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月球探测工程顾问龙乐豪:中国人奔月要靠大火箭
稿源: 中国经济周刊  | 2010-09-30 10:32:24

  “或许今天你看不到它(载人登月)有什么意义,但是当看到它的真正意义的时候就晚了。”——龙乐豪 记者 曹海鹏摄

  “人类第一个向往登上月球的人是谁?是中国古代一位美丽的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位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

  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中国访问,他自问自答说。

  这句话让龙乐豪五味杂陈:探月,中国人醒的很早,但是起得太晚。

  龙乐豪,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现任中国运载火箭 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顾问,曾任“长征三号”甲、乙、丙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载人登月,很多人有不同声音。龙乐豪是载人登月的坚定倡导者和支持者,“或许今天你看不到它(载人登月)有什么意义,但是当看到它的真正意义的时候就晚了。”龙乐豪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如是说。

  超大型火箭是攻关方向

  中国的载人登月,龙乐豪认为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按国家现有的基础,以长五大型运载火箭为基础,再研制超大型运载火箭,时间为2025年之前;第二步是2030年至2040年之间,实现较大规模的载人登月,完成起飞重量3000吨级的重型运载。

  要实现嫦娥奔月 ,离不开火箭技术研发。据介绍,目前,我国运载火箭还是一次性使用,而美国的航天飞机 可多次重复使用。此外,我国运载能力偏小、可靠性不够高、任务周期偏长、应用领域偏窄、安全性不够好。

  龙乐豪认为,“要加强和巩固航天大国地位,使我国变成航天强国,就需要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重型运载火箭,探索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等。”

  龙乐豪坦言,研制一个新火箭一般需6年左右,估计至少到2015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才能首飞。而到2025年前后,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届时将会插在月球上。

  “我认为载人登月是一个大的发展战略。从2004年起,我就开始组织有关人员研究,如果将来要搞载人登月我们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长远发展。再不启动研究,对国家的战略发展史将是一个重大缺陷。”龙乐豪说。

  失败曾让他“一夜白头”

  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龙乐豪提出的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末速调节方案至今仍在沿用,提高了导弹命中的精度和火箭入轨的精度;用一发低温推进剂火箭连续三次加注、两次泄出、六次点火试车,龙乐豪在我国火箭研制史上的这一举措,不仅为火箭研制缩短了一年左右时间,还为国家节约了数千万元科研经费。

  但是,龙乐豪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大的挫折轰然而至。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下称“长三乙”)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并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飞行约22秒,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并造成人员伤亡。

  这是长三乙首次发射国际通信卫星,长三乙是当时中国航天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捆绑了4个助推器。“我是长三乙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我们的胆子也够大了,首飞就承担发射一颗国际卫星,全世界公开广播,这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

  但是,“火箭起飞22秒,就像运动员跳高,跨过一个横杆不往上飞就斜掉下去了。”

  那段时光是龙乐豪刻骨铭心的疼,也让这位总设计师“一夜白头”。他说,“那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痛苦。说实话,我没想到失败得这么惨。”

  因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国际惯例是允许失败的,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失败原因调查清楚。“改进措施是不是有效?你说了不算,要找第三方来评定。我们当时请了美、德、法、英的5个专家来,我跟他们报告了3天,他们非常认可。当时我从事火箭研究30多年了,从经验来看,火箭的总体设计方案没有问题”。

  14年后,龙乐豪谈起这次失败时说,“我没有灰心,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失败,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进研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的失败或避免失败。”

  后来,故障原因查明为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面对舆论的压力,龙乐豪带领团队不断推理,反复试验,全面审查了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再次认定正确无疑,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设计、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研制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完成了12类、122项试验,提出44项、256条改进措施,从而确保了后续飞行试验皆获成功。

  空间太阳能电站设想

  今年已73岁的龙乐豪自称还没有学会生活。在漫长的人生中,龙乐豪的家庭生活只是他生命中的弱小部分。

  龙乐豪出身贫苦,他能吃苦,生活简朴,从不抽烟、不喝酒,茶水都很少喝,经常穿一个破烂背心。有一次,家里人见他穿带洞的背心,就很生气地问他:为什么非得穿这个?龙乐豪答到:“这个背心不能穿吗?穿的时间长了,自然也有感情了。”

  原来,节俭的龙乐豪将富余的钱拿去捐献了。女儿龙蕾说,“有一次我想去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一个学生。他马上跟我妈说咱也捐一个吧,做点好事。他老说,要不是党,我们也出不来,总感觉社会给予他的很多,老想多做一些回报。把他们过去资助的单子都放在一起,大概有10多万元。”

  其实,龙乐豪并不是个不会生活的人。1972年,没钱买饭桌的龙乐豪自己做了个饭桌。“先是买点防水的木板,然后在废料堆里拣点金属片做钢锯,这就做了一个小饭桌”。

  “板凳我不会做,但是我想办法一定要把它做成。我就画图,怎么设计、长多少、宽多少,怎么统筹怎么打,但是胶买不起,就用猪皮熬,后来木头买不起,到南苑附近煤场捡劈材烧的破板子,花了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做了两个凳子,现在还在用。沙发比这打的晚一点,那也是老伴买的弹簧。”

  几十年来,龙乐豪加班是常事。他对工作一直乐此不疲。龙蕾回忆说:“大概是我八九岁时,我和弟弟同时生病,他该出差还是出差,那真是没办法。”

  “对孩子关心太少,我平常比较严厉,没有那么多亲情给他们。”龙乐豪至今还在孩子面前检讨自己,“这和工作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成天想的都是工作的事,这是不应该的。”

  工作认真执着的龙乐豪对待荣誉却非常淡然。评院士时他参加了两次,第一次因为材料准备不足,第二次组织上和专家组都比较认可和看好他,他自己却说算了吧。

  家里人对龙乐豪说:“参评院士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而是代表一个领域。”在家人的劝说下,龙乐豪才同意参评,最终通过。

  现在,除了登月,龙乐豪还有了一个新的愿望:“早日建成地球同步轨道 空间太阳能电站,这样既环保又能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个项目跟航天、运载火箭密切相关。初步估算大概需要把5万吨的东西运到空间上。大火箭搞出来后大概发射上千次,这个产业搞成了就不愁没事干了。

  “无论多么困难,总是需要有人开头去做。”龙乐豪说。(记者 周海滨 路涛 实习生 郭存举)

【编辑:吴冠夏】

月球探测工程顾问龙乐豪:中国人奔月要靠大火箭

稿源: 中国经济周刊 2010-09-30 10:32:24

  “或许今天你看不到它(载人登月)有什么意义,但是当看到它的真正意义的时候就晚了。”——龙乐豪 记者 曹海鹏摄

  “人类第一个向往登上月球的人是谁?是中国古代一位美丽的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位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

  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中国访问,他自问自答说。

  这句话让龙乐豪五味杂陈:探月,中国人醒的很早,但是起得太晚。

  龙乐豪,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现任中国运载火箭 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顾问,曾任“长征三号”甲、乙、丙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载人登月,很多人有不同声音。龙乐豪是载人登月的坚定倡导者和支持者,“或许今天你看不到它(载人登月)有什么意义,但是当看到它的真正意义的时候就晚了。”龙乐豪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如是说。

  超大型火箭是攻关方向

  中国的载人登月,龙乐豪认为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按国家现有的基础,以长五大型运载火箭为基础,再研制超大型运载火箭,时间为2025年之前;第二步是2030年至2040年之间,实现较大规模的载人登月,完成起飞重量3000吨级的重型运载。

  要实现嫦娥奔月 ,离不开火箭技术研发。据介绍,目前,我国运载火箭还是一次性使用,而美国的航天飞机 可多次重复使用。此外,我国运载能力偏小、可靠性不够高、任务周期偏长、应用领域偏窄、安全性不够好。

  龙乐豪认为,“要加强和巩固航天大国地位,使我国变成航天强国,就需要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重型运载火箭,探索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等。”

  龙乐豪坦言,研制一个新火箭一般需6年左右,估计至少到2015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才能首飞。而到2025年前后,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届时将会插在月球上。

  “我认为载人登月是一个大的发展战略。从2004年起,我就开始组织有关人员研究,如果将来要搞载人登月我们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长远发展。再不启动研究,对国家的战略发展史将是一个重大缺陷。”龙乐豪说。

  失败曾让他“一夜白头”

  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龙乐豪提出的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末速调节方案至今仍在沿用,提高了导弹命中的精度和火箭入轨的精度;用一发低温推进剂火箭连续三次加注、两次泄出、六次点火试车,龙乐豪在我国火箭研制史上的这一举措,不仅为火箭研制缩短了一年左右时间,还为国家节约了数千万元科研经费。

  但是,龙乐豪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大的挫折轰然而至。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下称“长三乙”)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并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飞行约22秒,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并造成人员伤亡。

  这是长三乙首次发射国际通信卫星,长三乙是当时中国航天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捆绑了4个助推器。“我是长三乙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我们的胆子也够大了,首飞就承担发射一颗国际卫星,全世界公开广播,这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

  但是,“火箭起飞22秒,就像运动员跳高,跨过一个横杆不往上飞就斜掉下去了。”

  那段时光是龙乐豪刻骨铭心的疼,也让这位总设计师“一夜白头”。他说,“那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痛苦。说实话,我没想到失败得这么惨。”

  因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国际惯例是允许失败的,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失败原因调查清楚。“改进措施是不是有效?你说了不算,要找第三方来评定。我们当时请了美、德、法、英的5个专家来,我跟他们报告了3天,他们非常认可。当时我从事火箭研究30多年了,从经验来看,火箭的总体设计方案没有问题”。

  14年后,龙乐豪谈起这次失败时说,“我没有灰心,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失败,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进研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的失败或避免失败。”

  后来,故障原因查明为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面对舆论的压力,龙乐豪带领团队不断推理,反复试验,全面审查了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再次认定正确无疑,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设计、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研制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完成了12类、122项试验,提出44项、256条改进措施,从而确保了后续飞行试验皆获成功。

  空间太阳能电站设想

  今年已73岁的龙乐豪自称还没有学会生活。在漫长的人生中,龙乐豪的家庭生活只是他生命中的弱小部分。

  龙乐豪出身贫苦,他能吃苦,生活简朴,从不抽烟、不喝酒,茶水都很少喝,经常穿一个破烂背心。有一次,家里人见他穿带洞的背心,就很生气地问他:为什么非得穿这个?龙乐豪答到:“这个背心不能穿吗?穿的时间长了,自然也有感情了。”

  原来,节俭的龙乐豪将富余的钱拿去捐献了。女儿龙蕾说,“有一次我想去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一个学生。他马上跟我妈说咱也捐一个吧,做点好事。他老说,要不是党,我们也出不来,总感觉社会给予他的很多,老想多做一些回报。把他们过去资助的单子都放在一起,大概有10多万元。”

  其实,龙乐豪并不是个不会生活的人。1972年,没钱买饭桌的龙乐豪自己做了个饭桌。“先是买点防水的木板,然后在废料堆里拣点金属片做钢锯,这就做了一个小饭桌”。

  “板凳我不会做,但是我想办法一定要把它做成。我就画图,怎么设计、长多少、宽多少,怎么统筹怎么打,但是胶买不起,就用猪皮熬,后来木头买不起,到南苑附近煤场捡劈材烧的破板子,花了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做了两个凳子,现在还在用。沙发比这打的晚一点,那也是老伴买的弹簧。”

  几十年来,龙乐豪加班是常事。他对工作一直乐此不疲。龙蕾回忆说:“大概是我八九岁时,我和弟弟同时生病,他该出差还是出差,那真是没办法。”

  “对孩子关心太少,我平常比较严厉,没有那么多亲情给他们。”龙乐豪至今还在孩子面前检讨自己,“这和工作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成天想的都是工作的事,这是不应该的。”

  工作认真执着的龙乐豪对待荣誉却非常淡然。评院士时他参加了两次,第一次因为材料准备不足,第二次组织上和专家组都比较认可和看好他,他自己却说算了吧。

  家里人对龙乐豪说:“参评院士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而是代表一个领域。”在家人的劝说下,龙乐豪才同意参评,最终通过。

  现在,除了登月,龙乐豪还有了一个新的愿望:“早日建成地球同步轨道 空间太阳能电站,这样既环保又能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个项目跟航天、运载火箭密切相关。初步估算大概需要把5万吨的东西运到空间上。大火箭搞出来后大概发射上千次,这个产业搞成了就不愁没事干了。

  “无论多么困难,总是需要有人开头去做。”龙乐豪说。(记者 周海滨 路涛 实习生 郭存举)

编辑: 吴冠夏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