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俄媒体首度反击间谍说 称其特工不会如此业余
稿源: 新华网  | 2010-07-05 15:13:00

  “俄罗斯间谍”风波过去数日。再过数日,“俄罗斯间谍”将走入美国法庭。

  惊讶数日之后,这起间谍风波开始引发人们的思考。至近,想到刚刚“重启”的美俄关系;至远,让人追溯到冷战时期双方互派鼹鼠的土腥味。

  不过,一直都是美国人在说。俄罗斯媒体3日开始重墨设问,提出有关这起间谍风波的诸多疑点,认为从行动、到时机,从说辞,到目的,美国人有计划地操控利用着11名“俄罗斯间谍”。

  专业拙劣

  美国人此番在描述这批被拘捕的“俄罗斯间谍”时常用一个词汇,“深度伪装”。

  而俄罗斯新闻社评论文章则从这个词入手,在技术层面,设下第一问,难道俄罗斯情报机构行事如此不专业,乃至可以让“敌人”一举发现深度伪装、深深植入美国本土的“整个俄罗斯鼹鼠网络”

  现已退休的苏联时期“克格勃”知名特工奥列格·卡卢金说,即便在双方谍报活动最密集的苏联时期,苏联人也不会一下子在美国安插如此之多、如此易相互暴露的间谍。美推迟部分"间谍"听证会 9人或最多入狱25年美方揭俄“间谍”手段 犹如上演“007”外媒:冷战早已逝去,俄间谍何以魅力犹存外媒:开销太大 俄为省钱主动出卖11间谍分析:俄美情报战未休 俄或有组织更严密间谍活动

  情报人员深知,培养并安插一名深度伪装、不易暴露的专业间谍需要花费许多年时间,更何况在如今这个通讯技术发达、监控网络遍布的年代,间谍的隐身技术更具难度。

  俄罗斯新闻社说,然而,在美国人公布的这次“俄罗斯间谍”事件中,竟有如此多“间谍”同时被发现,“那就说明,俄罗斯情报人员根本不知道该怎样运作”。

  “即便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间谍的专业素质下降,但也难以相信,他们会拙劣到如此地步,”评论感叹。

  情节落伍

  撇开“拙劣的专业素质不论”,俄罗斯一些情报机构认为,美国人隐藏了故事的真实缘起和进展,只抛出了一些令人浮想联翩的细节,让人易于结合英国作家伊恩·弗莱明和他的007系列故事,叫人深信现实中的间谍就是影片中詹姆斯·邦德的那副模样。

  俄罗斯情报专家举例说,在如今这个年代,业内人士无法相信美国联邦调查局公开的一段描述:一名30多岁的“俄罗斯间谍”竟然还在使用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隐形墨水技术传递信息。

  尽管利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传递信息同样易于泄露机密,但在这个年代,隐形墨水技术基本上只会出现在间谍博物馆内。

  美国联邦调查局先前说,这个间谍网在奥巴马去年访问俄罗斯前的任务之一就是搜集奥巴马对俄罗斯的态度。但俄罗斯媒体设问,这种“情报”也算情报难道俄罗斯情报机构不知道,奥巴马对俄罗斯的态度基本上在报纸、网络,乃至国务院每日简报中都可以找到

  此外,美国联邦调查局反复公开,在这些“俄罗斯间谍”寓所内查出大量现金,可能涉嫌洗钱。俄罗斯媒体设问,俄罗斯深知美国是一个严管洗钱活动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每一名“俄罗斯间谍”都携带有“不合理数目”的现金,这样的细节不甚合理。

  在细节层面,真相究竟怎样

  别有意图

  联邦调查局一直在为逮捕10名“俄罗斯间谍”正名,但迄今为止,美国检方提出拘捕立案的理由是“非法游说”、“洗钱”和“未遭身份证明”,并没有有关间谍行为的“向别国提供美国机密情报罪”。

  俄罗斯新闻社猜想,这个“间谍网”也许只是某个“中间桥梁”,他们的故事被夸大,他们的身份被传奇化。

  而“制造”这起事件的目的,难道是出于政治需要

  文章说,无论这是否是一起由阴谋论者策划的事件,但在实际意义上,给俄美间正在恢复的双边关系制造了阻力。在美国,在俄罗斯,至今仍有一批人质疑两国合作的可能性,认为美俄间的合作一旦落实到工作级,可能产生风险。

  也有一些人愿意看见并且利用美俄间的这种相互威胁和钳制关系,以此满足自己的政治见解或者目的,这些见解包括,美俄须相互提防,须互相保留先发制人权,甚至表现在增加军费预算方面。

  至少,抓获和公开这批“间谍”的时机是,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刚刚结束对美国的首次正式访问。倘使没有特殊目的,一般国家的做法是,将事件“压一压”。

  所幸,事件后双方保持克制,双双表现出“灭火”的意愿。美国国务院负责欧洲和欧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菲利普·戈登更是明言:“我们已经摆脱了冷战时期。”

  俄罗斯新闻社评论文章调侃道:“倘使就这一事件我们双方还有一些欣慰的话,那就是我们还彼此感兴趣。当事件平息,他们美国人还可以拍一部绝伦的电影,让所有邦德剧黯然失色。”(凌朔)

【编辑:胡敏】

俄媒体首度反击间谍说 称其特工不会如此业余

稿源: 新华网 2010-07-05 15:13:00

  “俄罗斯间谍”风波过去数日。再过数日,“俄罗斯间谍”将走入美国法庭。

  惊讶数日之后,这起间谍风波开始引发人们的思考。至近,想到刚刚“重启”的美俄关系;至远,让人追溯到冷战时期双方互派鼹鼠的土腥味。

  不过,一直都是美国人在说。俄罗斯媒体3日开始重墨设问,提出有关这起间谍风波的诸多疑点,认为从行动、到时机,从说辞,到目的,美国人有计划地操控利用着11名“俄罗斯间谍”。

  专业拙劣

  美国人此番在描述这批被拘捕的“俄罗斯间谍”时常用一个词汇,“深度伪装”。

  而俄罗斯新闻社评论文章则从这个词入手,在技术层面,设下第一问,难道俄罗斯情报机构行事如此不专业,乃至可以让“敌人”一举发现深度伪装、深深植入美国本土的“整个俄罗斯鼹鼠网络”

  现已退休的苏联时期“克格勃”知名特工奥列格·卡卢金说,即便在双方谍报活动最密集的苏联时期,苏联人也不会一下子在美国安插如此之多、如此易相互暴露的间谍。美推迟部分"间谍"听证会 9人或最多入狱25年美方揭俄“间谍”手段 犹如上演“007”外媒:冷战早已逝去,俄间谍何以魅力犹存外媒:开销太大 俄为省钱主动出卖11间谍分析:俄美情报战未休 俄或有组织更严密间谍活动

  情报人员深知,培养并安插一名深度伪装、不易暴露的专业间谍需要花费许多年时间,更何况在如今这个通讯技术发达、监控网络遍布的年代,间谍的隐身技术更具难度。

  俄罗斯新闻社说,然而,在美国人公布的这次“俄罗斯间谍”事件中,竟有如此多“间谍”同时被发现,“那就说明,俄罗斯情报人员根本不知道该怎样运作”。

  “即便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间谍的专业素质下降,但也难以相信,他们会拙劣到如此地步,”评论感叹。

  情节落伍

  撇开“拙劣的专业素质不论”,俄罗斯一些情报机构认为,美国人隐藏了故事的真实缘起和进展,只抛出了一些令人浮想联翩的细节,让人易于结合英国作家伊恩·弗莱明和他的007系列故事,叫人深信现实中的间谍就是影片中詹姆斯·邦德的那副模样。

  俄罗斯情报专家举例说,在如今这个年代,业内人士无法相信美国联邦调查局公开的一段描述:一名30多岁的“俄罗斯间谍”竟然还在使用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隐形墨水技术传递信息。

  尽管利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传递信息同样易于泄露机密,但在这个年代,隐形墨水技术基本上只会出现在间谍博物馆内。

  美国联邦调查局先前说,这个间谍网在奥巴马去年访问俄罗斯前的任务之一就是搜集奥巴马对俄罗斯的态度。但俄罗斯媒体设问,这种“情报”也算情报难道俄罗斯情报机构不知道,奥巴马对俄罗斯的态度基本上在报纸、网络,乃至国务院每日简报中都可以找到

  此外,美国联邦调查局反复公开,在这些“俄罗斯间谍”寓所内查出大量现金,可能涉嫌洗钱。俄罗斯媒体设问,俄罗斯深知美国是一个严管洗钱活动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每一名“俄罗斯间谍”都携带有“不合理数目”的现金,这样的细节不甚合理。

  在细节层面,真相究竟怎样

  别有意图

  联邦调查局一直在为逮捕10名“俄罗斯间谍”正名,但迄今为止,美国检方提出拘捕立案的理由是“非法游说”、“洗钱”和“未遭身份证明”,并没有有关间谍行为的“向别国提供美国机密情报罪”。

  俄罗斯新闻社猜想,这个“间谍网”也许只是某个“中间桥梁”,他们的故事被夸大,他们的身份被传奇化。

  而“制造”这起事件的目的,难道是出于政治需要

  文章说,无论这是否是一起由阴谋论者策划的事件,但在实际意义上,给俄美间正在恢复的双边关系制造了阻力。在美国,在俄罗斯,至今仍有一批人质疑两国合作的可能性,认为美俄间的合作一旦落实到工作级,可能产生风险。

  也有一些人愿意看见并且利用美俄间的这种相互威胁和钳制关系,以此满足自己的政治见解或者目的,这些见解包括,美俄须相互提防,须互相保留先发制人权,甚至表现在增加军费预算方面。

  至少,抓获和公开这批“间谍”的时机是,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刚刚结束对美国的首次正式访问。倘使没有特殊目的,一般国家的做法是,将事件“压一压”。

  所幸,事件后双方保持克制,双双表现出“灭火”的意愿。美国国务院负责欧洲和欧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菲利普·戈登更是明言:“我们已经摆脱了冷战时期。”

  俄罗斯新闻社评论文章调侃道:“倘使就这一事件我们双方还有一些欣慰的话,那就是我们还彼此感兴趣。当事件平息,他们美国人还可以拍一部绝伦的电影,让所有邦德剧黯然失色。”(凌朔)

编辑: 胡敏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