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大运河安徽段申遗明年进入全面保护整治阶段
稿源: 中国新闻网  | 2010-08-27 10:58:35

  8月9日,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在合肥召开。会上发布,大运河安徽段申遗工作完成启动阶段,明年起,将进入全面保护整治阶段。隋唐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我国古代大型工程奇迹,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大运河一直“奔跑”在“申遗”的路上。如今,运河“项链”上的八颗明珠——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携手同心,为大运河“申遗”而共同努力着。

  历史长廊常看常新

  隋唐大运河始建于1400多年前,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它流经皖北绵延180多公里,其中,宿州140公里,淮北41.5公里。古老运河不仅滋润着两岸广袤的土地,也创造了灿烂的运河文化,涵盖了宗教、饮食、桑蚕、地方戏曲、古典园林等诸多方面。

  700年前,曾经繁华一时的隋唐大运河逐渐衰败,它的遗迹也自此尘封在历史的厚土中。1999年,淮北市一次小规模的修路,让大运河再次进入人们视野。在泗永路柳孜集段裁弯取直施工现场,出土了8艘唐代沉船、石质的码头遗址和一段运河部分河床。此次考古挖掘成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2月15日,淮北柳孜大运河遗址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此后,相邻的宿州市也两次“触摸”了大运河。 2006年4月,宿州一个工地施工时,意外发现距今1400多年的隋唐大运河遗址,仅在600多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上,就出土了各类文物1400多件,其中瓷器约占出土文物的85%,涉及古代南北方窑口20多个。 2007年3月起,由省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联合组织的对途经宿州市区的一段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又发现了宋代石建筑码头、沉船木块和涉及十多个窑口的1800余件瓷器。

  隋唐大运河今已淤塞,基本变成了“死”运河,但在泗县长沟镇却有一段全国唯一的“活运河”,长达25公里。这段故道大体保持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原貌,虽早已不能通航,但仍发挥着灌溉、分洪的水利作用,如同一条流动的“历史文化长廊”。

  保护运河赛跑未来

  “大运河的文化特色在现代文明和过度开发的冲击下,正在一点点流失。 ”一位文物专家忧心忡忡地说。 “十年前,许多河道遗存上都是农田,现在基本盖了房子,有的河道被彻底破坏了。 ”去年,省文物局考古专家们在勘探大运河时发出这样的警告,并建议国家应以立法的形式保护运河。

  近年来,为保护大运河原貌,宿州、淮北两市与时间赛跑,将运河保护工作由虚变实、由柔变刚,初步形成了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

  2008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大运河安徽段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而早在2006年,宿州市政府即将大运河遗址宿州市全段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大面积遗址在农村,保护工作难度大,在遗址上建房的事时有发生。为此,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现代化的市博物馆,用以保藏、研究、展示包括大运河出土文物在内的文物藏品。

  为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淮北市先后出台了《淮北市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暂行规定》和《淮北市文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等文物保护的行政规章和管理办法,把境内整条隋唐大运河遗址列入重点文物保护范围,做到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为再现运河雄姿,淮北市编制了《安徽省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保护规划》,对柳孜运河遗址进行原址保护。该市对1999年柳孜发掘出土的8艘唐代古木船,专门成立了保护小组和科研课题组,现在,古木船已比较成功的完成了脱水、定型、防腐等工作。

  “相比全国其他省份的大运河遗存来说,大运河安徽段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宿州市文物所有关人士说。

  众人拾柴力推“申遗”

  随着大运河“申遗”进入倒计时,宿州、淮北两市开始了“冲刺”。

  近年来,淮北市专门成立了大运河“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濉溪县隋唐大运河遗址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好柳孜运河遗址博物馆,做好出土文物陈列馆、仿古瓷器一条街等配套建设工作,突出运河文化主题;疏通恢复一段运河河道,重现一段运河横截面,进行深度发掘,将大运河这一宏伟工程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

  去年,淮北市对境内45公里隋唐运河沿线开展细致周密的文物调查工作,共发现文化遗产点20余处,其中包括唐宋时期村庄聚落、宗教场所遗址、战场遗址以及墓葬等,这些新的文化遗产点的发现丰富了该市境内隋唐运河的内涵,增加了相关隋唐运河文化遗产的数量。2009年11月,淮北市博物馆正式更名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成为国内唯一以隋唐大运河出土馆藏文物为主的博物馆。最近,淮北市还将对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进行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宿州历来“文化争先”,此次“申遗”机遇更是紧抓不放,调查组采取走访村民、实地踏查、捡拾标本等方式,进行了拉网式文物调查,遴选出保存完整的大运河遗产点十多处,例如泗县活运河,埇桥区宋代码头。 “在发展中保护,重现运河文化神韵,是高效"申遗"的保障。 ”宿州市政府一位人士说。

  “汴水东流无限春。 ”古运河繁华虽落,但历史没有断;河道虽湮,其文明并未消。如今的皖北,不见了隋堤烟柳,不见了龙舟帆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国道、铁路和高速公路,是一幅幅日新月异的工业新景,还有那一处处喜人的现代化田园风光……(何雪峰)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编辑:沈媛仪】

大运河安徽段申遗明年进入全面保护整治阶段

稿源: 中国新闻网 2010-08-27 10:58:35

  8月9日,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在合肥召开。会上发布,大运河安徽段申遗工作完成启动阶段,明年起,将进入全面保护整治阶段。隋唐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我国古代大型工程奇迹,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大运河一直“奔跑”在“申遗”的路上。如今,运河“项链”上的八颗明珠——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携手同心,为大运河“申遗”而共同努力着。

  历史长廊常看常新

  隋唐大运河始建于1400多年前,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它流经皖北绵延180多公里,其中,宿州140公里,淮北41.5公里。古老运河不仅滋润着两岸广袤的土地,也创造了灿烂的运河文化,涵盖了宗教、饮食、桑蚕、地方戏曲、古典园林等诸多方面。

  700年前,曾经繁华一时的隋唐大运河逐渐衰败,它的遗迹也自此尘封在历史的厚土中。1999年,淮北市一次小规模的修路,让大运河再次进入人们视野。在泗永路柳孜集段裁弯取直施工现场,出土了8艘唐代沉船、石质的码头遗址和一段运河部分河床。此次考古挖掘成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2月15日,淮北柳孜大运河遗址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此后,相邻的宿州市也两次“触摸”了大运河。 2006年4月,宿州一个工地施工时,意外发现距今1400多年的隋唐大运河遗址,仅在600多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上,就出土了各类文物1400多件,其中瓷器约占出土文物的85%,涉及古代南北方窑口20多个。 2007年3月起,由省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联合组织的对途经宿州市区的一段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又发现了宋代石建筑码头、沉船木块和涉及十多个窑口的1800余件瓷器。

  隋唐大运河今已淤塞,基本变成了“死”运河,但在泗县长沟镇却有一段全国唯一的“活运河”,长达25公里。这段故道大体保持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原貌,虽早已不能通航,但仍发挥着灌溉、分洪的水利作用,如同一条流动的“历史文化长廊”。

  保护运河赛跑未来

  “大运河的文化特色在现代文明和过度开发的冲击下,正在一点点流失。 ”一位文物专家忧心忡忡地说。 “十年前,许多河道遗存上都是农田,现在基本盖了房子,有的河道被彻底破坏了。 ”去年,省文物局考古专家们在勘探大运河时发出这样的警告,并建议国家应以立法的形式保护运河。

  近年来,为保护大运河原貌,宿州、淮北两市与时间赛跑,将运河保护工作由虚变实、由柔变刚,初步形成了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

  2008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大运河安徽段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而早在2006年,宿州市政府即将大运河遗址宿州市全段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大面积遗址在农村,保护工作难度大,在遗址上建房的事时有发生。为此,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现代化的市博物馆,用以保藏、研究、展示包括大运河出土文物在内的文物藏品。

  为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淮北市先后出台了《淮北市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暂行规定》和《淮北市文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等文物保护的行政规章和管理办法,把境内整条隋唐大运河遗址列入重点文物保护范围,做到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为再现运河雄姿,淮北市编制了《安徽省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保护规划》,对柳孜运河遗址进行原址保护。该市对1999年柳孜发掘出土的8艘唐代古木船,专门成立了保护小组和科研课题组,现在,古木船已比较成功的完成了脱水、定型、防腐等工作。

  “相比全国其他省份的大运河遗存来说,大运河安徽段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宿州市文物所有关人士说。

  众人拾柴力推“申遗”

  随着大运河“申遗”进入倒计时,宿州、淮北两市开始了“冲刺”。

  近年来,淮北市专门成立了大运河“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濉溪县隋唐大运河遗址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好柳孜运河遗址博物馆,做好出土文物陈列馆、仿古瓷器一条街等配套建设工作,突出运河文化主题;疏通恢复一段运河河道,重现一段运河横截面,进行深度发掘,将大运河这一宏伟工程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

  去年,淮北市对境内45公里隋唐运河沿线开展细致周密的文物调查工作,共发现文化遗产点20余处,其中包括唐宋时期村庄聚落、宗教场所遗址、战场遗址以及墓葬等,这些新的文化遗产点的发现丰富了该市境内隋唐运河的内涵,增加了相关隋唐运河文化遗产的数量。2009年11月,淮北市博物馆正式更名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成为国内唯一以隋唐大运河出土馆藏文物为主的博物馆。最近,淮北市还将对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进行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宿州历来“文化争先”,此次“申遗”机遇更是紧抓不放,调查组采取走访村民、实地踏查、捡拾标本等方式,进行了拉网式文物调查,遴选出保存完整的大运河遗产点十多处,例如泗县活运河,埇桥区宋代码头。 “在发展中保护,重现运河文化神韵,是高效"申遗"的保障。 ”宿州市政府一位人士说。

  “汴水东流无限春。 ”古运河繁华虽落,但历史没有断;河道虽湮,其文明并未消。如今的皖北,不见了隋堤烟柳,不见了龙舟帆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国道、铁路和高速公路,是一幅幅日新月异的工业新景,还有那一处处喜人的现代化田园风光……(何雪峰)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编辑: 沈媛仪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