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重感情,韩城人杨林自然不用多说。
“漫漫援藏路,拳拳报国心。纵然多困苦,无怨亦无悔。”这是阿里地区普兰县委书记杨林自励的一首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普兰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对广大藏族同胞的真挚感情。三年援藏,杨林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期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维护稳定是第一责任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普兰县,与印度、尼泊尔接壤,是全国12个三国交界县之一,往来人员众多、成分复杂,维稳形势异常严峻。作为普兰县委书记,杨林深知,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为了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他常常要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冲锋到第一线。
2008年拉萨“3·14”事件发生后,在维护稳定的紧要关头,杨林的祖母病危去世,他没能回家送葬,而是饱含着泪水依然坚守工作岗位。
普兰县境内的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措湖是藏传佛教最著名的 “神山”、“圣湖”,每年的“萨嘎达瓦节”,国内外信徒、游客会集中拥入普兰朝拜,难免鱼龙混杂。去年冈仁波齐峰下就聚集了上万人。杨林和县乡干部昼夜坚守在海拔4700多米的信徒聚集点周围,住帐篷,烧羊粪,点蜡烛,顶风冒雨,严防死守整整一个月。
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
普兰县海拔高,经济发展走的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路子。“只有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让农牧民都过上好日子,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杨林说。
坚守这个信念,他把全部热情和精力毫不保留地释放出来,为建设一个富裕、美丽的新普兰尽心竭力。
调研县情期间,杨林饿了吃糌粑,渴了喝雪水,困了睡帐篷,常常在半夜被强烈的高原反应憋醒。得知霍尔乡巴青沟作业组道路不通,出行和牲畜转场困难时,他骑马去了解情况,一天从马背上摔下来好几次,身上到处是伤。他笑着说:“这是在提醒我,这条路确实该修了。”
三年里,杨林和当地干部一起努力,把智力援藏、项目援藏、资金援藏与加快普兰发展相结合,提出了“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旅游兴县、边贸活县、城镇靓县”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普兰特色的发展路子。
边境贸易、旅游产业是普兰的传统产业,杨林积极制定普兰旅游开发总体方案,引资7.5亿元,让普兰的旅游业和边境贸易走上了加快发展的路子。仅去年下半年,普兰县就接待游客1.2万多人次,旅游产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3000多万元。
农牧业是基础。杨林组织建成了阿里地区第一个青稞白酒厂,并通过推广“一村一品”战略,在各村办起了大棚蔬菜协会和建筑业者协会等。吉让居委会村民欧珠承包了两个蔬菜大棚,种植的青椒、黄瓜、茄子、西瓜等卖得很火,他高兴地说:“看来今年我们家能多挣一万多元!”
2008年的“十项民心工程”,2009的“二十项民生工程”,杨林通过多种渠道,想法设法争取资金,建起了县医院、广电中心、县城亮化工程等项目。巴嘎至斜尔瓦110公里柏油路和巴嘎至马攸木137公里柏油路,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为致富路、民心路。
普兰县县长土登次仁感慨地说:“杨林书记这三年,普兰发展最快、亮点最多、成效最大,广大农牧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
民族团结是生命线
每个星期六下午,退休干部尼玛都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杨林书记总会来和附近群众拉拉家常,谈心聊天,一起喝甜美的酥油茶,唱着藏歌、跳起藏舞,让欢乐的气氛装满这个温馨的小院。
“民族团结是做好普兰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杨林经常这样说。每次和藏族群众聊天,他都会不经意地问起大家生产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再把大家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记在心里,回来后逐件解决,确保群众满意。藏族群众也在心里深深记住了这位“父母官”。听说杨林援藏期满要走了,科迦村党支部书记尼玛多多到处找人,看能不能让杨林继续留在普兰。他说:“杨书记是我们的朋友,为我们村承诺的事,件件都得到了落实,老百姓建起了安居房,村里修好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还接上了自来水。我们需要这样的好书记啊!”
在普兰县的干部选任工作中,杨林的态度非常鲜明:“无论是谁,只要愿意干事、能干成事的,不论民族,都可以选拔任用。”这个举动,极大地调动了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如今的普兰县,各民族干部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各民族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形成了共建和谐普兰的强大合力。
三年的时间是短暂的,却让普兰成为了杨林的第二故乡,成为杨林魂牵梦绕的地方。“无论以后到什么工作岗位,我都会继续加强与普兰的联系,继续为普兰发展作贡献。人不在普兰了,但援藏干部一定会终生援藏。”杨林说。(记者 薛向群 杜朋举)
记陕西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普兰县委书记杨林
稿源: 《陕西日报》 2010-07-04 15:28:32
陕西人重感情,韩城人杨林自然不用多说。
“漫漫援藏路,拳拳报国心。纵然多困苦,无怨亦无悔。”这是阿里地区普兰县委书记杨林自励的一首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普兰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对广大藏族同胞的真挚感情。三年援藏,杨林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期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维护稳定是第一责任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普兰县,与印度、尼泊尔接壤,是全国12个三国交界县之一,往来人员众多、成分复杂,维稳形势异常严峻。作为普兰县委书记,杨林深知,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为了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他常常要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冲锋到第一线。
2008年拉萨“3·14”事件发生后,在维护稳定的紧要关头,杨林的祖母病危去世,他没能回家送葬,而是饱含着泪水依然坚守工作岗位。
普兰县境内的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措湖是藏传佛教最著名的 “神山”、“圣湖”,每年的“萨嘎达瓦节”,国内外信徒、游客会集中拥入普兰朝拜,难免鱼龙混杂。去年冈仁波齐峰下就聚集了上万人。杨林和县乡干部昼夜坚守在海拔4700多米的信徒聚集点周围,住帐篷,烧羊粪,点蜡烛,顶风冒雨,严防死守整整一个月。
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
普兰县海拔高,经济发展走的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路子。“只有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让农牧民都过上好日子,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杨林说。
坚守这个信念,他把全部热情和精力毫不保留地释放出来,为建设一个富裕、美丽的新普兰尽心竭力。
调研县情期间,杨林饿了吃糌粑,渴了喝雪水,困了睡帐篷,常常在半夜被强烈的高原反应憋醒。得知霍尔乡巴青沟作业组道路不通,出行和牲畜转场困难时,他骑马去了解情况,一天从马背上摔下来好几次,身上到处是伤。他笑着说:“这是在提醒我,这条路确实该修了。”
三年里,杨林和当地干部一起努力,把智力援藏、项目援藏、资金援藏与加快普兰发展相结合,提出了“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旅游兴县、边贸活县、城镇靓县”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普兰特色的发展路子。
边境贸易、旅游产业是普兰的传统产业,杨林积极制定普兰旅游开发总体方案,引资7.5亿元,让普兰的旅游业和边境贸易走上了加快发展的路子。仅去年下半年,普兰县就接待游客1.2万多人次,旅游产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3000多万元。
农牧业是基础。杨林组织建成了阿里地区第一个青稞白酒厂,并通过推广“一村一品”战略,在各村办起了大棚蔬菜协会和建筑业者协会等。吉让居委会村民欧珠承包了两个蔬菜大棚,种植的青椒、黄瓜、茄子、西瓜等卖得很火,他高兴地说:“看来今年我们家能多挣一万多元!”
2008年的“十项民心工程”,2009的“二十项民生工程”,杨林通过多种渠道,想法设法争取资金,建起了县医院、广电中心、县城亮化工程等项目。巴嘎至斜尔瓦110公里柏油路和巴嘎至马攸木137公里柏油路,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为致富路、民心路。
普兰县县长土登次仁感慨地说:“杨林书记这三年,普兰发展最快、亮点最多、成效最大,广大农牧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
民族团结是生命线
每个星期六下午,退休干部尼玛都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杨林书记总会来和附近群众拉拉家常,谈心聊天,一起喝甜美的酥油茶,唱着藏歌、跳起藏舞,让欢乐的气氛装满这个温馨的小院。
“民族团结是做好普兰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杨林经常这样说。每次和藏族群众聊天,他都会不经意地问起大家生产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再把大家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记在心里,回来后逐件解决,确保群众满意。藏族群众也在心里深深记住了这位“父母官”。听说杨林援藏期满要走了,科迦村党支部书记尼玛多多到处找人,看能不能让杨林继续留在普兰。他说:“杨书记是我们的朋友,为我们村承诺的事,件件都得到了落实,老百姓建起了安居房,村里修好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还接上了自来水。我们需要这样的好书记啊!”
在普兰县的干部选任工作中,杨林的态度非常鲜明:“无论是谁,只要愿意干事、能干成事的,不论民族,都可以选拔任用。”这个举动,极大地调动了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如今的普兰县,各民族干部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各民族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形成了共建和谐普兰的强大合力。
三年的时间是短暂的,却让普兰成为了杨林的第二故乡,成为杨林魂牵梦绕的地方。“无论以后到什么工作岗位,我都会继续加强与普兰的联系,继续为普兰发展作贡献。人不在普兰了,但援藏干部一定会终生援藏。”杨林说。(记者 薛向群 杜朋举)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