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报道:近日,曹操墓真伪之争在网上和各媒体上闹的沸沸扬扬。8月23日,苏州召开的“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上,23位专家学者对曹操墓的真实性进行了质疑,称安阳“曹操墓”在发现和发掘过程中,存在人为策划、蓄意造假的行为。在传来“曹操墓”可能国庆节开放参观费每人61元”的消息后,9月3日,河北学者闫沛东向媒体表示“曹操墓卖票首日将起诉其造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研究员为代表的“挺墓派”则断然否认曹操墓有假;该墓发掘领队潘伟斌还发表声明,不仅质疑“三国论坛”,更直接提出要诉诸法律途径。一时间网上各种评论漫天飞舞,从各种角度对曹操墓真伪、文物专家、文化学者、经济利益进行唇枪舌战,许多言论颇为犀利。
江苏省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路平在“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上指出:1998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鲁潜墓志》中标明了鲁潜墓距曹操墓的具体方位,是目前“挺曹派”的重要证据。从公布的资料看来,在曹操墓中发掘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含有“魏武王”字样的几块石牌与《鲁潜墓志》中的“武”字,均把“止”部错写为“山”,专家们遍查几十种篆隶,均没有发现这种写法。他认为年代应相差一百多年的两者, “武”字错写、刻画如出一辙,可见这几件“文物”与《鲁潜墓志》为同一人操刀作伪。李路平表示,“这很可能是文物贩子埋下的地雷,结果被安阳大墓的考古人员当成了宝,利用了起来。”
8月26日,80岁的郑州老人刘范天向媒体表示:李路平的这种说法不值一驳,“大家最常见的《隶书字典》中收录的十种‘武’字就有两个是带‘山’的,其中包括非常有名的《曹全碑》”。
刘范天同时表示:李路平作为江苏人、江苏省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难道就没看过吴县的顾南原的《隶书字典》吗?连我这样一个‘门外汉’都知道的‘武’字的写法,专家们遍查几十种篆隶都没有发现,真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搞得这么复杂。”
针对此说,李路平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博客中回应道:古代因无照相技术,甚多碑帖多为枣木翻刻,谬误很多。研究者会直接看原版碑帖的印刷出版物来研究。现代语言学、文字学泰斗王力教授在著《同源字典》时,也校正了不少错误。“如河南八十老人所举的《曹全碑》,第一行‘因’字在明代万历出土后不久即损;第一行‘乾’在乾隆时为了避讳,而挖成了‘車’字;第十一行‘曰’字是清初剔洗碑时才有意人为改刻成‘白’;第九行‘悉’字下‘心’、‘学’是康熙时损坏的等等。而其中“武”我将图片附后读者看后即可明鉴。《曹全碑》中三个‘武’字,中间‘武’”字与该碑另外两‘武’均为‘止’,即《说文》‘止戈为武’,只是上有泐痕,容易误导有些人,以为是‘山’,若以顾霭吉《隶辨》来作探求字体,无疑缘木求鱼。”
认定安阳曹操墓的刘庆柱研究员表示:我们现在所用的简化字并不是在现代才出现,汉代文献中已有很多字与现代相同。而“魏武王”中的“魏”字,石牌上写为“委山鬼”的结构,这正是东汉晚期到三国时代流行的写法。写书法的,做中文的不一定会懂考古中的古文字,不能因为以前没见过、不知道,就说是在“造假”。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铭刻专家赵超也表示:魏武王的“魏”字,和现在我们写的“魏”字不一样,是在“委”和“鬼”两个字中间加了一个“山”字,这是在秦汉时期大量出现的标准写法,东汉晚期也是这样,魏晋以后就改变了。北朝时期“魏”字就把“山”字移到“鬼”字上面去了。再晚一点,这个“山”字完全消失了。我们通过这个字的写法,能够把它的时代判定在东汉到魏晋时期。十六国时期在西晋以后,北朝以前,所以其写法更接近于曹魏时期,不足为奇。
针对这些说法,9月2日,李路平向记者表示:刘庆柱、赵超用“魏”字的写法来帮助断定曹操墓不靠谱!李路平表示推断《鲁潜墓志》是否为伪造,并非仅看一个“武”字,如墓志书写风格系伪作的“雨夹雪”书体,也是明证。
李路平指出,“魏”字的“委山鬼”(刘庆柱语)这种隶书写法历代都有,几种并存,如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立于晋都洛阳城南的晋代碑刻(公元278),全名《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俗称《辟雍碑》便是此种写法。晋代《郑舒墓谒》、隋代在中国桥梁史上作为典型研究的《沣水桥记》、以及唐以后如元赵子昂、晚清碑学大师赵之谦都保持象“委山鬼”的“魏”字写法。因此,以“魏”写法断代不靠谱。
李路平同时认为,赵超所言“大概在魏晋以后就改变了”的说法,在概念上比较模糊。同时,赵超提出以“‘山’字移到‘鬼’字上面去的‘魏’字写法”作为证据,将其判定为东汉时期,这个说法也遭到了李路平的质疑。李路平指出:此种写法出自中国古隶中最早、最为著名、汉代刻石占据首位的《石门颂》,而且这种写法在汉《武梁祠刻石》、三国《毋邱俭纪功刻石》、《三国志残卷》中多次出现。
李路平指称:刘庆柱、赵超先生通过“魏”字的写法来作断代依据,其考古方法是缘木求鱼,用“魏武王三字都比较潦草”来解释“魏”字,极不严谨。李路平将自己的这些观点写进博客,几天之内便有13万多人访问浏览,200多人发表评论。
书画专家从书法艺术角度鉴定称曹操墓造假
稿源: 中国江苏网 2010-09-04 08:12:11
中国江苏网报道:近日,曹操墓真伪之争在网上和各媒体上闹的沸沸扬扬。8月23日,苏州召开的“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上,23位专家学者对曹操墓的真实性进行了质疑,称安阳“曹操墓”在发现和发掘过程中,存在人为策划、蓄意造假的行为。在传来“曹操墓”可能国庆节开放参观费每人61元”的消息后,9月3日,河北学者闫沛东向媒体表示“曹操墓卖票首日将起诉其造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研究员为代表的“挺墓派”则断然否认曹操墓有假;该墓发掘领队潘伟斌还发表声明,不仅质疑“三国论坛”,更直接提出要诉诸法律途径。一时间网上各种评论漫天飞舞,从各种角度对曹操墓真伪、文物专家、文化学者、经济利益进行唇枪舌战,许多言论颇为犀利。
江苏省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路平在“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上指出:1998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鲁潜墓志》中标明了鲁潜墓距曹操墓的具体方位,是目前“挺曹派”的重要证据。从公布的资料看来,在曹操墓中发掘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含有“魏武王”字样的几块石牌与《鲁潜墓志》中的“武”字,均把“止”部错写为“山”,专家们遍查几十种篆隶,均没有发现这种写法。他认为年代应相差一百多年的两者, “武”字错写、刻画如出一辙,可见这几件“文物”与《鲁潜墓志》为同一人操刀作伪。李路平表示,“这很可能是文物贩子埋下的地雷,结果被安阳大墓的考古人员当成了宝,利用了起来。”
8月26日,80岁的郑州老人刘范天向媒体表示:李路平的这种说法不值一驳,“大家最常见的《隶书字典》中收录的十种‘武’字就有两个是带‘山’的,其中包括非常有名的《曹全碑》”。
刘范天同时表示:李路平作为江苏人、江苏省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难道就没看过吴县的顾南原的《隶书字典》吗?连我这样一个‘门外汉’都知道的‘武’字的写法,专家们遍查几十种篆隶都没有发现,真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搞得这么复杂。”
针对此说,李路平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博客中回应道:古代因无照相技术,甚多碑帖多为枣木翻刻,谬误很多。研究者会直接看原版碑帖的印刷出版物来研究。现代语言学、文字学泰斗王力教授在著《同源字典》时,也校正了不少错误。“如河南八十老人所举的《曹全碑》,第一行‘因’字在明代万历出土后不久即损;第一行‘乾’在乾隆时为了避讳,而挖成了‘車’字;第十一行‘曰’字是清初剔洗碑时才有意人为改刻成‘白’;第九行‘悉’字下‘心’、‘学’是康熙时损坏的等等。而其中“武”我将图片附后读者看后即可明鉴。《曹全碑》中三个‘武’字,中间‘武’”字与该碑另外两‘武’均为‘止’,即《说文》‘止戈为武’,只是上有泐痕,容易误导有些人,以为是‘山’,若以顾霭吉《隶辨》来作探求字体,无疑缘木求鱼。”
认定安阳曹操墓的刘庆柱研究员表示:我们现在所用的简化字并不是在现代才出现,汉代文献中已有很多字与现代相同。而“魏武王”中的“魏”字,石牌上写为“委山鬼”的结构,这正是东汉晚期到三国时代流行的写法。写书法的,做中文的不一定会懂考古中的古文字,不能因为以前没见过、不知道,就说是在“造假”。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铭刻专家赵超也表示:魏武王的“魏”字,和现在我们写的“魏”字不一样,是在“委”和“鬼”两个字中间加了一个“山”字,这是在秦汉时期大量出现的标准写法,东汉晚期也是这样,魏晋以后就改变了。北朝时期“魏”字就把“山”字移到“鬼”字上面去了。再晚一点,这个“山”字完全消失了。我们通过这个字的写法,能够把它的时代判定在东汉到魏晋时期。十六国时期在西晋以后,北朝以前,所以其写法更接近于曹魏时期,不足为奇。
针对这些说法,9月2日,李路平向记者表示:刘庆柱、赵超用“魏”字的写法来帮助断定曹操墓不靠谱!李路平表示推断《鲁潜墓志》是否为伪造,并非仅看一个“武”字,如墓志书写风格系伪作的“雨夹雪”书体,也是明证。
李路平指出,“魏”字的“委山鬼”(刘庆柱语)这种隶书写法历代都有,几种并存,如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立于晋都洛阳城南的晋代碑刻(公元278),全名《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俗称《辟雍碑》便是此种写法。晋代《郑舒墓谒》、隋代在中国桥梁史上作为典型研究的《沣水桥记》、以及唐以后如元赵子昂、晚清碑学大师赵之谦都保持象“委山鬼”的“魏”字写法。因此,以“魏”写法断代不靠谱。
李路平同时认为,赵超所言“大概在魏晋以后就改变了”的说法,在概念上比较模糊。同时,赵超提出以“‘山’字移到‘鬼’字上面去的‘魏’字写法”作为证据,将其判定为东汉时期,这个说法也遭到了李路平的质疑。李路平指出:此种写法出自中国古隶中最早、最为著名、汉代刻石占据首位的《石门颂》,而且这种写法在汉《武梁祠刻石》、三国《毋邱俭纪功刻石》、《三国志残卷》中多次出现。
李路平指称:刘庆柱、赵超先生通过“魏”字的写法来作断代依据,其考古方法是缘木求鱼,用“魏武王三字都比较潦草”来解释“魏”字,极不严谨。李路平将自己的这些观点写进博客,几天之内便有13万多人访问浏览,200多人发表评论。
编辑: 刘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