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做好游客接待工作,切实加强天一阁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8月1日“世博宁波日”这天,天一阁博物馆开展了以“让危险远离我们”为主题的消防安全演习活动。 图为天一阁博物馆保安在海曙区消防支队消防员的指导下,在天一阁进行消火栓灭火演习。 李全平摄影报道
作者:李全平
防范于未“燃”
天一阁主人姓范,名钦。在四百多年前的大明王朝,他必然想象不到,自己能与世博会扯上什么瓜葛;他也一定想不到,“上海世博会宁波纪念日”这天,在他亲手缔造的园林里,会有人向熙熙攘攘的游客讲述“环沪护城河”的理念;当然他更想不到,笔者会和一群消防官兵、中小学生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亲临天一阁参加这个有意义的纪念活动。这天,又恰逢八一建军节,所以有关领导就别具匠心地想到了以“防火演习”的形式,来向范钦致敬,向消防官兵致敬,向天一阁致敬——天一生水,天佑天一!
海曙区消防支队的陈波排长——他是个亲切的上虞小伙子——告诉我:上海世博会力争为广大游客全力构筑一道消防安全的“防火墙”,以确保实现“平安世博”这一目标。浙江消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上海世博会构建一条“环沪护城河”,宁波和嘉兴的消防官兵也由此成为了支援“世博消防”的先锋部队——一旦发生火灾,就能第一时间冲过去投入救援。
另外,据天一阁教育部主任张波介绍(很凑巧,今天的两个主角名字里都有一个波字,这是宁波的波):今天,我们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举办消防安全演习活动,是为了让全体市民和游客增强防火安全意识,也是天一阁长期以来坚持“防范于未燃”理念的一件科学举措。天一阁,历来被誉为“古书的诺亚方舟”。很多年前,一个来自上海的游客,哦不,是游子,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谦卑地告诉我们: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今天初次相见,上天分明将“天一生水”的奥义活生生地演绎给了我看,同时又逼迫我以最虔诚的形貌投入这个仪式,剥除斯文,剥除参观式的悠闲,甚至不让穿着鞋子踏入圣殿,背躬曲膝、哆哆嗦嗦地来到跟前。
是的,“世间天一阁,书中一汪洋”。到宁波旅游如果不到天一阁,就等于没有到过宁波。这座建于公元1561年前后的藏书楼,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同时也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当游客们经过百余米长的天一街,来到天一阁的正大门,便可以观瞻到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所书的“南国书城”四个大字。大门两侧有一幅对联,用钟鼎文——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另一种文字——写道:“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
彼时,黄宗羲站在绿意葱茏的这座江南园林中,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古以来,火灾兵燹,鼠啮蠹蚀、高温潮湿等因素一直威胁着书籍的安全。尤其是火灾,成为众多藏书楼昙花一现的大忌。于是为了防火,各地藏书家们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一方面,设法隔离火种、火源,并配备必要的灭火设施,诸如池塘、七石缸。另一方面,藏书楼的建筑材料往往使用耐火材料如石、砖等来建造。除此之外,古人在建筑形式上还采用一些理念来防火。比如,因为传说中的龙能吞云吐雾,降雨消灾,是火的“克星”,所以古代建筑常用龙吻作装饰;还有的把一些水生动植物作为装饰,如鳌鱼、荷花、水草等,甚至把天花板做成藻井的形式,都有以水克火的愿望。
那么天一阁又是怎么做到“防范于未燃”的呢?范钦知道,建藏书楼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防火问题。一次,他在翻阅碑帖时,看到一则《龙虎山天一池记》,该帖上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句,范钦从中得到启发,决定按照源自《易经·系辞》的这句话的含义建造藏书楼,并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范钦把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下层供阅览读书和收藏石刻用,上层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藏书楼在南北两面开窗,空气对流,通风防潮,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山墙,以免邻屋火患蔓延书阁。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仅如此,其房间的高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在建楼时,范钦还在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水池其实是消防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湖连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除此以外,范钦又特别制定了“烟酒忌登楼”的制度,还发明了“防火通道”将生活区与藏书区分隔开……这样别出机杼营建的藏书楼,从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都满足了防火的需要。
古老的天一阁内,每一座建筑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宁波文化的名片,也是宁波人民的财富。它不仅珍藏着宁波文明进步的历史痕迹,也同时预示着宁波未来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对其进行科学的安全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天一阁的各项保护工作中,防火保护毋庸置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古建筑物与现代建筑物相比,在防火安全保护工作上有截然不同的重要特性。因为它们是珍贵的无法替代的财产,一旦发生火灾后,具有不可再生性。据介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天一阁就开始在全馆内增添了消防水泵、火灾报警监测中心控制系统,建立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控体系。特别是经过今天的“防火实地演习”与“防火知识讲座”,我感受到古老的天一阁仿佛在历史的重轭之下,抵抗着衰老的考验与火魔的威胁。
演习内容,主要包括消防器材的实操演练如灭火器的使用、消防水带的使用,以及紧急疏散演练。在接到模拟的“报警信息”之后,我发现中心控制室立即启动“火警”战备,并且启动水泵,通知保安人员火速赶到“火警现场”——宝书楼前,进行灭火及疏散游客。灭火组四个人员,在接到“火警”后,紧急赶到宝书楼前,镇定地打开消火栓,抛出一条百余米长的水带,至明池前取水,打开阀门,将水流对准一座假山。疏散组几名人员也同步赶到宝书楼区域,对游客进行有序地疏散。与此同时,西大门值班人员及保安数十人也在接警后,积极做好游客疏散工作,并在消防车抵达后,引导消防人员进入“火警现场”。而在中心控制室的值班人员,也对景区游客信息及时向各点快速通报,做到人员疏散有序,并保持各部门的通讯畅通……最后,虚拟的“天一阁之火”被扑灭了,游客们“一场虚惊”,但也由衷地表示通过这样的演习活动,学到了很多防火逃生的知识。天一阁景区又恢复到节日的繁荣之中。请让我祝愿:这样的火,永远不要在天一阁中出现。
防范于未“燃”
稿源: 2010-08-05 12:42:11
为了进一步做好游客接待工作,切实加强天一阁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8月1日“世博宁波日”这天,天一阁博物馆开展了以“让危险远离我们”为主题的消防安全演习活动。 图为天一阁博物馆保安在海曙区消防支队消防员的指导下,在天一阁进行消火栓灭火演习。 李全平摄影报道
作者:李全平
防范于未“燃”
天一阁主人姓范,名钦。在四百多年前的大明王朝,他必然想象不到,自己能与世博会扯上什么瓜葛;他也一定想不到,“上海世博会宁波纪念日”这天,在他亲手缔造的园林里,会有人向熙熙攘攘的游客讲述“环沪护城河”的理念;当然他更想不到,笔者会和一群消防官兵、中小学生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亲临天一阁参加这个有意义的纪念活动。这天,又恰逢八一建军节,所以有关领导就别具匠心地想到了以“防火演习”的形式,来向范钦致敬,向消防官兵致敬,向天一阁致敬——天一生水,天佑天一!
海曙区消防支队的陈波排长——他是个亲切的上虞小伙子——告诉我:上海世博会力争为广大游客全力构筑一道消防安全的“防火墙”,以确保实现“平安世博”这一目标。浙江消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上海世博会构建一条“环沪护城河”,宁波和嘉兴的消防官兵也由此成为了支援“世博消防”的先锋部队——一旦发生火灾,就能第一时间冲过去投入救援。
另外,据天一阁教育部主任张波介绍(很凑巧,今天的两个主角名字里都有一个波字,这是宁波的波):今天,我们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举办消防安全演习活动,是为了让全体市民和游客增强防火安全意识,也是天一阁长期以来坚持“防范于未燃”理念的一件科学举措。天一阁,历来被誉为“古书的诺亚方舟”。很多年前,一个来自上海的游客,哦不,是游子,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谦卑地告诉我们: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今天初次相见,上天分明将“天一生水”的奥义活生生地演绎给了我看,同时又逼迫我以最虔诚的形貌投入这个仪式,剥除斯文,剥除参观式的悠闲,甚至不让穿着鞋子踏入圣殿,背躬曲膝、哆哆嗦嗦地来到跟前。
是的,“世间天一阁,书中一汪洋”。到宁波旅游如果不到天一阁,就等于没有到过宁波。这座建于公元1561年前后的藏书楼,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同时也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当游客们经过百余米长的天一街,来到天一阁的正大门,便可以观瞻到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所书的“南国书城”四个大字。大门两侧有一幅对联,用钟鼎文——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另一种文字——写道:“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
彼时,黄宗羲站在绿意葱茏的这座江南园林中,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古以来,火灾兵燹,鼠啮蠹蚀、高温潮湿等因素一直威胁着书籍的安全。尤其是火灾,成为众多藏书楼昙花一现的大忌。于是为了防火,各地藏书家们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一方面,设法隔离火种、火源,并配备必要的灭火设施,诸如池塘、七石缸。另一方面,藏书楼的建筑材料往往使用耐火材料如石、砖等来建造。除此之外,古人在建筑形式上还采用一些理念来防火。比如,因为传说中的龙能吞云吐雾,降雨消灾,是火的“克星”,所以古代建筑常用龙吻作装饰;还有的把一些水生动植物作为装饰,如鳌鱼、荷花、水草等,甚至把天花板做成藻井的形式,都有以水克火的愿望。
那么天一阁又是怎么做到“防范于未燃”的呢?范钦知道,建藏书楼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防火问题。一次,他在翻阅碑帖时,看到一则《龙虎山天一池记》,该帖上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句,范钦从中得到启发,决定按照源自《易经·系辞》的这句话的含义建造藏书楼,并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范钦把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下层供阅览读书和收藏石刻用,上层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藏书楼在南北两面开窗,空气对流,通风防潮,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山墙,以免邻屋火患蔓延书阁。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仅如此,其房间的高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在建楼时,范钦还在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水池其实是消防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湖连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除此以外,范钦又特别制定了“烟酒忌登楼”的制度,还发明了“防火通道”将生活区与藏书区分隔开……这样别出机杼营建的藏书楼,从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都满足了防火的需要。
古老的天一阁内,每一座建筑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宁波文化的名片,也是宁波人民的财富。它不仅珍藏着宁波文明进步的历史痕迹,也同时预示着宁波未来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对其进行科学的安全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天一阁的各项保护工作中,防火保护毋庸置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古建筑物与现代建筑物相比,在防火安全保护工作上有截然不同的重要特性。因为它们是珍贵的无法替代的财产,一旦发生火灾后,具有不可再生性。据介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天一阁就开始在全馆内增添了消防水泵、火灾报警监测中心控制系统,建立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控体系。特别是经过今天的“防火实地演习”与“防火知识讲座”,我感受到古老的天一阁仿佛在历史的重轭之下,抵抗着衰老的考验与火魔的威胁。
演习内容,主要包括消防器材的实操演练如灭火器的使用、消防水带的使用,以及紧急疏散演练。在接到模拟的“报警信息”之后,我发现中心控制室立即启动“火警”战备,并且启动水泵,通知保安人员火速赶到“火警现场”——宝书楼前,进行灭火及疏散游客。灭火组四个人员,在接到“火警”后,紧急赶到宝书楼前,镇定地打开消火栓,抛出一条百余米长的水带,至明池前取水,打开阀门,将水流对准一座假山。疏散组几名人员也同步赶到宝书楼区域,对游客进行有序地疏散。与此同时,西大门值班人员及保安数十人也在接警后,积极做好游客疏散工作,并在消防车抵达后,引导消防人员进入“火警现场”。而在中心控制室的值班人员,也对景区游客信息及时向各点快速通报,做到人员疏散有序,并保持各部门的通讯畅通……最后,虚拟的“天一阁之火”被扑灭了,游客们“一场虚惊”,但也由衷地表示通过这样的演习活动,学到了很多防火逃生的知识。天一阁景区又恢复到节日的繁荣之中。请让我祝愿:这样的火,永远不要在天一阁中出现。
编辑: 吕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