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宁波大剧院:延伸产业链的示范效应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9-06 17:48:29

  本报记者谢安良通讯员陈晓明

  开栏的话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本报今天起推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栏目,围绕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等方面,全面介绍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

  连演12场,场场爆满;观众喝彩,邀约不断……正在全国巡演的奥地利大型原创音乐剧《茜茜公主》,在今夏国内演出市场刮起了一股不小的“旋风”。

  “《茜茜公主》第二轮巡演的成功,标志着宁波大剧院把主营业务从产业链下游——演出平台,向中上游——合资创作剧目推进的经营思路已经结出硕果。”宁波大剧院总经理陈建方告诉记者。

  主动投身市场,在创新中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作为省、市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宁波大剧院另外有一块牌子——宁波大剧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化运营,由此,大剧院吹响了改革发展的号角——

  制度求新,演出经营管理导入ISO,创制四级企业质量管理文件165个;

  机制求变,建立企业化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薪酬分配制度;

  经营求活,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不断拓展主营业务,加强与兄弟剧院的横向合作,创办艺术培训中心,积极承揽会议、企业庆典演出和灯光音响工程项目等。

  目前,全国各大剧院的主业经营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需要靠政府补贴或者附属商业用房出租等收益来弥补亏损,宁波市场也不例外。生存和发展的压力逼着大剧院创新发展思路,积极适应市场。要改变剧院传统的被动坐地等团演出、承担过多市场风险的经营模式,就必须利用剧院自身优势,把主营业务从下游——演出平台,向中上游——演出经纪和合资创作剧目延伸。

  延伸产业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

  2008年,是宁波大剧院经营获得重大突破的一年。

  这一年,大剧院与奥地利斯奈德—希姆森舞台艺术公司合作,制作了原创音乐剧《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由斯奈德—希姆森舞台艺术公司以著作权和艺术创编折算投资,占50%的股份;奥中文化交流中心负责在奥地利招聘导演、演员,组织排练,制作音乐、服装,占20%的股份;宁波大剧院提供灯光、音响、道具,负责舞美设计,占30%的股份。

  中西合作,不仅使剧目艺术品位得到保证,而且由于融合了各方面资源,运作机制相当灵活。对于剧院来说,降低了承接演出的成本,有国内便宜的人工费、材料费作依托,又能有效利用剧院现有高档灯光、音响设备,省去了可观的设备运输费,演出成本自然就降了下来,拓展演出市场也就有了基本保证。

  2008年11月,《茜茜公主》亮相南京国际戏剧节一炮打响,剧组趁机开始国内第一轮巡演,历时3个月,演出40场,行程1.6万公里,足迹遍布15个大中城市,不仅全部收回投资成本,而且还产生了赢利。今年8月初,大剧院审时度势,启动第二轮国内巡演。“按目前情况看,第二轮巡演盈利70多万元应该不成问题。”陈建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抢占产业高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合作制作剧目,抢占产业链上游位置,宁波大剧院为国内同行提供了一个成功创新的范例。这一经营模式,不仅止住了剧院演艺经营收入亏损势头,而且打响了全国范围内的演出品牌,使宁波大剧院跻身于国内一流演出场馆行列。

  国外高品位剧团和剧目的引进,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氛围。更重要的是,高品位、低价位的演出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真正的受益者还是老百姓。

  “宁波大剧院是宁波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的一个窗口,我们不仅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要坚持以民为先,不忘公益性,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有所作为。”陈建方表示。

  在总结《茜茜公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宁波大剧院计划每年选择适合当前市场口味的题材,推出一到两部合资剧目。目前,大剧院正与美国方面洽谈合作投资制作音乐舞蹈剧《SWANGO》。另外,今年还将合作引进韩国歌剧《茶花女》,计划在10月份杭州西湖博览会期间上演。

【编辑:刘夏妍】

宁波大剧院:延伸产业链的示范效应

稿源: 宁波日报 2010-09-06 17:48:29

  本报记者谢安良通讯员陈晓明

  开栏的话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本报今天起推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栏目,围绕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等方面,全面介绍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

  连演12场,场场爆满;观众喝彩,邀约不断……正在全国巡演的奥地利大型原创音乐剧《茜茜公主》,在今夏国内演出市场刮起了一股不小的“旋风”。

  “《茜茜公主》第二轮巡演的成功,标志着宁波大剧院把主营业务从产业链下游——演出平台,向中上游——合资创作剧目推进的经营思路已经结出硕果。”宁波大剧院总经理陈建方告诉记者。

  主动投身市场,在创新中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作为省、市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宁波大剧院另外有一块牌子——宁波大剧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化运营,由此,大剧院吹响了改革发展的号角——

  制度求新,演出经营管理导入ISO,创制四级企业质量管理文件165个;

  机制求变,建立企业化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薪酬分配制度;

  经营求活,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不断拓展主营业务,加强与兄弟剧院的横向合作,创办艺术培训中心,积极承揽会议、企业庆典演出和灯光音响工程项目等。

  目前,全国各大剧院的主业经营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需要靠政府补贴或者附属商业用房出租等收益来弥补亏损,宁波市场也不例外。生存和发展的压力逼着大剧院创新发展思路,积极适应市场。要改变剧院传统的被动坐地等团演出、承担过多市场风险的经营模式,就必须利用剧院自身优势,把主营业务从下游——演出平台,向中上游——演出经纪和合资创作剧目延伸。

  延伸产业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

  2008年,是宁波大剧院经营获得重大突破的一年。

  这一年,大剧院与奥地利斯奈德—希姆森舞台艺术公司合作,制作了原创音乐剧《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由斯奈德—希姆森舞台艺术公司以著作权和艺术创编折算投资,占50%的股份;奥中文化交流中心负责在奥地利招聘导演、演员,组织排练,制作音乐、服装,占20%的股份;宁波大剧院提供灯光、音响、道具,负责舞美设计,占30%的股份。

  中西合作,不仅使剧目艺术品位得到保证,而且由于融合了各方面资源,运作机制相当灵活。对于剧院来说,降低了承接演出的成本,有国内便宜的人工费、材料费作依托,又能有效利用剧院现有高档灯光、音响设备,省去了可观的设备运输费,演出成本自然就降了下来,拓展演出市场也就有了基本保证。

  2008年11月,《茜茜公主》亮相南京国际戏剧节一炮打响,剧组趁机开始国内第一轮巡演,历时3个月,演出40场,行程1.6万公里,足迹遍布15个大中城市,不仅全部收回投资成本,而且还产生了赢利。今年8月初,大剧院审时度势,启动第二轮国内巡演。“按目前情况看,第二轮巡演盈利70多万元应该不成问题。”陈建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抢占产业高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合作制作剧目,抢占产业链上游位置,宁波大剧院为国内同行提供了一个成功创新的范例。这一经营模式,不仅止住了剧院演艺经营收入亏损势头,而且打响了全国范围内的演出品牌,使宁波大剧院跻身于国内一流演出场馆行列。

  国外高品位剧团和剧目的引进,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氛围。更重要的是,高品位、低价位的演出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真正的受益者还是老百姓。

  “宁波大剧院是宁波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的一个窗口,我们不仅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要坚持以民为先,不忘公益性,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有所作为。”陈建方表示。

  在总结《茜茜公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宁波大剧院计划每年选择适合当前市场口味的题材,推出一到两部合资剧目。目前,大剧院正与美国方面洽谈合作投资制作音乐舞蹈剧《SWANGO》。另外,今年还将合作引进韩国歌剧《茶花女》,计划在10月份杭州西湖博览会期间上演。

编辑: 刘夏妍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