是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
迟福林:“十二五”期间,中国改革的内外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下,中国改革发展至少面临三大挑战:外部市场需求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即使有所恢复,也不是原来数量的简单恢复,而将伴随着重大的结构调整;后哥本哈根时代,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压力逐步增加;世界经济格局的整体性变动对我国开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三大变化迫使我们要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寻求对外开放的新突破,与此同时,要把改革发展的立足点放到扩大内需基础上。
从内部环境看,我国改革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现实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存在很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和危机,要清醒认识我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5年。可以预见,发展方式转变必将引起复杂深刻的社会变化。
所以,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必须做出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
总体思路是推进全面改革
问:如何理解改革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迟福林:“十二五”改革攻坚的总体思路,就是推进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在内的多位一体的全面改革。一是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坚持“先易后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必须要“大力推进”;二是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稳妥推进”;三是社会、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以要“加快推进”。这三个“改革”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依赖政治体制改革,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够加快推进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
全面改革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基本要求。比如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要促进国民收入结构调整,社会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文化体制改革要推进国家软实力提升等。
改革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
问: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迟福林:“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与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比如“九五”期间,提出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但是现在的转变远不是这样的。从追求经济总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由国家增长优先转变为富民优先发展,由投资生产主导到消费为主导的转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和选择。
第一,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要以扩大内需为总体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环节,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基本路径,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二,推进以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十二五”是我国社会转型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实现平稳转型,关键在于对社会问题的估计与改革决策的选择。如果能够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进“十二五”的社会体制改革,就能够为后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为推进和谐社会建立制度保障。第三,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方式转型的更大挑战不是经济社会本身,而是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十二五”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否实现重大突破。
改革关系未来长远发展
问:有人认为,中国当前社会处于改革深水区,您认为如何推进中国的改革?
迟福林:我认为,无论是改革动力的凝聚,还是改革勇气和魄力的形成,最终都取决于改革行动。五中全会公报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这完全符合实际需求。
这次改革涉及各种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只有形成社会各界对改革的基本共识,才能凝聚改革动力。只有实现改革发展理念的转变,才能形成改革勇气和魄力,比如从“国强”转向“民富”。
“十二五”改革处于我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改革攻坚不仅仅在于关乎我国未来5年的发展,更在于对我国未来10年、20年乃至30年的深远影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5年。如何科学把握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是现实和未来赋予的重大历史课题。
改革将贯穿“十二五”发展始终
稿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10-28 13:51:14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转折时期,未来经济社会如何做出重大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迟福林说:“改革将贯穿‘十二五’发展始终。”
至少面临内外三大挑战
问:为何强调未来几年是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
迟福林:“十二五”期间,中国改革的内外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下,中国改革发展至少面临三大挑战:外部市场需求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即使有所恢复,也不是原来数量的简单恢复,而将伴随着重大的结构调整;后哥本哈根时代,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压力逐步增加;世界经济格局的整体性变动对我国开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三大变化迫使我们要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寻求对外开放的新突破,与此同时,要把改革发展的立足点放到扩大内需基础上。
从内部环境看,我国改革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现实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存在很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和危机,要清醒认识我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5年。可以预见,发展方式转变必将引起复杂深刻的社会变化。
所以,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必须做出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
总体思路是推进全面改革
问:如何理解改革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迟福林:“十二五”改革攻坚的总体思路,就是推进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在内的多位一体的全面改革。一是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坚持“先易后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必须要“大力推进”;二是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稳妥推进”;三是社会、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以要“加快推进”。这三个“改革”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依赖政治体制改革,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够加快推进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
全面改革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基本要求。比如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要促进国民收入结构调整,社会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文化体制改革要推进国家软实力提升等。
改革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
问: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迟福林:“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与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比如“九五”期间,提出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但是现在的转变远不是这样的。从追求经济总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由国家增长优先转变为富民优先发展,由投资生产主导到消费为主导的转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和选择。
第一,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要以扩大内需为总体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环节,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基本路径,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二,推进以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十二五”是我国社会转型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实现平稳转型,关键在于对社会问题的估计与改革决策的选择。如果能够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进“十二五”的社会体制改革,就能够为后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为推进和谐社会建立制度保障。第三,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方式转型的更大挑战不是经济社会本身,而是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十二五”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否实现重大突破。
改革关系未来长远发展
问:有人认为,中国当前社会处于改革深水区,您认为如何推进中国的改革?
迟福林:我认为,无论是改革动力的凝聚,还是改革勇气和魄力的形成,最终都取决于改革行动。五中全会公报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这完全符合实际需求。
这次改革涉及各种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只有形成社会各界对改革的基本共识,才能凝聚改革动力。只有实现改革发展理念的转变,才能形成改革勇气和魄力,比如从“国强”转向“民富”。
“十二五”改革处于我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改革攻坚不仅仅在于关乎我国未来5年的发展,更在于对我国未来10年、20年乃至30年的深远影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5年。如何科学把握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是现实和未来赋予的重大历史课题。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