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我的第50个建军节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10-08-02 16:07:40

  张登贵

  年年“八一”,今又“八一”。

  不过,对我来说,今年的“八一”,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因为它是我入伍以来过的第50个建军节。

  对于年轻人来说,那是一个遥远的日子。1961年8月1日,我和几百名新兵一起,站在象山中学的礼堂里,接受首长的授衔。礼堂建在学校的中心,屋顶全是用一株株毛竹编排在一起搭成的。竹排屋顶能够挡住雨水,但阳光却能透过一些缝隙,洒落到地面上。秋分之前这一段时间,是象山最热的时候。农民割上来的湿谷,只要一个热头(日照一天)就能晒干。可对于我们这些穿戴整齐的新兵,那真是一次“汗蒸”。上身是长袖军上衣——袖口不能卷起,下身是长军裤——裤脚也不能挽起,脚上是一双结实的解放鞋,一顶军帽扣在头上,把个脑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站立的姿势是严格的“立正”——挺胸,收腹,两眼平视,两脚挺直,两手下垂,五指并弄,中指紧贴裤缝。

  汗顺着背脊在往下滚,到了裤腰位置,就顺着裤带向左右流淌。腿肚子有点颤。庄严的气氛,使我们不敢伸手擦一下流到眼睛里的汗水。首长报一个名字,被点到名的战士就跑步到主席台下立定、敬礼,伸出双手接受帽徽和领章,还有两颗银色的金属小星。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授衔仪式终于结束,这些刚脱下学生装的年轻人,都忙着到寝室里把帽徽扎进军帽,将那两颗星钉在两片领章上,再把领章缝到领子的两边。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低一级的军衔——列兵的标志。从这时起,我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了。从这天起,我就算参加革命工作了。从这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在军队和地方填过无数次表格,凡遇到“参加工作时间”这一栏,我必填上“1961年8月1日”。

  在部队里,建军节是比元旦、春节还要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会举行一些政治和文娱活动,或者与当地居民联欢。我的连队驻扎在象山的南韭山岛,四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岛上除了仅提供牙刷牙膏之类生活用品的小店店主外,别无其他居民。所以,我们连过“八一”的重要活动,除了听连长、指导员讲革命故事外,就是到另一个更小的岛上去捉羊。我们在对面一个无人小岛上养着一群羊。说养,其实只是买来几头公羊和母羊放到山上,让它们自行繁殖。需要时,去一班战士,摇一条小船,捉几只肥一点的来“会餐”。3年后调到驻扎在石浦的团部,两年后调到宁波军分区,“八一”节照例也会餐,吃不到羊肉但有红烧猪肉。

  就这样与战友们热热闹闹地过了十几个“八一”,迎来了我的第18个建军节。

  这也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此之前,部队党委宣布的转业干部名单中,有我的名字。前几年,我就想着什么时候能够转业。虽然工作的地方在城市,家也安在了这里,军分区干部的流动性又不大,但因为知道总有一天会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所以总想着晚走不如早走。再说,我入伍虽然有十七八年,却有一半时间在地方工作。将近1年的“四清”,将近8年的“支左”,大部分时间在地、市机关,也去过企业,蹲过农村——在五乡割过早稻,在贵驷摘过棉花,在“宁动”学过钳工,在电厂搞过“联合”,还去庵东买过尼龙裤——那个厂就是宁波地区最早的乡镇企业之一。总之,地方的情况包括人事我并不陌生,适应应该没有问题。但真的要转业了,还是有些忐忑不安。会分到什么地方,什么单位,给我什么样的工作,心里总不踏实。

  第18个建军节就是在等待分配中到来的。我几乎没有察觉今天是“八一”了。吃晚饭时分,忽然想到分区机关里这时肯定在会餐,一定有红烧肉。我们科里就我和另外一位姓张的干事喜欢吃肉,其他人都会把透着诱人香味的红烧肉夹到我俩的碗里(现在的红烧肉没有香味了)。我不怪没有人通知我。虽然还穿着军装,但毕竟是快走的人了。所以,这个建军节其实只是我独自一人在心里过了一下,有那么一点点凄凉感。

  转业到企业待了10年,环境完全变了。这个公司不小,有5000多名职工,也有许多转业、复员军人,还建有武装部。但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从来就没有过过建军节。1988年调到宁波日报社。报社也有不少老军人,但好像也没有过建军节这一回事。直到1997年,不知是谁的提议获得了同意,凡到建军节,都由政治处组织老兵们去什么地方走一走,会一次餐,有时还发点纪念品。报社的领导只要没有大事,都会赶来来向大家敬一杯酒。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什么倒不在乎,红烧肉即使有也不敢多吃了,只是觉得这种聚会挺温暖的。虽然老兵们来自四面八方,在部队的经历也不尽相同,有陆地走的,有海里游的,有天上飞的,有的当过师、团首长,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有些则三四年尽完了义务就回来了,但只要听说你当过兵,心中就有一丝亲切的感觉。因为我们都穿过统一制作的军装,走过要领一致的步伐,扛过制式一样的枪。而且每个人或多或少还保留着一些军人的习惯——无论多热的天,我的衬衣或T恤总会扎到裤子里面,衬衣的扣子一般只解开最上面的一颗,走路的步伐隐约还有当年的风姿。有一次出差,与一位同事漫步在潮水刚退的湿漉漉的沙滩上,走了一段路后我们不约而同地回头看,发现我的每一只脚印是正的,一串脚印连起来是直的。当兵时队列训练的效果,居然能保持这么久。

  今年的8月1日,恰又是上海世博会确定的“宁波特别日”。宁波网、新侨报等多家单位发起了“世博一天,宁波一日”征文活动。在这个对我、对这座城市都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写上这些,以作纪念。

【编辑:赖小惠】

我的第50个建军节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0-08-02 16:07:40

  张登贵

  年年“八一”,今又“八一”。

  不过,对我来说,今年的“八一”,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因为它是我入伍以来过的第50个建军节。

  对于年轻人来说,那是一个遥远的日子。1961年8月1日,我和几百名新兵一起,站在象山中学的礼堂里,接受首长的授衔。礼堂建在学校的中心,屋顶全是用一株株毛竹编排在一起搭成的。竹排屋顶能够挡住雨水,但阳光却能透过一些缝隙,洒落到地面上。秋分之前这一段时间,是象山最热的时候。农民割上来的湿谷,只要一个热头(日照一天)就能晒干。可对于我们这些穿戴整齐的新兵,那真是一次“汗蒸”。上身是长袖军上衣——袖口不能卷起,下身是长军裤——裤脚也不能挽起,脚上是一双结实的解放鞋,一顶军帽扣在头上,把个脑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站立的姿势是严格的“立正”——挺胸,收腹,两眼平视,两脚挺直,两手下垂,五指并弄,中指紧贴裤缝。

  汗顺着背脊在往下滚,到了裤腰位置,就顺着裤带向左右流淌。腿肚子有点颤。庄严的气氛,使我们不敢伸手擦一下流到眼睛里的汗水。首长报一个名字,被点到名的战士就跑步到主席台下立定、敬礼,伸出双手接受帽徽和领章,还有两颗银色的金属小星。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授衔仪式终于结束,这些刚脱下学生装的年轻人,都忙着到寝室里把帽徽扎进军帽,将那两颗星钉在两片领章上,再把领章缝到领子的两边。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低一级的军衔——列兵的标志。从这时起,我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了。从这天起,我就算参加革命工作了。从这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在军队和地方填过无数次表格,凡遇到“参加工作时间”这一栏,我必填上“1961年8月1日”。

  在部队里,建军节是比元旦、春节还要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会举行一些政治和文娱活动,或者与当地居民联欢。我的连队驻扎在象山的南韭山岛,四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岛上除了仅提供牙刷牙膏之类生活用品的小店店主外,别无其他居民。所以,我们连过“八一”的重要活动,除了听连长、指导员讲革命故事外,就是到另一个更小的岛上去捉羊。我们在对面一个无人小岛上养着一群羊。说养,其实只是买来几头公羊和母羊放到山上,让它们自行繁殖。需要时,去一班战士,摇一条小船,捉几只肥一点的来“会餐”。3年后调到驻扎在石浦的团部,两年后调到宁波军分区,“八一”节照例也会餐,吃不到羊肉但有红烧猪肉。

  就这样与战友们热热闹闹地过了十几个“八一”,迎来了我的第18个建军节。

  这也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此之前,部队党委宣布的转业干部名单中,有我的名字。前几年,我就想着什么时候能够转业。虽然工作的地方在城市,家也安在了这里,军分区干部的流动性又不大,但因为知道总有一天会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所以总想着晚走不如早走。再说,我入伍虽然有十七八年,却有一半时间在地方工作。将近1年的“四清”,将近8年的“支左”,大部分时间在地、市机关,也去过企业,蹲过农村——在五乡割过早稻,在贵驷摘过棉花,在“宁动”学过钳工,在电厂搞过“联合”,还去庵东买过尼龙裤——那个厂就是宁波地区最早的乡镇企业之一。总之,地方的情况包括人事我并不陌生,适应应该没有问题。但真的要转业了,还是有些忐忑不安。会分到什么地方,什么单位,给我什么样的工作,心里总不踏实。

  第18个建军节就是在等待分配中到来的。我几乎没有察觉今天是“八一”了。吃晚饭时分,忽然想到分区机关里这时肯定在会餐,一定有红烧肉。我们科里就我和另外一位姓张的干事喜欢吃肉,其他人都会把透着诱人香味的红烧肉夹到我俩的碗里(现在的红烧肉没有香味了)。我不怪没有人通知我。虽然还穿着军装,但毕竟是快走的人了。所以,这个建军节其实只是我独自一人在心里过了一下,有那么一点点凄凉感。

  转业到企业待了10年,环境完全变了。这个公司不小,有5000多名职工,也有许多转业、复员军人,还建有武装部。但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从来就没有过过建军节。1988年调到宁波日报社。报社也有不少老军人,但好像也没有过建军节这一回事。直到1997年,不知是谁的提议获得了同意,凡到建军节,都由政治处组织老兵们去什么地方走一走,会一次餐,有时还发点纪念品。报社的领导只要没有大事,都会赶来来向大家敬一杯酒。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什么倒不在乎,红烧肉即使有也不敢多吃了,只是觉得这种聚会挺温暖的。虽然老兵们来自四面八方,在部队的经历也不尽相同,有陆地走的,有海里游的,有天上飞的,有的当过师、团首长,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有些则三四年尽完了义务就回来了,但只要听说你当过兵,心中就有一丝亲切的感觉。因为我们都穿过统一制作的军装,走过要领一致的步伐,扛过制式一样的枪。而且每个人或多或少还保留着一些军人的习惯——无论多热的天,我的衬衣或T恤总会扎到裤子里面,衬衣的扣子一般只解开最上面的一颗,走路的步伐隐约还有当年的风姿。有一次出差,与一位同事漫步在潮水刚退的湿漉漉的沙滩上,走了一段路后我们不约而同地回头看,发现我的每一只脚印是正的,一串脚印连起来是直的。当兵时队列训练的效果,居然能保持这么久。

  今年的8月1日,恰又是上海世博会确定的“宁波特别日”。宁波网、新侨报等多家单位发起了“世博一天,宁波一日”征文活动。在这个对我、对这座城市都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写上这些,以作纪念。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