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吉尔吉斯斯坦宪法公投 动荡幕后的四大角力
稿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 2010-06-27 09:14:30

  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附近的一个村庄,人们在被毁坏的建筑内寻找自己的财物。据联合国统计,吉国冲突共导致至少4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6月22日,吉尔吉斯斯坦的乌兹别克族难民返回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家乡。

美国一直把吉国看做自己在中亚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棋子。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巴基耶夫

临时政府总统奥通巴耶娃

  6月27日是吉尔吉斯斯坦新宪法公投的日子,这距吉国南部骚乱已过半月。冲突的导火索,是本月10日深夜在吉南部奥什一家赌场,一群吉尔吉斯族青年与乌兹别克族青年的群殴,随后事态演变成大规模骚乱。

  许多人认为,新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是两个多月前全国骚乱的延续。其实,自2005年3月那场所谓“郁金香革命”以来,该国政局就一直处在动荡飘摇之中,充斥着各种力量与利益的较量。最近发生的骚乱表明,新上台的临时政府对政局还缺乏有效控制力。尽管临时政府亟须通过宪法公投为自己“正名”,但如何在真正意义上带给民众希望、恢复民众生计仍是很大难题。

  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警告说,宗教极端分子可能利用吉南部局势伺机夺权。届时,吉国可能会出现塔利班统治阿富汗那样的景象。

  专题文字:赵海建

  角力一

  民族怨恨

  “麦子”暗语一直延续

  本报讯 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骚乱导致约40万人离开家园。有报道称,骚乱甚至导致了2000多人死亡。这场骚乱幕后,显然有乌兹别克族与吉尔吉斯族对立的身影。

  矛盾根源是资源争夺

  这次骚乱使许多人都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奥什事件。1990年6月6日,在奥什州的乌兹别克族人与吉尔吉斯族人就因争夺耕地和水资源发生械斗,造成300多人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当时苏联政府和乌吉两国政府共同采取措施才制止住这场民族骚乱。

  吉尔吉斯斯坦的吉尔吉斯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乌兹别克族占总人口的大约14%。两个民族的矛盾由来已久。著名的“麦子”故事,真实反映了两族间不可思议的敌对状态。吉乌两族虽同讲突厥语,但发音却有区别。传说几百年前在这个地区,两个人陌路相逢要说一句“麦子”,如果发音不同就立刻拔刀相见。

  吉乌两族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对资源的争夺。吉南部的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地理条件最好的地方。那里土壤肥沃,水草丰美,瓜果遍地。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在中亚划分了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和土库曼5个主体民族的聚居边界和行政区域,鼓励各民族自由迁移,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跨境民族问题。因聚居地的历史归属问题复杂,供居民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各民族围绕领地和资源的争夺也从未中断过。近年来费尔干纳谷地人口增长迅速,已接近1500万,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700人,水和土地在当地格外珍贵。

  贫富分化加剧对立

  乌兹别克族是吉国的第二大民族,主要居住在南部奥什、贾拉拉巴德和巴特肯州,在这一地区的乌兹别克族人约占当地居民人数的27%。但乌族聚居区与吉族居住区之间有清晰的界线,泾渭分明。双方有时只隔一条小街,但很少来往。长期以来的情绪对立加深了两族间的不信任,民族冲突经常会因一个火花而引爆。4月7日,吉国发生政权更迭之后,前总统巴基耶夫位于贾拉拉巴德市近郊杰伊特村的祖宅被一伙不明身份者烧毁。当地吉尔吉斯族居民认为,这是乌兹别克族所为,双方随即发生激烈冲突。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亚历山大·库勒教授看来,这次骚乱的主要根源是两个民族经济模式不同:吉尔吉斯族是传统的游牧民族,而乌兹别克族是农耕民族,鸿沟便导致了今天在经济上的差距。享有“中亚犹太人”之称的乌兹别克族人善于做生意,在吉国独立后的近20年间逐渐掌控了当地贸易和服务业,并拥有3家电视台、多家电台和报纸。相比之下,当地吉尔吉斯族居民只能收看唯一的国家电视台和播出时段有限的几家州立电视台的节目。

  作为主体民族的吉尔吉斯族生活贫困,主要靠出国打工挣钱,对当地乌兹别克族的相对富裕颇有不满。在吉族人眼里,乌族人狡猾、奸诈,唯利是图;而在乌族人眼里,吉族人懒惰、好斗,总想不劳而获。

  角力二

  大国博弈

  俄美暗中寻“代言人”

  本报讯 吉尔吉斯斯坦每次的政局动荡,似乎都离不开俄美两个大国的影子。

  自1991年独立后,吉国一直是俄美在中亚博弈的要地之一。“9·11”后,美国在比什凯克的马纳斯国际机场建起一处空军基地,两年后,俄吉达成协议,俄方重新启用位于比什凯克以东20公里的坎特空军基地。俄美在吉国的争夺于2005年吉爆发“郁金香革命”时达到高潮。外界普遍认为,由2005年吉国“郁金香革命”所引发的骚乱,背后有美国人的身影。随后,马纳斯基地存续问题成为俄美角力焦点。

  2009年2月,吉议会拒绝美军继续租用马纳斯基地。《纽约时报》曾报道称,俄向时任吉总统巴基耶夫承诺,一旦后者宣布关闭马纳斯基地,俄将提供21.5亿美元援助。然而,2009年6月,吉美宣布达成租借马纳斯军事基地的新协议。

  据媒体报道,俄方对巴基耶夫的出尔反尔感到恼火。吉反对派组建临时政府后,其第一副总理阿坦巴耶夫立即飞往莫斯科,寻求俄罗斯支援;美方则长时间“失语”,美驻吉大使甚至回国。但一些专家担心,坐视局势恶化恐怕也将损害俄美利益,更不利于吉尔吉斯斯坦和中亚地区稳定。

  因此,吉美关系将是吉任何政权必须慎重对待的关键问题,临时政府仍需在俄美之间寻找平衡。

  角力三

  极端组织

  极端势力“乘虚而入”

  本报讯 据乌兹别克斯坦媒体19日称,乌总统卡里莫夫说,外部势力组织和操纵了吉南部地区的骚乱。卡里莫夫称,他不认为是乌兹别克族和吉尔吉斯族冲突导致了吉国南部的骚乱。

  发生骚乱的奥什和贾拉拉巴德地区位于素有“中亚火药桶”之称的费尔干纳盆地。那里民族众多,长久以来沉积了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三股势力”,还有大量毒品走私分子以及有组织犯罪分子。

  据吉安全部门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初步调查结果,6月10日和11日,有人头戴面罩、手持武器在奥什市内同时发动5起针对乌兹别克族人的攻击事件,由此引发吉乌两族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此后,吉军方在南部逮捕了很多外来的训练有素的狙击手,这些人承认受人雇佣进入吉南部进行破坏活动。吉国家安全局负责人杜伊舍巴耶夫24日说,现已查明,“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和“伊斯兰圣战联盟”国际恐怖组织直接参与策划了骚乱事件。

  一些专家指出,在中亚的“三股势力”既有“基地”组织力量,也有支持塔利班的好战分子,还有车臣反政府武装和“东突”分子。在上合组织日益加强合作打击“三股势力”的背景之下,这些势力生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吉国发生动乱或者政局持续不稳,给他们带来喘息和滋生的机会。因此,“三股势力”是吉南部骚乱中无可争议的“受益者”。

  俄总统梅德韦杰夫18日警告说,宗教极端分子可能利用吉南部局势,伺机夺权,“最危险的情况是极端分子上台,如果他们以合法手段实现这一点”。他说,“当人们不再相信民选权力机关有能力恢复法律和秩序时”,吉尔吉斯斯坦可能会出现塔利班统治阿富汗那样的景象。

  角力四

  政治派别

  各种力量“浑水摸鱼”

  本报讯 6月16日,《纽约时报》的一篇题为《吉国军队的双手遭怀疑》的文章曾这样描述:运兵车碾过街道时,乌兹别克族人聚居区的居民感到松了一口气,看来维和部队终于来了。但随后身着军装的人跳下来,开始用自动武器瞄准居民开火,嘴里还发出反乌兹别克族的叫嚣。尽管这些军人的真实面目还不清楚,但许多人认为,一些政治势力正在乘机浑水摸鱼,千方百计挑起民族争端和冲突,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骚乱折射政治博弈

  《华盛顿邮报》16日评论称,如果把吉南部发生的暴力称为“民族冲突”,这正中某些力量的下怀,他们正努力向世界推销该观念。该报将矛头直指吉前总统巴基耶夫的同伙,认为逃离吉国的巴基耶夫一直没机会重新掌握政权,但是他的同伙热衷于搞破坏性活动。该报的观点与吉临时政府不谋而合。

  前总统巴基耶夫出生于吉南部贾拉拉巴德州,在当地根基深厚。吉首都比什凯克4月7日发生骚乱,反对派随后成立临时政府,巴基耶夫离开后宣布辞职。6月10日严重骚乱之前,巴基耶夫在吉南部的支持者曾零星发动过数起骚乱,但均被很快平息。吉临时政府执法部门负责人、副总理别克纳扎罗夫18日把矛头指向巴基耶夫之子、33岁的马克西姆·巴基耶夫。

  英国《每日电讯》20日称,吉当局掌握一段电话录音,通话时间是今年5月,通话人之一据称是马克西姆。报道说,这段长达40分钟的通话充斥脏话,其中一段,疑似马克西姆的声音说,“我们需要招募500个恶棍”。

  多派博弈宪法公投

  对此,马克西姆则在伦敦通过律师发表声明,否认与骚乱有关。他说:“临时政府未经调查就指控我,显然他们试图把我当作骚乱的替罪羊。”吉内政部25日宣布,他们已经抓捕了巴基耶夫的侄子桑佳·巴基耶夫,他被怀疑参与组织了骚乱事件。

  国际舆论注意到,吉南部近日发生的大规模冲突,是在吉政府准备于27日就新宪法草案全民公决的背景下发生的,折射出吉政坛当前的复杂形势。一方面,巴基耶夫政权被推翻后,吉合法政权体系出现真空。吉政论家梅利科夫认为,全民公决是临时政府实现政权合法化的重要步骤之一,但未能在现政权里“分一杯羹”的政治势力希望借民族矛盾制造乱象,进而“搅黄”全民公决,对利益分割“重新洗牌”。

  俄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卡尔金也认为,近日的暴力冲突是未加入临时政府的吉南部各派力量发出的强烈信号,意在警示临时政府必须将“权力和利益”共享。

  国际观察

  吉国政局仍不明朗

  吉国稳定对中国很重要

  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作为与中国接壤的邻国,吉国局势对中国自然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吉国处于中亚地区反恐中心的位置,对全球反恐斗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个恐怖主义活动的三角地带——西北部有俄北高加索地区的恐怖势力,西南部有阿富汗的恐怖势力和基地,东南部则有“东突”活动。而几乎所有恐怖主义势力又常在遭打击之下,汇集、隐蔽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土地上。所有大国都在呼吁联合力量,联手打击恐怖主义的活动,而吉尔吉斯斯坦在此中就显示出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就经济合作而言,吉尔吉斯斯坦和中亚的广阔市场是中国所需要的。此外,中国实施的是多元化能源战略,中亚地区的丰富石油资源是实现该战略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吉尔吉斯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能源运输的第一站。一旦该国局势不稳,将直接影响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能源往来。

  在吉国骚乱发生后,就有人叫嚷中国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事实上,中国若介入吉国此次内乱,不仅不符合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而且在骚乱原因尚未明确、政治前景又不甚明朗的前提下,贸然介入冲突也是相当不理智的。中亚地区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俄罗斯的“后院”,而如果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日渐加大,显然会被莫斯科视为新挑战。同样感到不安的还有美国。众所周知,吉尔吉斯斯坦已成为美国在阿富汗反恐的桥头堡,美国自然不希望在该国看到中国强大的身影。此外,中国介入吉国乱局也会引起其他中亚国家的警觉,影响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

  当然,吉国骚乱的“浑水”蹚不得,并不意味中国就应一味超然事外。例如,中国可在适当时机加强上合组织的干预能力。总之,吉国局势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其政治和经济形势将如何演变尚需观察。无论如何,为自身利益及国际关系的长远考虑计,中国更应深思熟虑,不必贸然出手。(赵海建)

【编辑:徐挺】

吉尔吉斯斯坦宪法公投 动荡幕后的四大角力

稿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06-27 09:14:30

  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附近的一个村庄,人们在被毁坏的建筑内寻找自己的财物。据联合国统计,吉国冲突共导致至少4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6月22日,吉尔吉斯斯坦的乌兹别克族难民返回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家乡。

美国一直把吉国看做自己在中亚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棋子。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巴基耶夫

临时政府总统奥通巴耶娃

  6月27日是吉尔吉斯斯坦新宪法公投的日子,这距吉国南部骚乱已过半月。冲突的导火索,是本月10日深夜在吉南部奥什一家赌场,一群吉尔吉斯族青年与乌兹别克族青年的群殴,随后事态演变成大规模骚乱。

  许多人认为,新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是两个多月前全国骚乱的延续。其实,自2005年3月那场所谓“郁金香革命”以来,该国政局就一直处在动荡飘摇之中,充斥着各种力量与利益的较量。最近发生的骚乱表明,新上台的临时政府对政局还缺乏有效控制力。尽管临时政府亟须通过宪法公投为自己“正名”,但如何在真正意义上带给民众希望、恢复民众生计仍是很大难题。

  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警告说,宗教极端分子可能利用吉南部局势伺机夺权。届时,吉国可能会出现塔利班统治阿富汗那样的景象。

  专题文字:赵海建

  角力一

  民族怨恨

  “麦子”暗语一直延续

  本报讯 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骚乱导致约40万人离开家园。有报道称,骚乱甚至导致了2000多人死亡。这场骚乱幕后,显然有乌兹别克族与吉尔吉斯族对立的身影。

  矛盾根源是资源争夺

  这次骚乱使许多人都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奥什事件。1990年6月6日,在奥什州的乌兹别克族人与吉尔吉斯族人就因争夺耕地和水资源发生械斗,造成300多人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当时苏联政府和乌吉两国政府共同采取措施才制止住这场民族骚乱。

  吉尔吉斯斯坦的吉尔吉斯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乌兹别克族占总人口的大约14%。两个民族的矛盾由来已久。著名的“麦子”故事,真实反映了两族间不可思议的敌对状态。吉乌两族虽同讲突厥语,但发音却有区别。传说几百年前在这个地区,两个人陌路相逢要说一句“麦子”,如果发音不同就立刻拔刀相见。

  吉乌两族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对资源的争夺。吉南部的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地理条件最好的地方。那里土壤肥沃,水草丰美,瓜果遍地。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在中亚划分了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和土库曼5个主体民族的聚居边界和行政区域,鼓励各民族自由迁移,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跨境民族问题。因聚居地的历史归属问题复杂,供居民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各民族围绕领地和资源的争夺也从未中断过。近年来费尔干纳谷地人口增长迅速,已接近1500万,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700人,水和土地在当地格外珍贵。

  贫富分化加剧对立

  乌兹别克族是吉国的第二大民族,主要居住在南部奥什、贾拉拉巴德和巴特肯州,在这一地区的乌兹别克族人约占当地居民人数的27%。但乌族聚居区与吉族居住区之间有清晰的界线,泾渭分明。双方有时只隔一条小街,但很少来往。长期以来的情绪对立加深了两族间的不信任,民族冲突经常会因一个火花而引爆。4月7日,吉国发生政权更迭之后,前总统巴基耶夫位于贾拉拉巴德市近郊杰伊特村的祖宅被一伙不明身份者烧毁。当地吉尔吉斯族居民认为,这是乌兹别克族所为,双方随即发生激烈冲突。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亚历山大·库勒教授看来,这次骚乱的主要根源是两个民族经济模式不同:吉尔吉斯族是传统的游牧民族,而乌兹别克族是农耕民族,鸿沟便导致了今天在经济上的差距。享有“中亚犹太人”之称的乌兹别克族人善于做生意,在吉国独立后的近20年间逐渐掌控了当地贸易和服务业,并拥有3家电视台、多家电台和报纸。相比之下,当地吉尔吉斯族居民只能收看唯一的国家电视台和播出时段有限的几家州立电视台的节目。

  作为主体民族的吉尔吉斯族生活贫困,主要靠出国打工挣钱,对当地乌兹别克族的相对富裕颇有不满。在吉族人眼里,乌族人狡猾、奸诈,唯利是图;而在乌族人眼里,吉族人懒惰、好斗,总想不劳而获。

  角力二

  大国博弈

  俄美暗中寻“代言人”

  本报讯 吉尔吉斯斯坦每次的政局动荡,似乎都离不开俄美两个大国的影子。

  自1991年独立后,吉国一直是俄美在中亚博弈的要地之一。“9·11”后,美国在比什凯克的马纳斯国际机场建起一处空军基地,两年后,俄吉达成协议,俄方重新启用位于比什凯克以东20公里的坎特空军基地。俄美在吉国的争夺于2005年吉爆发“郁金香革命”时达到高潮。外界普遍认为,由2005年吉国“郁金香革命”所引发的骚乱,背后有美国人的身影。随后,马纳斯基地存续问题成为俄美角力焦点。

  2009年2月,吉议会拒绝美军继续租用马纳斯基地。《纽约时报》曾报道称,俄向时任吉总统巴基耶夫承诺,一旦后者宣布关闭马纳斯基地,俄将提供21.5亿美元援助。然而,2009年6月,吉美宣布达成租借马纳斯军事基地的新协议。

  据媒体报道,俄方对巴基耶夫的出尔反尔感到恼火。吉反对派组建临时政府后,其第一副总理阿坦巴耶夫立即飞往莫斯科,寻求俄罗斯支援;美方则长时间“失语”,美驻吉大使甚至回国。但一些专家担心,坐视局势恶化恐怕也将损害俄美利益,更不利于吉尔吉斯斯坦和中亚地区稳定。

  因此,吉美关系将是吉任何政权必须慎重对待的关键问题,临时政府仍需在俄美之间寻找平衡。

  角力三

  极端组织

  极端势力“乘虚而入”

  本报讯 据乌兹别克斯坦媒体19日称,乌总统卡里莫夫说,外部势力组织和操纵了吉南部地区的骚乱。卡里莫夫称,他不认为是乌兹别克族和吉尔吉斯族冲突导致了吉国南部的骚乱。

  发生骚乱的奥什和贾拉拉巴德地区位于素有“中亚火药桶”之称的费尔干纳盆地。那里民族众多,长久以来沉积了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三股势力”,还有大量毒品走私分子以及有组织犯罪分子。

  据吉安全部门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初步调查结果,6月10日和11日,有人头戴面罩、手持武器在奥什市内同时发动5起针对乌兹别克族人的攻击事件,由此引发吉乌两族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此后,吉军方在南部逮捕了很多外来的训练有素的狙击手,这些人承认受人雇佣进入吉南部进行破坏活动。吉国家安全局负责人杜伊舍巴耶夫24日说,现已查明,“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和“伊斯兰圣战联盟”国际恐怖组织直接参与策划了骚乱事件。

  一些专家指出,在中亚的“三股势力”既有“基地”组织力量,也有支持塔利班的好战分子,还有车臣反政府武装和“东突”分子。在上合组织日益加强合作打击“三股势力”的背景之下,这些势力生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吉国发生动乱或者政局持续不稳,给他们带来喘息和滋生的机会。因此,“三股势力”是吉南部骚乱中无可争议的“受益者”。

  俄总统梅德韦杰夫18日警告说,宗教极端分子可能利用吉南部局势,伺机夺权,“最危险的情况是极端分子上台,如果他们以合法手段实现这一点”。他说,“当人们不再相信民选权力机关有能力恢复法律和秩序时”,吉尔吉斯斯坦可能会出现塔利班统治阿富汗那样的景象。

  角力四

  政治派别

  各种力量“浑水摸鱼”

  本报讯 6月16日,《纽约时报》的一篇题为《吉国军队的双手遭怀疑》的文章曾这样描述:运兵车碾过街道时,乌兹别克族人聚居区的居民感到松了一口气,看来维和部队终于来了。但随后身着军装的人跳下来,开始用自动武器瞄准居民开火,嘴里还发出反乌兹别克族的叫嚣。尽管这些军人的真实面目还不清楚,但许多人认为,一些政治势力正在乘机浑水摸鱼,千方百计挑起民族争端和冲突,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骚乱折射政治博弈

  《华盛顿邮报》16日评论称,如果把吉南部发生的暴力称为“民族冲突”,这正中某些力量的下怀,他们正努力向世界推销该观念。该报将矛头直指吉前总统巴基耶夫的同伙,认为逃离吉国的巴基耶夫一直没机会重新掌握政权,但是他的同伙热衷于搞破坏性活动。该报的观点与吉临时政府不谋而合。

  前总统巴基耶夫出生于吉南部贾拉拉巴德州,在当地根基深厚。吉首都比什凯克4月7日发生骚乱,反对派随后成立临时政府,巴基耶夫离开后宣布辞职。6月10日严重骚乱之前,巴基耶夫在吉南部的支持者曾零星发动过数起骚乱,但均被很快平息。吉临时政府执法部门负责人、副总理别克纳扎罗夫18日把矛头指向巴基耶夫之子、33岁的马克西姆·巴基耶夫。

  英国《每日电讯》20日称,吉当局掌握一段电话录音,通话时间是今年5月,通话人之一据称是马克西姆。报道说,这段长达40分钟的通话充斥脏话,其中一段,疑似马克西姆的声音说,“我们需要招募500个恶棍”。

  多派博弈宪法公投

  对此,马克西姆则在伦敦通过律师发表声明,否认与骚乱有关。他说:“临时政府未经调查就指控我,显然他们试图把我当作骚乱的替罪羊。”吉内政部25日宣布,他们已经抓捕了巴基耶夫的侄子桑佳·巴基耶夫,他被怀疑参与组织了骚乱事件。

  国际舆论注意到,吉南部近日发生的大规模冲突,是在吉政府准备于27日就新宪法草案全民公决的背景下发生的,折射出吉政坛当前的复杂形势。一方面,巴基耶夫政权被推翻后,吉合法政权体系出现真空。吉政论家梅利科夫认为,全民公决是临时政府实现政权合法化的重要步骤之一,但未能在现政权里“分一杯羹”的政治势力希望借民族矛盾制造乱象,进而“搅黄”全民公决,对利益分割“重新洗牌”。

  俄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卡尔金也认为,近日的暴力冲突是未加入临时政府的吉南部各派力量发出的强烈信号,意在警示临时政府必须将“权力和利益”共享。

  国际观察

  吉国政局仍不明朗

  吉国稳定对中国很重要

  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作为与中国接壤的邻国,吉国局势对中国自然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吉国处于中亚地区反恐中心的位置,对全球反恐斗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个恐怖主义活动的三角地带——西北部有俄北高加索地区的恐怖势力,西南部有阿富汗的恐怖势力和基地,东南部则有“东突”活动。而几乎所有恐怖主义势力又常在遭打击之下,汇集、隐蔽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土地上。所有大国都在呼吁联合力量,联手打击恐怖主义的活动,而吉尔吉斯斯坦在此中就显示出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就经济合作而言,吉尔吉斯斯坦和中亚的广阔市场是中国所需要的。此外,中国实施的是多元化能源战略,中亚地区的丰富石油资源是实现该战略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吉尔吉斯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能源运输的第一站。一旦该国局势不稳,将直接影响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能源往来。

  在吉国骚乱发生后,就有人叫嚷中国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事实上,中国若介入吉国此次内乱,不仅不符合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而且在骚乱原因尚未明确、政治前景又不甚明朗的前提下,贸然介入冲突也是相当不理智的。中亚地区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俄罗斯的“后院”,而如果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日渐加大,显然会被莫斯科视为新挑战。同样感到不安的还有美国。众所周知,吉尔吉斯斯坦已成为美国在阿富汗反恐的桥头堡,美国自然不希望在该国看到中国强大的身影。此外,中国介入吉国乱局也会引起其他中亚国家的警觉,影响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

  当然,吉国骚乱的“浑水”蹚不得,并不意味中国就应一味超然事外。例如,中国可在适当时机加强上合组织的干预能力。总之,吉国局势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其政治和经济形势将如何演变尚需观察。无论如何,为自身利益及国际关系的长远考虑计,中国更应深思熟虑,不必贸然出手。(赵海建)

编辑: 徐挺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