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经济向好给加息以支撑
稿源: 金融时报  | 2010-10-20 13:24:55

  记者 李倩

  10月19日晚间,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5个基点的消息一经网站公布,即令市场哗然一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数专家虽然觉得消息突然,但是普遍认为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非常必要,既有利于抑制通胀蔓延,也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延续,更反映了当前经济回暖超出预期。

  8月份CPI同比上涨3.5%,与上月相比涨幅进一步扩大0.2个百分点,创下22个月以来的最高点。与7月份不同,8月份CPI创下年内新高,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导致。9月份的统计数据虽然尚未出来,但CPI预计已超过预期。如此负利率状态已持续7个月之久。

  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每一次价格上涨,农产品推给粮食,粮食推给蔬菜,蔬菜推给鸡蛋,鸡蛋又推给猪肉,猪肉推给天气和季节,最终的结论是不会引发通胀,但历史证明,这种乐观往往背离了事实。从8月份的物价数据表象看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但其背后信贷的同比多增,也就是说,除了季节性等因素,货币也是物价上涨的“推手”之一。

  此外,水、电、石油、天然气能源价格普涨是目前实际的情况。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林永生博士指出,要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就要先让我国的资源品价格充分反映资源品的稀缺性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因此,这一宏观经济转型加速资源品价格上涨的过程将使物价水平难以快速回落。央行研究部门人士亦分析指出,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令粮价向下的可能性变得很小。如果不加息,也就意味着负利率状态还将持续。

  央行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和消费意愿有所下降。经济学家易宪容认为,加息也是为了应对通胀和减少民众对负利率的不满。利率高低可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提高利率后,消费者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企业的融资成本会因为利率提高而上升,同样会减少借款,缩减投资。利率提高对消费者和企业行为的影响会减少总需求,从而达到货币主义所主张的抑制通胀效果。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日前在上海公开表示,应考虑推出存款利率浮动政策,由国家规定一个浮动区间。他还说:“考虑到目前银行负利率,银行利率应该上调。”

  当然,经济企稳回升给加息以支撑。宏观经济的良好表现,恰好为加息提供了绝佳的时间窗口。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息出乎意料。国内通胀压力较大,处于负利率情况,有加息需要。但顾及到加息可能伤及实体经济,因而直至近日推出,因此也显示管理层对经济运行的乐观判断,对经济企稳回升更有信心。

  夏斌认为,由于去年基数等原因,今年中国GDP将呈现逐季下降态势,但他预计中国全年GDP增速将在9%至10%之间。“政府宏观调控的三大方向,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整顿地方融资平台和支持节能减排等宏观调控政策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转变。”夏斌表示。

  鉴于央行对今年的首次加息,只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1年期存款利率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1年期贷款利率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诸建芳认为,人民币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对市场影响不大,并不能说明货币政策开始从紧。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9月份境外资本流入明显加快推高资产泡沫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为防止通胀出现,央行选择这个时间点加息。“加息0.25个百分点不足以解决目前的资产价格泡沫,未来会累进加息。”她说。但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分析师祝宝良认为,加息主要是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从长期来看,为防止“热钱”流入,连续加息不太可能。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提醒记者注意此次加息的五大特征:一是表明管理层加强了通胀预期管理;二是政府前期房地产政策延续,有利于防范资产泡沫;三是说明当前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经济回暖超出预期;四是加息可能会加速“热钱”流入,未来使得数量化调控手段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五是本次加息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较为明显,相比之下贷款利率变动不大。

  而央行副行长易纲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上撰文称,中国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在未来仍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能够从容应对危机的表态,让我们看到了管理层管理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编辑:沈严】

经济向好给加息以支撑

稿源: 金融时报 2010-10-20 13:24:55

  记者 李倩

  10月19日晚间,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5个基点的消息一经网站公布,即令市场哗然一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数专家虽然觉得消息突然,但是普遍认为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非常必要,既有利于抑制通胀蔓延,也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延续,更反映了当前经济回暖超出预期。

  8月份CPI同比上涨3.5%,与上月相比涨幅进一步扩大0.2个百分点,创下22个月以来的最高点。与7月份不同,8月份CPI创下年内新高,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导致。9月份的统计数据虽然尚未出来,但CPI预计已超过预期。如此负利率状态已持续7个月之久。

  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每一次价格上涨,农产品推给粮食,粮食推给蔬菜,蔬菜推给鸡蛋,鸡蛋又推给猪肉,猪肉推给天气和季节,最终的结论是不会引发通胀,但历史证明,这种乐观往往背离了事实。从8月份的物价数据表象看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但其背后信贷的同比多增,也就是说,除了季节性等因素,货币也是物价上涨的“推手”之一。

  此外,水、电、石油、天然气能源价格普涨是目前实际的情况。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林永生博士指出,要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就要先让我国的资源品价格充分反映资源品的稀缺性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因此,这一宏观经济转型加速资源品价格上涨的过程将使物价水平难以快速回落。央行研究部门人士亦分析指出,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令粮价向下的可能性变得很小。如果不加息,也就意味着负利率状态还将持续。

  央行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和消费意愿有所下降。经济学家易宪容认为,加息也是为了应对通胀和减少民众对负利率的不满。利率高低可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提高利率后,消费者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企业的融资成本会因为利率提高而上升,同样会减少借款,缩减投资。利率提高对消费者和企业行为的影响会减少总需求,从而达到货币主义所主张的抑制通胀效果。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日前在上海公开表示,应考虑推出存款利率浮动政策,由国家规定一个浮动区间。他还说:“考虑到目前银行负利率,银行利率应该上调。”

  当然,经济企稳回升给加息以支撑。宏观经济的良好表现,恰好为加息提供了绝佳的时间窗口。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息出乎意料。国内通胀压力较大,处于负利率情况,有加息需要。但顾及到加息可能伤及实体经济,因而直至近日推出,因此也显示管理层对经济运行的乐观判断,对经济企稳回升更有信心。

  夏斌认为,由于去年基数等原因,今年中国GDP将呈现逐季下降态势,但他预计中国全年GDP增速将在9%至10%之间。“政府宏观调控的三大方向,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整顿地方融资平台和支持节能减排等宏观调控政策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转变。”夏斌表示。

  鉴于央行对今年的首次加息,只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1年期存款利率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1年期贷款利率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诸建芳认为,人民币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对市场影响不大,并不能说明货币政策开始从紧。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9月份境外资本流入明显加快推高资产泡沫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为防止通胀出现,央行选择这个时间点加息。“加息0.25个百分点不足以解决目前的资产价格泡沫,未来会累进加息。”她说。但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分析师祝宝良认为,加息主要是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从长期来看,为防止“热钱”流入,连续加息不太可能。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提醒记者注意此次加息的五大特征:一是表明管理层加强了通胀预期管理;二是政府前期房地产政策延续,有利于防范资产泡沫;三是说明当前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经济回暖超出预期;四是加息可能会加速“热钱”流入,未来使得数量化调控手段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五是本次加息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较为明显,相比之下贷款利率变动不大。

  而央行副行长易纲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上撰文称,中国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在未来仍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能够从容应对危机的表态,让我们看到了管理层管理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编辑: 沈严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