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辉煌十一五:阔步迈向大发展大繁荣
稿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 2010-10-18 10:21:40

制图:李仕权

  “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挺进。

  截至今天,全国近3000家新华书店已有2900多家转企改制。全国148家中央部门和单位出版社,已有102家核销事业编制,地方需要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已基本完成任务。35家需转企改制的电影制片厂已全部完成,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影院以及58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转企改制。

  “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千帆竞渡。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十一五”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2009年,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全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450家,文化辐射力空前提高。

  我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服务监管平台、农村数字电影的供片体系和覆盖全国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已经初步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成效卓著。2006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32亿元,用于补助中部地区贫困县和西部地区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中央财政共累计投入资金48.5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潮中,我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实现增加值3100亿元,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指标;全国电影票房达62亿元,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事实证明,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正在开掘着新的价值。

  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009年4月1日,《辽宁日报》55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改版开始。创新改版,进报亭、进家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党报的市场影响力。目前,《辽宁日报》每日市场零售已近2万份,辽沈晚报各市地方版发行量也都有大幅度提高。

  《辽宁日报》坚持不留壳,不借壳,不造新壳,不可逆,可稽查,真刀真枪,真转真改。目前,辽宁已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313家,其中21家经营性出版社和65家新华书店全部完成转企改制;67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完成64家,其余3家将于明年10月底前完成。

  辽沈大地轰轰烈烈的文化变革正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展开的一个缩影。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3年6月至2005年底,根据中央下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

  2005年底至2009年8月,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扩大试点、由点到面的关键时期。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走上全面推开的新里程。

  从2009年8月至青岛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加快推进、全面开展的新阶段。实践证明,文化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

  2009年7月1日,投资18亿元的全国最大的动漫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开工。5月28日,投资50亿元的中国天津3D影视创意园区、投资9亿元的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和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所在天津成立。

  2010年,投资50亿元的数字出版基地在天津落户。投资15亿元的三网融合工程正在天津运行。天津创意街、天津音乐街等23个创意产业园区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的聚集效应正在显现。总投资达359亿元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首批40个重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20世纪初,有小说言道,“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历史发展证明,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

  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重要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0年4月,中宣部等9部委联合推出《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一批亮点突出、示范效应明显的项目得到银行贷款支持,涉及金额136亿元。

  广播电视利用内容生产的核心优势,加快改革步伐,成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2009年我国电影故事片产量456部、电视剧1.3万集、电视动画片17万分钟。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建国大业》等一批主旋律作品叫好又叫座。

  观念的解放带来了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脱颖而出。

  通过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共推出了代表国家形象的50台精品剧目和100多台优秀剧目。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成功推出38台优秀剧目,录制出200出有保存价值的优秀折子戏。《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资助了15部京剧作品。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产生出104件优秀主题性作品,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奖励项目也完成逾万件艺术作品的收藏规模。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优秀的文艺品牌活动,第八届、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成功举办,很好地体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

  文化不仅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更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

  今年夏天,在陕、晋、豫交界享有盛名的榆林黑龙潭庙会的主办方,直接和河南小皇后豫剧团预签了明年庙会的演出合同。这个纯粹靠市场闯出来的民营剧团,17年来扎根农村,巡回演出6000余场,观众达3000多万人次。在河南省,民营院团已经成为文化市场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截至今天,河南全省265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已有205家完成转企改制。

  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堪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窗口。实践证明,文化不仅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更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历史、传统、民族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产业发展统计报告,2008年,在45个文化服务行业中,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增加值占文化服务行业增加值的74.5%,与2004年相比,占比提高了7.3个百分点;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年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

  2009年,新闻出版更是捷报频传,5年来,各新闻出版单位围绕普及科学创新理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组织出版了马列文选、大百科全书、中国植物志、中华大典等一大批精品力作,我国图片、图书、报纸、电子书等四类产品稳居世界首位。据统计,我国生产图书30万种、70亿册(张),出版发行报纸437亿份,出版期刊31亿册,电子书76万本,网络游戏、文学出版700多万种。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10668.9亿元,实现增加值3099.7亿元。新闻出版不仅严守新闻宣传的主阵地,更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与成效,也见证了文化体制改革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编辑:徐挺】

辉煌十一五:阔步迈向大发展大繁荣

稿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10-18 10:21:40

制图:李仕权

  “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挺进。

  截至今天,全国近3000家新华书店已有2900多家转企改制。全国148家中央部门和单位出版社,已有102家核销事业编制,地方需要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已基本完成任务。35家需转企改制的电影制片厂已全部完成,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影院以及58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转企改制。

  “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千帆竞渡。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十一五”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2009年,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全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450家,文化辐射力空前提高。

  我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服务监管平台、农村数字电影的供片体系和覆盖全国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已经初步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成效卓著。2006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32亿元,用于补助中部地区贫困县和西部地区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中央财政共累计投入资金48.5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潮中,我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实现增加值3100亿元,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指标;全国电影票房达62亿元,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事实证明,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正在开掘着新的价值。

  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009年4月1日,《辽宁日报》55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改版开始。创新改版,进报亭、进家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党报的市场影响力。目前,《辽宁日报》每日市场零售已近2万份,辽沈晚报各市地方版发行量也都有大幅度提高。

  《辽宁日报》坚持不留壳,不借壳,不造新壳,不可逆,可稽查,真刀真枪,真转真改。目前,辽宁已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313家,其中21家经营性出版社和65家新华书店全部完成转企改制;67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完成64家,其余3家将于明年10月底前完成。

  辽沈大地轰轰烈烈的文化变革正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展开的一个缩影。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3年6月至2005年底,根据中央下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

  2005年底至2009年8月,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扩大试点、由点到面的关键时期。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走上全面推开的新里程。

  从2009年8月至青岛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加快推进、全面开展的新阶段。实践证明,文化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

  2009年7月1日,投资18亿元的全国最大的动漫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开工。5月28日,投资50亿元的中国天津3D影视创意园区、投资9亿元的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和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所在天津成立。

  2010年,投资50亿元的数字出版基地在天津落户。投资15亿元的三网融合工程正在天津运行。天津创意街、天津音乐街等23个创意产业园区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的聚集效应正在显现。总投资达359亿元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首批40个重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20世纪初,有小说言道,“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历史发展证明,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

  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重要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0年4月,中宣部等9部委联合推出《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一批亮点突出、示范效应明显的项目得到银行贷款支持,涉及金额136亿元。

  广播电视利用内容生产的核心优势,加快改革步伐,成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2009年我国电影故事片产量456部、电视剧1.3万集、电视动画片17万分钟。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建国大业》等一批主旋律作品叫好又叫座。

  观念的解放带来了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脱颖而出。

  通过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共推出了代表国家形象的50台精品剧目和100多台优秀剧目。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成功推出38台优秀剧目,录制出200出有保存价值的优秀折子戏。《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资助了15部京剧作品。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产生出104件优秀主题性作品,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奖励项目也完成逾万件艺术作品的收藏规模。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优秀的文艺品牌活动,第八届、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成功举办,很好地体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

  文化不仅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更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

  今年夏天,在陕、晋、豫交界享有盛名的榆林黑龙潭庙会的主办方,直接和河南小皇后豫剧团预签了明年庙会的演出合同。这个纯粹靠市场闯出来的民营剧团,17年来扎根农村,巡回演出6000余场,观众达3000多万人次。在河南省,民营院团已经成为文化市场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截至今天,河南全省265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已有205家完成转企改制。

  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堪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窗口。实践证明,文化不仅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更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历史、传统、民族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产业发展统计报告,2008年,在45个文化服务行业中,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增加值占文化服务行业增加值的74.5%,与2004年相比,占比提高了7.3个百分点;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年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

  2009年,新闻出版更是捷报频传,5年来,各新闻出版单位围绕普及科学创新理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组织出版了马列文选、大百科全书、中国植物志、中华大典等一大批精品力作,我国图片、图书、报纸、电子书等四类产品稳居世界首位。据统计,我国生产图书30万种、70亿册(张),出版发行报纸437亿份,出版期刊31亿册,电子书76万本,网络游戏、文学出版700多万种。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10668.9亿元,实现增加值3099.7亿元。新闻出版不仅严守新闻宣传的主阵地,更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与成效,也见证了文化体制改革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编辑: 徐挺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