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源远流长的郑氏宗祠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10-08-03 10:50:07

  作者:周为群

  何为宗祠,现今好些青年人恐怕不大清楚。同姓同宗的后人为祭祀共同祖先而建造的堂屋为宗祠,简称祠堂。祠堂的概念里有封建时代宗法制度的成份,但更多的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瓜瓞传承。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生存的社会,都是由百家姓千家名的个体汇合而成。观一滴水而知沧海,一个姓氏家族的传承与繁衍,必定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核心文化基因,而祠堂文化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绝好缩影。当然,如果一个姓氏家族在历朝历代中没出一个在当时社会的经济和精神的领跑者,那么这个姓氏家族里就不大会有有财力和声望的人去修建宗族祠堂,为祖先树碑立传、为自己家族去寻根修谱。因而只有望族、世家、豪门之类的姓氏家族才有能力和声望去修建自家的祠堂。东钱湖畔的殷家湾郑氏祠堂,历经六百余载沧桑岁月,迄今依然博大恢宏,着实令人肃然起敬。八月一日那天我们在市文保所江主任和莫枝镇文保员老邱的陪同下,寻访了“东乡第一祠”——郑氏宗祠,有幸领略了祠堂的风采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郑氏家族的祖先可追溯至2810周年之前的郑氏三公,即郑桓公公元前806年受封,郑武公公元前771年继位,郑庄公武公逝世后继位。“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据殷湾郑氏简历史传:“吾宗瓜瓞之绵,簪缨之盛,实基于此,与丰、楼、史三姓,并著甬上,易故居为‘大通宣显府’,额曰:‘庆袭槐堂’,此殷湾郑祠之由来。”又据修祠碑记:“殷湾郑姓,源于河南,仁德立族,书带流芳,明洪武初,以玖公携眷由甬迁殷湾,遂建祠于现址,迄今六百余载。”

  钱湖殷湾村落是个半岛,先祖们依湖环形建屋,村民靠水吃水以捕鱼为业,较为富足。过去一到晚上,渔舟唱晚,小船连成一片,橘黄色渔灯在粼粼波光里跳动、摇摆、闪烁,分不清天上人间,颇有“殷湾渔火”之美景。诗云:“水阔烟深望渺然,霎时渔火满前川。”当时曾流传“陶公山一山,及勿来殷家湾一湾”之说,故郑氏在殷湾中心建宗祠,独具慧眼匠心。宗祠门楼巍峨俊挑,正中置厚重有力的“郑氏宗祠”四字,三扇黑漆大门肃穆庄严,淡绿石柱栅栏俭朴简练,给人以敬畏之感。门楼外是红石板铺地的小广场,两边高墙,并有两扇月洞门,小广场颇有古村政治、经济、文化和族法家规中心的意味。迈进祠堂词匾楹联目不暇接,门楼后面是“芳流带书”,两门神上面是显赫的直匾“钦赐大通宣显府”;正殿中悬挂横匾“恩赐庆袭槐堂”;正殿东一横匾“民部尚书”;正殿东前横匾“父子登科”;西方神台中“明德惟馨”;东方神台中“奉先思孝”。所有的门庭廊柱都挂着黑底金字的弧拱型超长楹联,内容都是儒家的耕读传世、慈孝为本、忠义为节。整个祠堂九进十明堂,栋宇之森,廊厦错落,前殿和正殿均为开间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用料硕大,精雕细作,气势非凡,叹为观止。

  其实祠堂文化几乎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族长公公断案解纠纷,祠堂门外悬贴族规民约,立碑告诫禁示规范乡民行为,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祠堂里演庙宇戏、闹元宵、红白喜事、祝寿庆贺等等都有娱乐和净化民众心灵的作用。祠堂里的祖宗堂、功德坊,旨在教育后人缅怀先祖懿德,弘扬慈孝民风,为国家建功立业,倡导“君子当自强不息精神”,扬我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

  祠堂的文化功能还不只是家庭历史的记录以及别姓氏、析传承、明家规、警后人这些作用,还有更为重要的文化功能。如反映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脉络;杰出人物的活动、言行、思想观点,能对正史作可靠的佐证;全面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及习俗对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生动材料;特别是对同族同姓氏的DNA调查研究能为人类学迁徙、演变提供证据等等。

  郑氏祠堂虽源远流长,但在十年动乱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曾作为渔场堆放杂物使用,全祠文物毁坏殆尽,屋塌墙拆,杂草丛生,无人问津。改革开放后经郑氏修缮小组努力抢救维修,才得以今日之全貌重新示人。以修祠碑记中最后一句话作为结束:“郑氏源远流长,先人立祠以传宗,历经沧桑,凡我子孙扩祠有责,使祖宗为国为民之宏志与祠永辉。”

 

 

【编辑:吕机明】

源远流长的郑氏宗祠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0-08-03 10:50:07

  作者:周为群

  何为宗祠,现今好些青年人恐怕不大清楚。同姓同宗的后人为祭祀共同祖先而建造的堂屋为宗祠,简称祠堂。祠堂的概念里有封建时代宗法制度的成份,但更多的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瓜瓞传承。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生存的社会,都是由百家姓千家名的个体汇合而成。观一滴水而知沧海,一个姓氏家族的传承与繁衍,必定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核心文化基因,而祠堂文化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绝好缩影。当然,如果一个姓氏家族在历朝历代中没出一个在当时社会的经济和精神的领跑者,那么这个姓氏家族里就不大会有有财力和声望的人去修建宗族祠堂,为祖先树碑立传、为自己家族去寻根修谱。因而只有望族、世家、豪门之类的姓氏家族才有能力和声望去修建自家的祠堂。东钱湖畔的殷家湾郑氏祠堂,历经六百余载沧桑岁月,迄今依然博大恢宏,着实令人肃然起敬。八月一日那天我们在市文保所江主任和莫枝镇文保员老邱的陪同下,寻访了“东乡第一祠”——郑氏宗祠,有幸领略了祠堂的风采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郑氏家族的祖先可追溯至2810周年之前的郑氏三公,即郑桓公公元前806年受封,郑武公公元前771年继位,郑庄公武公逝世后继位。“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据殷湾郑氏简历史传:“吾宗瓜瓞之绵,簪缨之盛,实基于此,与丰、楼、史三姓,并著甬上,易故居为‘大通宣显府’,额曰:‘庆袭槐堂’,此殷湾郑祠之由来。”又据修祠碑记:“殷湾郑姓,源于河南,仁德立族,书带流芳,明洪武初,以玖公携眷由甬迁殷湾,遂建祠于现址,迄今六百余载。”

  钱湖殷湾村落是个半岛,先祖们依湖环形建屋,村民靠水吃水以捕鱼为业,较为富足。过去一到晚上,渔舟唱晚,小船连成一片,橘黄色渔灯在粼粼波光里跳动、摇摆、闪烁,分不清天上人间,颇有“殷湾渔火”之美景。诗云:“水阔烟深望渺然,霎时渔火满前川。”当时曾流传“陶公山一山,及勿来殷家湾一湾”之说,故郑氏在殷湾中心建宗祠,独具慧眼匠心。宗祠门楼巍峨俊挑,正中置厚重有力的“郑氏宗祠”四字,三扇黑漆大门肃穆庄严,淡绿石柱栅栏俭朴简练,给人以敬畏之感。门楼外是红石板铺地的小广场,两边高墙,并有两扇月洞门,小广场颇有古村政治、经济、文化和族法家规中心的意味。迈进祠堂词匾楹联目不暇接,门楼后面是“芳流带书”,两门神上面是显赫的直匾“钦赐大通宣显府”;正殿中悬挂横匾“恩赐庆袭槐堂”;正殿东一横匾“民部尚书”;正殿东前横匾“父子登科”;西方神台中“明德惟馨”;东方神台中“奉先思孝”。所有的门庭廊柱都挂着黑底金字的弧拱型超长楹联,内容都是儒家的耕读传世、慈孝为本、忠义为节。整个祠堂九进十明堂,栋宇之森,廊厦错落,前殿和正殿均为开间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用料硕大,精雕细作,气势非凡,叹为观止。

  其实祠堂文化几乎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族长公公断案解纠纷,祠堂门外悬贴族规民约,立碑告诫禁示规范乡民行为,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祠堂里演庙宇戏、闹元宵、红白喜事、祝寿庆贺等等都有娱乐和净化民众心灵的作用。祠堂里的祖宗堂、功德坊,旨在教育后人缅怀先祖懿德,弘扬慈孝民风,为国家建功立业,倡导“君子当自强不息精神”,扬我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

  祠堂的文化功能还不只是家庭历史的记录以及别姓氏、析传承、明家规、警后人这些作用,还有更为重要的文化功能。如反映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脉络;杰出人物的活动、言行、思想观点,能对正史作可靠的佐证;全面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及习俗对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生动材料;特别是对同族同姓氏的DNA调查研究能为人类学迁徙、演变提供证据等等。

  郑氏祠堂虽源远流长,但在十年动乱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曾作为渔场堆放杂物使用,全祠文物毁坏殆尽,屋塌墙拆,杂草丛生,无人问津。改革开放后经郑氏修缮小组努力抢救维修,才得以今日之全貌重新示人。以修祠碑记中最后一句话作为结束:“郑氏源远流长,先人立祠以传宗,历经沧桑,凡我子孙扩祠有责,使祖宗为国为民之宏志与祠永辉。”

 

 

编辑: 吕机明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