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宁网播报员 | 第一现场 | 对话
  [加入收藏夹] 新闻热线: 13777110707 QQ报料: 1234567 邮箱 news@cnnb.com.cn
新闻中心专题汇总首页 | 宁波动态 | 国内聚焦 | 国际纵横 | 社会热点 | 文化教育 | 科技财经 | 体坛风云 | 综艺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华裔诺贝尔奖得主的不了情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0月04日 16:46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时刻,在这个奖项的百年历史中,华裔人士曾多次获奖。他们在成功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和祖籍国深深的情缘

  “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于2006年9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围绕“基础科学研究和如何培养人才”进行演讲。徐曦弋摄 李政道

  “21世纪世界物理学的领袖人物将出现在中国。”

  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在授奖仪式上,当时还是中国籍的李政道致答词时是用中文开头的,然后再用英文。在每位获奖者致词后,李政道讲述了一段中国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中翻跟斗的故事,借以说明:“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即使到了如来佛手指的底部,我们离绝对真理还很远很远。”

  时光一跃过了40余年。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目前,受到这个基金资助的年轻学子已超过千人。

  其实自20世纪70年代初,他和夫人开始回中国大陆访问,在科学和教育事业上做了很多贡献。他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主张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和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并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等。这些建议最终都得到了采纳。1985年7月16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对他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

  2008年5月5日,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右)访问汕头大学。李瑞丹摄

  杨振宁

  “中国将于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

  1922年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35年后,杨振宁因和李政道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早在1971年夏,他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如今的杨振宁和自己年轻的妻子居住在北京,依旧干劲十足,继续为科教事业发挥余光余热。

  展望21世纪,杨振宁认为中国将于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一是因为中国有数不清的绝顶聪明及可塑造性强的年轻一代;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重人伦和勤俭的同时,也重视教育,势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为;三是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近代科学的热忱;四是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等地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他表示,继20世纪的华裔科学家之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将在21世纪某些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二○○六年九月十六日,知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二○○六中国科协年会。孙自法摄

  丁肇中

  “在21世纪,中国人在科学上一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1976年,美籍华人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的丁肇中最喜欢的诗是叶剑英的《攻关》:“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36到1949年间,丁肇中随双亲到过中国许多地方。他童年没有进校受过正规教育,但接触了不同省份的文化、历史和方言,也聆听过许多常到他家访问的学者的讨论。丁肇中后来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深深地知道他的根在中国。

  为了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他多次回大陆从事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介绍国际高能物理的发展,努力促进国际物理学界同中国物理学家合作。他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实验物理的科研人才,而且还热心为祖国培养实验物理的研究生而努力奔波。

  丁肇中说:“四千年以来中国在人类自然发展史上有过很多重要贡献,在21世纪,中国人在科学上一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时间内,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2005年6月1日,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出席“加州的未来”演讲会,与美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前排左二)握手。贾国荣摄

  朱棣文

  “中国的年轻科学家首先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

  1948年出生于美国的朱棣文,祖籍中国江苏省,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到家里时,他的父母说:“身为父母,有子荣获诺贝尔奖,当然非常开心,更重要的是,他替中国人争了光。”

  身为华人,也是受父母的影响,朱棣文始终关注中国的发展。他说,中国最宝贵的资产是人,中国人勤奋而善良。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对中国而言,未来的发展走向是很重要的事。“我认为目前很多方面的发展都在往正确、好的方向走。对科学来说,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学校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过于频繁地进行书面考试,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

  朱棣文认为中国的建设不单是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重要的是要超越。中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大量的优秀人才。国家应该多给那些努力工作、出成果的人以奖励。这对年轻人有很大推动作用。对于大家关注的中国何时能获诺贝尔奖的问题,朱棣文说:“中国的年轻科学家首先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获诺贝尔奖的是很好的科学家,没获的可能是更好的科学家。不应为获奖而学科学,要对科学作贡献。”

  (人民日报海外版 )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徐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输入答案: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最新专题
河南多人被蜱虫咬后死亡
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
宁波支教女孩甘肃造"爱心桥"
手机实名制正式实施
热点排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