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一个韩国外教的宁波情结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10-08-03 11:44:15

  作者:黄明朗

  “学生说我搞的是魔鬼训练”

  清晨5点,韩国外教崔钟锡就出门了,他要督促学生们按时起床,检查被子是否折迭整齐,带领孩子们完成一天繁重的教学任务。

  师生们租住在离镇海城区有一段距离的棉海村一位村民的小楼里,闭塞而幽静。学员全是外事学校学生,一二年级各8名,利用暑假进行为期45天的强化培训,他们每天的教学任务是:

  5:30起床,到马路上跑步30分钟;

  6:00范文朗读,学生各自准备40分钟,然后进行一种方法特别的测试,学生在一楼读,老师在三楼听,因此要求朗读必须高声,如果老师没听清,就得重新来过。7:00早餐、洗衣服、处理个人事务。

  8:00老师讲课,内容一般比较深奥。然后学生自己消化、练习。

  下午:学生背诵早晨朗读的范文,由老师测试,不合格者重来;然后摸仿范文的格式用韩语写作文。

  晚饭后,听用韩语播放的名人名言,睡觉之前冥想10分钟,反省一天来的不足之处,11点睡觉。

  孩子们把崔老师的教学方法称为“魔鬼训练”,崔老师并不否认,他陈述堪称“魔鬼”的主要做法: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断绝外界联系,手机上交,每周只准打5分钟,表现好的“奖励”至半小时;只能用韩语对话,违者每次扣2分;食品不准带入,否则“后果严重”,一旦发现由大家“共享”;每周得分在20分以下强制退出;一二年级学生按性格、水平结对,学长必须关照学弟,如果学弟水平上不去,学长将受到“株连”,等等。

  学生们入学时曾搞过军训,但大家认为军训只有一个星期,现在时间比军训长七倍,强度比军训高百倍,第一星期有几个女孩子哭了。可是,崔老师并没有因此心软,他告诉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前20天不过是适应期,后25天还会加大力度,听得学生们直吐舌头。

  不过,只要见过崔老师,就很难把他跟“魔鬼”相联系。他英俊潇洒,热情洋溢,不像外国人,活脱脱一个邻家小伙子。他跑步总在最前面,白天跟大家吃一样的饭菜,夜里跟两个男生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睡觉。如果说有什么“特殊”,崔老师更苦,早晨起床比学生早,晚上学生进入梦乡他还要批改作业。虽有“强制退出”的规定,但崔老师私下透露,压根儿就没有让学生退出的打算。在周末,他特意安排大家放松,看VCD、音乐会、踢球。还有一点,这次强化培训他完全是尽义务,除了房租和伙食费,不收学生一分钱。“如果因为培训收学生的钱,我心里不踏实”,崔老师说。

  “我和宁波有缘分”

  “我和宁波有缘分”,“我努力工作是为了回报”,崔老师不只一次地说。他1973年出生于韩国顺天市,家境不好,曾在一所职高就读。这所职高由一家公司资助,在校费用全免,条件是毕业后听从公司分配,否则就要把免去的费用“吐”出来。

  后来读研究生,课程是中国宁波历史,他注意到,在北宋时期高丽同北宋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由于明州海运发达,高丽为了商贸运输便利,把大使馆设在宁波。从此,他对宁波给予特殊的关注,家里收藏着许多有关宁波的书籍。

  1997年,宁波同韩国顺天市结为友好城市,两市交往从此日益增多,他曾作为翻译随同政府代表团三次访问宁波,还曾特地瞻仰过高丽使馆旧址。

  2006年,宁波外事学校董书记陪同市教育局领导访问顺天市,担任翻译的崔老师同董书记相识了。当年9月,两人再次见面,董书记告诉他,外事学校已开设韩语班,邀请他到学校任教。那时他的女儿太小,爱人照顾不过来,他一时难下决心。但难以割舍的宁波情结召唤着他,经过慎重考虑,他终于作出决定,接受邀请,只身到宁波任教。

  宁波靠海,顺天也靠海,都吃海鲜,这里的饭菜很适合他的口味,生活没有障碍。主要困难,小语种韩语教学还没有头绪。他日以继夜地备课、制订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方法。课余,跟学生逛街、吃烧烤,晚会上给大家表演韩国乐器杖鼓,跟同学们建立起深厚情谊。

  一年后,他探亲时发现,女儿因为缺乏父爱脾气怪怪的,感到对不起孩子。他请求学校允许他离开。临行前,全班同学结伴乘船来到舟山一个无人的荒岛上,通宵达旦开篝火晚会,师生难舍难离。

  回到韩国,崔钟锡找到一份教授中文的工作。但宁波的学生经常通过电子邮件跟他联系,多次表达希望他再来任教的愿望。2008年春节,他收到一大包礼物,明信片、玩具,应有尽有,最让他感动的是一张光盘,几十个孩子冒着严寒,在运动场摆出一个硕大的心形图案,向老师致以新春祝福,曲曲高歌,声声呼唤,希望他回来任教。看着孩子们冻得通红的脸,崔钟锡感动得流下热泪,他陷入两难境地:走,女儿需要爸爸的爱;不走,对不起宁波学生。

  他试探着跟爱人商量,可妻子依旧担心女儿的教育和成长。崔钟锡想到一个办法,爱人也在韩国教中文,何不一起去宁波工作。他把想法告诉学校,校方欣然同意。经过反复动员,妻子终于被丈夫的热情打动了。刚到宁波,学校就安排他们一家三口去北京观看奥运会。“那时候奥运会票难买,住处也很难找,我们很感动,真的!”

  夫妇俩遇到唯一的问题的是,送女儿进幼儿园,女儿听不懂老师和孩子们的话,抱着爸爸的腿不肯松开,大哭不止。崔钟锡一阵心酸,但他挣脱孩子的手,硬着心肠离开了。夫妇的苦心没有白费,女儿有了意外收获——已经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幼儿园回来,常常摆弄着桌上的东西用汉语即兴编故事,说到得意处竟哈哈大笑。崔钟锡骄傲地向我们说:“女儿的汉语说得比我们好!”至于孩子将来在中国或韩国读书,随她。

  “我对教学很有信心!”

  崔钟锡觉得,当了老师就承担着神圣的义务和责任,不能用“填鸭式”的方法单纯教孩子们学韩语。他也进过职高,很了解、体谅职高学生的心态,他一直希望在教学工作中贯彻一种教育理念,探索一种教育方法。他此前的努力已经初尝胜果,第一批36个学生,有12个到韩国留学,还有2人达到韩语五级。要知道,韩语一二级是初级,三四级是中级,而五级以上则是高级,即使专修韩语的大学生,学习4年一般也只能达到4级,最高才能达到五级。

  这次暑假强化培训也是他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了解到,一些孩子回家后睡懒觉、玩电脑,完全放弃学习,这样掌握的词汇会忘掉。他寻找到棉海农家这种安静、封闭的地方,是想让大家收得住心;他将地板擦得一尘不染,使用小课桌,让孩子们席地而坐,是想缔造出韩国风味,创造一种学习韩语的理想环境;他让每个孩子自己制订学习内容和进度,是想让孩子们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他采取超强学习手段,是想磨练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而这些做法是有别于目前的课堂教学,换句话说,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他很自信,“同学们现在苦一点,可是一个半月后肯定会收获很大。”他每天在日记里记录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感悟,希望有一天能译成汉语,连同学生们的日记一起出版,供自己借鉴,供他人参考。

  崔钟锡有许多身份:韩国外教、中韩翻译、上海世博会300宁波人家、韩国顺天市形象大使……他对每个身份都十分珍惜,尽其所能去实践和完善。今年4月,由他牵线搭桥,韩国一所大学、一所高中,同宁波外事学校签订了交流协议,已经把3个优秀生送到韩国高中学习,还安排双方学生在暑假期间实现互访。他觉得,一旦形成一种相对完善的机制和模式,即使自己离开外事学校也可以放心了。

 

 

【编辑:吕机明】

一个韩国外教的宁波情结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0-08-03 11:44:15

  作者:黄明朗

  “学生说我搞的是魔鬼训练”

  清晨5点,韩国外教崔钟锡就出门了,他要督促学生们按时起床,检查被子是否折迭整齐,带领孩子们完成一天繁重的教学任务。

  师生们租住在离镇海城区有一段距离的棉海村一位村民的小楼里,闭塞而幽静。学员全是外事学校学生,一二年级各8名,利用暑假进行为期45天的强化培训,他们每天的教学任务是:

  5:30起床,到马路上跑步30分钟;

  6:00范文朗读,学生各自准备40分钟,然后进行一种方法特别的测试,学生在一楼读,老师在三楼听,因此要求朗读必须高声,如果老师没听清,就得重新来过。7:00早餐、洗衣服、处理个人事务。

  8:00老师讲课,内容一般比较深奥。然后学生自己消化、练习。

  下午:学生背诵早晨朗读的范文,由老师测试,不合格者重来;然后摸仿范文的格式用韩语写作文。

  晚饭后,听用韩语播放的名人名言,睡觉之前冥想10分钟,反省一天来的不足之处,11点睡觉。

  孩子们把崔老师的教学方法称为“魔鬼训练”,崔老师并不否认,他陈述堪称“魔鬼”的主要做法: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断绝外界联系,手机上交,每周只准打5分钟,表现好的“奖励”至半小时;只能用韩语对话,违者每次扣2分;食品不准带入,否则“后果严重”,一旦发现由大家“共享”;每周得分在20分以下强制退出;一二年级学生按性格、水平结对,学长必须关照学弟,如果学弟水平上不去,学长将受到“株连”,等等。

  学生们入学时曾搞过军训,但大家认为军训只有一个星期,现在时间比军训长七倍,强度比军训高百倍,第一星期有几个女孩子哭了。可是,崔老师并没有因此心软,他告诉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前20天不过是适应期,后25天还会加大力度,听得学生们直吐舌头。

  不过,只要见过崔老师,就很难把他跟“魔鬼”相联系。他英俊潇洒,热情洋溢,不像外国人,活脱脱一个邻家小伙子。他跑步总在最前面,白天跟大家吃一样的饭菜,夜里跟两个男生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睡觉。如果说有什么“特殊”,崔老师更苦,早晨起床比学生早,晚上学生进入梦乡他还要批改作业。虽有“强制退出”的规定,但崔老师私下透露,压根儿就没有让学生退出的打算。在周末,他特意安排大家放松,看VCD、音乐会、踢球。还有一点,这次强化培训他完全是尽义务,除了房租和伙食费,不收学生一分钱。“如果因为培训收学生的钱,我心里不踏实”,崔老师说。

  “我和宁波有缘分”

  “我和宁波有缘分”,“我努力工作是为了回报”,崔老师不只一次地说。他1973年出生于韩国顺天市,家境不好,曾在一所职高就读。这所职高由一家公司资助,在校费用全免,条件是毕业后听从公司分配,否则就要把免去的费用“吐”出来。

  后来读研究生,课程是中国宁波历史,他注意到,在北宋时期高丽同北宋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由于明州海运发达,高丽为了商贸运输便利,把大使馆设在宁波。从此,他对宁波给予特殊的关注,家里收藏着许多有关宁波的书籍。

  1997年,宁波同韩国顺天市结为友好城市,两市交往从此日益增多,他曾作为翻译随同政府代表团三次访问宁波,还曾特地瞻仰过高丽使馆旧址。

  2006年,宁波外事学校董书记陪同市教育局领导访问顺天市,担任翻译的崔老师同董书记相识了。当年9月,两人再次见面,董书记告诉他,外事学校已开设韩语班,邀请他到学校任教。那时他的女儿太小,爱人照顾不过来,他一时难下决心。但难以割舍的宁波情结召唤着他,经过慎重考虑,他终于作出决定,接受邀请,只身到宁波任教。

  宁波靠海,顺天也靠海,都吃海鲜,这里的饭菜很适合他的口味,生活没有障碍。主要困难,小语种韩语教学还没有头绪。他日以继夜地备课、制订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方法。课余,跟学生逛街、吃烧烤,晚会上给大家表演韩国乐器杖鼓,跟同学们建立起深厚情谊。

  一年后,他探亲时发现,女儿因为缺乏父爱脾气怪怪的,感到对不起孩子。他请求学校允许他离开。临行前,全班同学结伴乘船来到舟山一个无人的荒岛上,通宵达旦开篝火晚会,师生难舍难离。

  回到韩国,崔钟锡找到一份教授中文的工作。但宁波的学生经常通过电子邮件跟他联系,多次表达希望他再来任教的愿望。2008年春节,他收到一大包礼物,明信片、玩具,应有尽有,最让他感动的是一张光盘,几十个孩子冒着严寒,在运动场摆出一个硕大的心形图案,向老师致以新春祝福,曲曲高歌,声声呼唤,希望他回来任教。看着孩子们冻得通红的脸,崔钟锡感动得流下热泪,他陷入两难境地:走,女儿需要爸爸的爱;不走,对不起宁波学生。

  他试探着跟爱人商量,可妻子依旧担心女儿的教育和成长。崔钟锡想到一个办法,爱人也在韩国教中文,何不一起去宁波工作。他把想法告诉学校,校方欣然同意。经过反复动员,妻子终于被丈夫的热情打动了。刚到宁波,学校就安排他们一家三口去北京观看奥运会。“那时候奥运会票难买,住处也很难找,我们很感动,真的!”

  夫妇俩遇到唯一的问题的是,送女儿进幼儿园,女儿听不懂老师和孩子们的话,抱着爸爸的腿不肯松开,大哭不止。崔钟锡一阵心酸,但他挣脱孩子的手,硬着心肠离开了。夫妇的苦心没有白费,女儿有了意外收获——已经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幼儿园回来,常常摆弄着桌上的东西用汉语即兴编故事,说到得意处竟哈哈大笑。崔钟锡骄傲地向我们说:“女儿的汉语说得比我们好!”至于孩子将来在中国或韩国读书,随她。

  “我对教学很有信心!”

  崔钟锡觉得,当了老师就承担着神圣的义务和责任,不能用“填鸭式”的方法单纯教孩子们学韩语。他也进过职高,很了解、体谅职高学生的心态,他一直希望在教学工作中贯彻一种教育理念,探索一种教育方法。他此前的努力已经初尝胜果,第一批36个学生,有12个到韩国留学,还有2人达到韩语五级。要知道,韩语一二级是初级,三四级是中级,而五级以上则是高级,即使专修韩语的大学生,学习4年一般也只能达到4级,最高才能达到五级。

  这次暑假强化培训也是他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了解到,一些孩子回家后睡懒觉、玩电脑,完全放弃学习,这样掌握的词汇会忘掉。他寻找到棉海农家这种安静、封闭的地方,是想让大家收得住心;他将地板擦得一尘不染,使用小课桌,让孩子们席地而坐,是想缔造出韩国风味,创造一种学习韩语的理想环境;他让每个孩子自己制订学习内容和进度,是想让孩子们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他采取超强学习手段,是想磨练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而这些做法是有别于目前的课堂教学,换句话说,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他很自信,“同学们现在苦一点,可是一个半月后肯定会收获很大。”他每天在日记里记录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感悟,希望有一天能译成汉语,连同学生们的日记一起出版,供自己借鉴,供他人参考。

  崔钟锡有许多身份:韩国外教、中韩翻译、上海世博会300宁波人家、韩国顺天市形象大使……他对每个身份都十分珍惜,尽其所能去实践和完善。今年4月,由他牵线搭桥,韩国一所大学、一所高中,同宁波外事学校签订了交流协议,已经把3个优秀生送到韩国高中学习,还安排双方学生在暑假期间实现互访。他觉得,一旦形成一种相对完善的机制和模式,即使自己离开外事学校也可以放心了。

 

 

编辑: 吕机明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