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师魂,时代标杆。
大别山下的汪金权老师是一位让千万人感动落泪、让千万人景仰的时代英雄。
我们向汪金权学习什么?就是要学习他为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学习他爱生如子、克己助人的优秀品德,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
一
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山区教师的守望就是农家孩子的希望。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着较大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先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这其中,又必先有赖于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师扎根乡村,奉献社会。“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也许我是荒原上一根电线杆,只能永远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也许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但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这是汪金权心灵世界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
汪金权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他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放弃重点中学的岗位,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一干就是22年。学生因贫失学了,他一家家去走访;学生没有钱吃饭了,他毫不犹豫从口袋里掏出钱来。学生们说:汪老师节俭得连方便面的袋子都不知道如何撕开,对我们却慷慨大方得很。他用高尚的人格点燃了众多贫寒学子的希望。这些年来,他拿出自己一半的工资计10多万元资助了200多位学生。
有重点学校拿出高额报酬来挖他,他不为所动。“我走了,山区的孩子怎么办?”他说。22年来,他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大学生。没有考上大学的,也在各自的岗位干出了成绩。
二
要奉献就会有牺牲,扎根贫困山区就必须经得住诱惑,甘守清贫。汪金权就是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人。
2007年,他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其中不乏跨国公司老总、相当级别的政府官员,唯有他一身土气,满头白发,面色苍老,乍一见面,没有一个同学认出他来。但他没有感到丝毫的失落。他说:同学们事业有成,我为他们骄傲;而我在蕲北山区默默耕耘,是我的选择。
汪金权贫寒得让人心痛,但捐资助学却十分大方。他老家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的那几间土坯房,家徒四壁。他买不起公房,只能租住学校的一套毛坯房。为了节省,他不吃食堂,自己烧火做饭。他说,纵有高楼大厦,我也只睡一张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照样香。
他身居陋室但心怀天下,他条件艰苦却把最深厚的爱献给了学生。他说:“要说人对外面的诱惑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但最终能战胜诱惑,坚持下来,这个最重要。”汪金权就是这样以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的定力,在山乡坚守。
三
22年甘守清贫,是因为心中有大爱。汪金权爱生如子,才会踏破艰难困苦谱写动人华章。
汪金权的妻子、小儿子身体不好,需要钱治疗;他的大儿子上大学,也需要一笔不菲的学费。汪金权爱他的家人,但当他的学生交不起学费,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克己助人,宁肯让自己的孩子借钱上大学,也要先把钱资助给学生。
汪金权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在他看来,学生要成才,更要成人。成人的标准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他用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22年来,他从未体罚一名学生,从未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一名学生;对有叛逆心理的学生,总是细心而耐心地与他们对话。他说,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老师的力量。
四
汪金权有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这种职业风范源自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使命。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仰。他深深懂得,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把孩子的前途送给了老师;国家把孩子们送给学校,就是把国家的未来托付给了老师。老师必须竭尽全力,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人。
为了这份责任,他每天晚上都要抽出时间看2小时的书籍。他说,只有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走在学生的前面,教好学生。
为了这份责任,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他要求学生做到“四会”:会表达、会写字(即书法)、会读书(即学习能力)、会作文。为此,他每次上课时给5分钟让学生演讲,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每天给一点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既练字又培养学生的静气。他每天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他鼓励学生向报纸杂志投稿,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汪老师推行素质教育的结果,不仅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也在同年级、同学校名列前茅。
汪金权就像一根熊熊燃烧的红烛,照亮了蕲北山区,照亮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湖北日报评论员:我们向汪金权学什么
稿源: 湖北日报 2010-06-25 14:45:12
巍巍师魂,时代标杆。
大别山下的汪金权老师是一位让千万人感动落泪、让千万人景仰的时代英雄。
我们向汪金权学习什么?就是要学习他为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学习他爱生如子、克己助人的优秀品德,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
一
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山区教师的守望就是农家孩子的希望。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着较大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先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这其中,又必先有赖于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师扎根乡村,奉献社会。“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也许我是荒原上一根电线杆,只能永远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也许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但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这是汪金权心灵世界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
汪金权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他主动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放弃重点中学的岗位,一头扎进落后的山区中学,一干就是22年。学生因贫失学了,他一家家去走访;学生没有钱吃饭了,他毫不犹豫从口袋里掏出钱来。学生们说:汪老师节俭得连方便面的袋子都不知道如何撕开,对我们却慷慨大方得很。他用高尚的人格点燃了众多贫寒学子的希望。这些年来,他拿出自己一半的工资计10多万元资助了200多位学生。
有重点学校拿出高额报酬来挖他,他不为所动。“我走了,山区的孩子怎么办?”他说。22年来,他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大学生。没有考上大学的,也在各自的岗位干出了成绩。
二
要奉献就会有牺牲,扎根贫困山区就必须经得住诱惑,甘守清贫。汪金权就是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人。
2007年,他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其中不乏跨国公司老总、相当级别的政府官员,唯有他一身土气,满头白发,面色苍老,乍一见面,没有一个同学认出他来。但他没有感到丝毫的失落。他说:同学们事业有成,我为他们骄傲;而我在蕲北山区默默耕耘,是我的选择。
汪金权贫寒得让人心痛,但捐资助学却十分大方。他老家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的那几间土坯房,家徒四壁。他买不起公房,只能租住学校的一套毛坯房。为了节省,他不吃食堂,自己烧火做饭。他说,纵有高楼大厦,我也只睡一张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照样香。
他身居陋室但心怀天下,他条件艰苦却把最深厚的爱献给了学生。他说:“要说人对外面的诱惑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但最终能战胜诱惑,坚持下来,这个最重要。”汪金权就是这样以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的定力,在山乡坚守。
三
22年甘守清贫,是因为心中有大爱。汪金权爱生如子,才会踏破艰难困苦谱写动人华章。
汪金权的妻子、小儿子身体不好,需要钱治疗;他的大儿子上大学,也需要一笔不菲的学费。汪金权爱他的家人,但当他的学生交不起学费,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克己助人,宁肯让自己的孩子借钱上大学,也要先把钱资助给学生。
汪金权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在他看来,学生要成才,更要成人。成人的标准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他用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22年来,他从未体罚一名学生,从未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一名学生;对有叛逆心理的学生,总是细心而耐心地与他们对话。他说,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老师的力量。
四
汪金权有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这种职业风范源自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使命。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仰。他深深懂得,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把孩子的前途送给了老师;国家把孩子们送给学校,就是把国家的未来托付给了老师。老师必须竭尽全力,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人。
为了这份责任,他每天晚上都要抽出时间看2小时的书籍。他说,只有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走在学生的前面,教好学生。
为了这份责任,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他要求学生做到“四会”:会表达、会写字(即书法)、会读书(即学习能力)、会作文。为此,他每次上课时给5分钟让学生演讲,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每天给一点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既练字又培养学生的静气。他每天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他鼓励学生向报纸杂志投稿,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汪老师推行素质教育的结果,不仅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也在同年级、同学校名列前茅。
汪金权就像一根熊熊燃烧的红烛,照亮了蕲北山区,照亮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编辑: 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