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河南文化产业招商 老子等名人被“出售”(图)
稿源: 河南日报  | 2010-05-18 19:07:53

核心提示

  正在网上公布的河南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库中,集中出现了一批国人熟悉的历史文化名人,道教之祖老子、乐圣朱载癱、字圣许慎、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大文学家韩愈、苏轼父子等,这些“名人”作为各地上报的招商项目,被开出了多则上亿元、少则几百万元的价格“出售”,合作方式则五花八门,有的是要拍以“名人”命名的电视剧,有的要扩建旅游景区,还有的要建“名人”学校等。

  发展文化产业,把历史名人拿出来集体“招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历史名人的含金量不一样,开发利用的水平也高低不一,想让这些历史名人重放光彩,非有大智慧不可。

  “乐圣”被送上招商路

  在沁阳城西一条胡同内,朱载癱纪念馆静静地坐落在这里。

  10月20日是个阴天,馆内显得异常冷清,院中的朱载癱雕像被擦拭一新,新挂的“纪念朱载癱诞辰470周年”的大红条幅给小院增添了一些生气。

  “这个月底有一个国际性的朱载癱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纪念馆馆长杜景丽一直在忙着张罗这件事。

  朱载癱,一个虽拥有“乐圣”身份,但基本不为人知的明代音乐家。他首创的十二平均律弦乐器和管乐器,为世界上相同律制乐器的始祖。同时他又是舞学家、数学家、天文历法学家等,被学者尊崇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朱载癱死后一直默默无闻,直到400多年后才得到了赞许,并逐渐为外人所知。1997年,江泽民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说:“明代朱载癱首创的十二平均律,后来被认定为世界通行的标准音调。中国人的这些发明创造,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相结合的理性光辉。”

  沁阳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建国说:“朱载癱最近写入了语文教材读本,我们想以此为契机做大做强。”在此次上报的项目中,他们一口气推出了朱载癱音乐学院、朱载癱音乐城和电视连续剧《乐圣朱载癱》三个项目。

  朱载癱纪念馆是在明清建筑的基础上修缮的仿古院落,展示厅内除了朱载癱的生平介绍外,还复原了他的一些发明创造。因为知名度比较低,纪念馆的客人主要来自学术界。馆长杜景丽说,门票收入微乎其微。

  朱载癱音乐学院、朱载癱音乐城这样的设想应该说比较适合“朱载癱”这个品牌,但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朱载癱少有人知。

  张建国说:“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国人知晓,我们认为,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现代传媒,利用电视连续剧的方式传播,让朱载癱走进千家万户。”

  他认为只有知名度高了,才能吸引资金投资朱载癱音乐学院和朱载癱音乐城。沁阳上报的项目中说,《乐圣朱载癱》剧本创作已完成,拟聘请著名导演执导,资深摄像、演员等参加,共26集,每集投资约40万元,共计1040万元。

  可运作起来他们发现陷入了一个怪圈,既然知名度不高,谁又愿意来投资《乐圣朱载癱》的拍摄呢?如果先期自己投入资金宣传,到时候游客众多,可朱载癱音乐城等都没建好,给人家看什么呢?张建国说这是个难题。

  历史名人成招商热点

  在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此次公布的项目库中,有200个招商项目,涵盖了文化旅游业、影视业、文娱演出业和动漫游戏业等文化产业领域。该办公室的一位人士说,这是通过反复论证,从全省收集的6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中筛选出的,“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和发展空间”。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此次共有15个历史文化名人出现在项目库中,除了沁阳市主推的朱载癱品牌外,还有如老子、韩愈、岳飞、诸葛亮等家喻户晓的名人。

  在具体的项目构思上,有不少地方把希望寄托在电视剧上,其中孟州市推出了50集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韩愈》的项目。该市表示,《韩愈》剧本的创作已完成,并征集部分韩愈研究人士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在岳飞的故里汤阴,也推出了《岳飞》电影拍摄及影视城建设项目,预算的投资额高达9600万元。此外,卫辉市也推出了千古忠臣比干,要筹拍40集电视连续剧《比干》。

  在电视连续剧之外,字圣许慎、大文学家苏轼父子、诸葛亮等也都拿出来招商。其中,漯河的许慎文化景区、平顶山郏县的三苏园文物景区(苏洵、苏轼、苏辙)、南阳诸葛故宅、鹿邑县老子故里文化旅游区等都是已经成形的旅游景点,此次也希望通过引进资金把景点做强。许昌市一次推出了三个历史名人,以曹操父子为主的曹魏王朝主题公园、华佗墓苑、钟繇书画文化村都在招商的目录中。

  这些招商项目投资额大小不等,从几百万元到上亿元,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并且都详细说明了项目的卖点,并预设了良好的投资回报率。

  “名人”变“名片”并非易事

  事实上,在河南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历史文化名人作为地方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早已被看作是地方的“名片”,他们具备了一般经济资源可以开发的特点,开发的标志便是旅游,其次是寻根。

  在利用名人发展旅游上,如开封的包公祠,洛阳的关林,南阳的武侯祠等都成了地方重要的旅游地。在寻根的开发上,卫辉的比干庙比较有代表性,其利用比干为林姓之祖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林姓前来寻根拜祖。在目前得到确认的100大姓中,源于或部分源于河南者达73个,近年来我省很多地方都开始重视姓氏寻根的开发。

  但也有大量远比包公祠、关林、武侯祠更具名人效应,历史影响更大的历史名人躺在故纸堆中睡大觉。以记者的有限探访看,这些地方也不是不重视,但都不知道该怎么重视,好一点的重修一下墓地或故里,再造个园区,就算对得起“老祖宗”了,有的则任凭“风吹雨打”,长期的埋没于荒郊野外中。

  这方面经常被拿来说教的一个例子是“杜甫之争”:成都杜甫草堂日进斗金,并成为成都市的主打名片;巩义有杜甫故里、杜甫墓,但由于开发水平较低,加之起步晚,游客稀少,景点凋零。

  还有一些地方是为名人“所累”,因为名人太多,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以伊川县为例,其境内有大儒家程颐程颢墓、大文学家范仲淹墓、诗人贾岛墓、哲学家邵雍墓、名相姚崇、宋瞡墓,如此多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反而成了包袱。

  这样的局面很考验地方的开发水平,有学者提醒说,如果只是想吸引投资,可有的放矢的研究,如海外华人亿万富翁的祖根以及迁移过程,他们大都与中原有关。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新斌举例说,前述伊川邵雍就是亿万富豪邵逸夫的先祖,在中原有大量遗迹,可以进行针对性研究,并以此增强主动性。还可以经常派出亲善大使到海外华人的聚居地进行宣传,使这种联系更加具有持久性,真正由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名人资源开发需策划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新斌曾撰文《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的中原》,对河南的历史名人资源进行了总结。他对此次各地市利用名人资源进行招商表示了肯定,但对这些项目的开发方式,张新斌认为“太常规”。

  “拍电影和建园区都是常规的开发模式,不容易出新”,张新斌说历史人物不同于事件,拍电影并不好表现,有些人大家太熟了,比如《岳飞》,要想拍出新意来很难。

  “提炼这些历史名人的某一段事迹或者其思想的精华,和现代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既花钱不多,还可能起到更大的影响。”张新斌认为。

  在目前河南的人文资源开发利用上,一个饱受诟病的现象是——重规划轻策划。记者在此前的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地方在开发此类资源时,首先想到的是做一个费用不菲的规划图,而这类规划方案大都是一些故居的复原或人造景观,且往往因为规划面积太大和投入太高而无法实现。

  事实上,从最近几年的文化事件看,策划的作用比规划要实用的多,一个好点子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广西对刘三姐资源的利用,就不是传统的造几个老房子,复原几处景点,而是请高手策划了《印象·刘三姐》这样的大型实景演出。

  对目前各地一窝蜂打名人牌的现象,张新斌提醒,主管部门必须要有品牌意识,要有所取舍,有侧重点。

  据学者考证,“二十四史”中河南籍名人912人,占总数的15.8%,名列第一,其中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与杰出贡献的有198名。很显然,把这些名人都开发出来是不现实的。

  此前,曾有学者提出,河南有一批让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圣人”,如道圣老子、诗圣杜甫、商圣范蠡、字圣许慎、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画圣吴道子、智圣诸葛亮、乐圣朱载癱,可以考虑优先规划这些“圣人资源”。

  历史名人的含金量不一样,到底应该主推哪些人,应该有一个战略性布局。张新斌说,目前我们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没有做好,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统筹考虑,从而陷入被动之中。

【编辑:范敬英】

河南文化产业招商 老子等名人被“出售”(图)

稿源: 河南日报 2010-05-18 19:07:53

核心提示

  正在网上公布的河南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库中,集中出现了一批国人熟悉的历史文化名人,道教之祖老子、乐圣朱载癱、字圣许慎、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大文学家韩愈、苏轼父子等,这些“名人”作为各地上报的招商项目,被开出了多则上亿元、少则几百万元的价格“出售”,合作方式则五花八门,有的是要拍以“名人”命名的电视剧,有的要扩建旅游景区,还有的要建“名人”学校等。

  发展文化产业,把历史名人拿出来集体“招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历史名人的含金量不一样,开发利用的水平也高低不一,想让这些历史名人重放光彩,非有大智慧不可。

  “乐圣”被送上招商路

  在沁阳城西一条胡同内,朱载癱纪念馆静静地坐落在这里。

  10月20日是个阴天,馆内显得异常冷清,院中的朱载癱雕像被擦拭一新,新挂的“纪念朱载癱诞辰470周年”的大红条幅给小院增添了一些生气。

  “这个月底有一个国际性的朱载癱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纪念馆馆长杜景丽一直在忙着张罗这件事。

  朱载癱,一个虽拥有“乐圣”身份,但基本不为人知的明代音乐家。他首创的十二平均律弦乐器和管乐器,为世界上相同律制乐器的始祖。同时他又是舞学家、数学家、天文历法学家等,被学者尊崇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朱载癱死后一直默默无闻,直到400多年后才得到了赞许,并逐渐为外人所知。1997年,江泽民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说:“明代朱载癱首创的十二平均律,后来被认定为世界通行的标准音调。中国人的这些发明创造,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相结合的理性光辉。”

  沁阳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建国说:“朱载癱最近写入了语文教材读本,我们想以此为契机做大做强。”在此次上报的项目中,他们一口气推出了朱载癱音乐学院、朱载癱音乐城和电视连续剧《乐圣朱载癱》三个项目。

  朱载癱纪念馆是在明清建筑的基础上修缮的仿古院落,展示厅内除了朱载癱的生平介绍外,还复原了他的一些发明创造。因为知名度比较低,纪念馆的客人主要来自学术界。馆长杜景丽说,门票收入微乎其微。

  朱载癱音乐学院、朱载癱音乐城这样的设想应该说比较适合“朱载癱”这个品牌,但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朱载癱少有人知。

  张建国说:“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国人知晓,我们认为,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现代传媒,利用电视连续剧的方式传播,让朱载癱走进千家万户。”

  他认为只有知名度高了,才能吸引资金投资朱载癱音乐学院和朱载癱音乐城。沁阳上报的项目中说,《乐圣朱载癱》剧本创作已完成,拟聘请著名导演执导,资深摄像、演员等参加,共26集,每集投资约40万元,共计1040万元。

  可运作起来他们发现陷入了一个怪圈,既然知名度不高,谁又愿意来投资《乐圣朱载癱》的拍摄呢?如果先期自己投入资金宣传,到时候游客众多,可朱载癱音乐城等都没建好,给人家看什么呢?张建国说这是个难题。

  历史名人成招商热点

  在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此次公布的项目库中,有200个招商项目,涵盖了文化旅游业、影视业、文娱演出业和动漫游戏业等文化产业领域。该办公室的一位人士说,这是通过反复论证,从全省收集的6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中筛选出的,“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和发展空间”。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此次共有15个历史文化名人出现在项目库中,除了沁阳市主推的朱载癱品牌外,还有如老子、韩愈、岳飞、诸葛亮等家喻户晓的名人。

  在具体的项目构思上,有不少地方把希望寄托在电视剧上,其中孟州市推出了50集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韩愈》的项目。该市表示,《韩愈》剧本的创作已完成,并征集部分韩愈研究人士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在岳飞的故里汤阴,也推出了《岳飞》电影拍摄及影视城建设项目,预算的投资额高达9600万元。此外,卫辉市也推出了千古忠臣比干,要筹拍40集电视连续剧《比干》。

  在电视连续剧之外,字圣许慎、大文学家苏轼父子、诸葛亮等也都拿出来招商。其中,漯河的许慎文化景区、平顶山郏县的三苏园文物景区(苏洵、苏轼、苏辙)、南阳诸葛故宅、鹿邑县老子故里文化旅游区等都是已经成形的旅游景点,此次也希望通过引进资金把景点做强。许昌市一次推出了三个历史名人,以曹操父子为主的曹魏王朝主题公园、华佗墓苑、钟繇书画文化村都在招商的目录中。

  这些招商项目投资额大小不等,从几百万元到上亿元,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并且都详细说明了项目的卖点,并预设了良好的投资回报率。

  “名人”变“名片”并非易事

  事实上,在河南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历史文化名人作为地方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早已被看作是地方的“名片”,他们具备了一般经济资源可以开发的特点,开发的标志便是旅游,其次是寻根。

  在利用名人发展旅游上,如开封的包公祠,洛阳的关林,南阳的武侯祠等都成了地方重要的旅游地。在寻根的开发上,卫辉的比干庙比较有代表性,其利用比干为林姓之祖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林姓前来寻根拜祖。在目前得到确认的100大姓中,源于或部分源于河南者达73个,近年来我省很多地方都开始重视姓氏寻根的开发。

  但也有大量远比包公祠、关林、武侯祠更具名人效应,历史影响更大的历史名人躺在故纸堆中睡大觉。以记者的有限探访看,这些地方也不是不重视,但都不知道该怎么重视,好一点的重修一下墓地或故里,再造个园区,就算对得起“老祖宗”了,有的则任凭“风吹雨打”,长期的埋没于荒郊野外中。

  这方面经常被拿来说教的一个例子是“杜甫之争”:成都杜甫草堂日进斗金,并成为成都市的主打名片;巩义有杜甫故里、杜甫墓,但由于开发水平较低,加之起步晚,游客稀少,景点凋零。

  还有一些地方是为名人“所累”,因为名人太多,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以伊川县为例,其境内有大儒家程颐程颢墓、大文学家范仲淹墓、诗人贾岛墓、哲学家邵雍墓、名相姚崇、宋瞡墓,如此多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反而成了包袱。

  这样的局面很考验地方的开发水平,有学者提醒说,如果只是想吸引投资,可有的放矢的研究,如海外华人亿万富翁的祖根以及迁移过程,他们大都与中原有关。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新斌举例说,前述伊川邵雍就是亿万富豪邵逸夫的先祖,在中原有大量遗迹,可以进行针对性研究,并以此增强主动性。还可以经常派出亲善大使到海外华人的聚居地进行宣传,使这种联系更加具有持久性,真正由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名人资源开发需策划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新斌曾撰文《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的中原》,对河南的历史名人资源进行了总结。他对此次各地市利用名人资源进行招商表示了肯定,但对这些项目的开发方式,张新斌认为“太常规”。

  “拍电影和建园区都是常规的开发模式,不容易出新”,张新斌说历史人物不同于事件,拍电影并不好表现,有些人大家太熟了,比如《岳飞》,要想拍出新意来很难。

  “提炼这些历史名人的某一段事迹或者其思想的精华,和现代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既花钱不多,还可能起到更大的影响。”张新斌认为。

  在目前河南的人文资源开发利用上,一个饱受诟病的现象是——重规划轻策划。记者在此前的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地方在开发此类资源时,首先想到的是做一个费用不菲的规划图,而这类规划方案大都是一些故居的复原或人造景观,且往往因为规划面积太大和投入太高而无法实现。

  事实上,从最近几年的文化事件看,策划的作用比规划要实用的多,一个好点子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广西对刘三姐资源的利用,就不是传统的造几个老房子,复原几处景点,而是请高手策划了《印象·刘三姐》这样的大型实景演出。

  对目前各地一窝蜂打名人牌的现象,张新斌提醒,主管部门必须要有品牌意识,要有所取舍,有侧重点。

  据学者考证,“二十四史”中河南籍名人912人,占总数的15.8%,名列第一,其中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与杰出贡献的有198名。很显然,把这些名人都开发出来是不现实的。

  此前,曾有学者提出,河南有一批让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圣人”,如道圣老子、诗圣杜甫、商圣范蠡、字圣许慎、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画圣吴道子、智圣诸葛亮、乐圣朱载癱,可以考虑优先规划这些“圣人资源”。

  历史名人的含金量不一样,到底应该主推哪些人,应该有一个战略性布局。张新斌说,目前我们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没有做好,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统筹考虑,从而陷入被动之中。

编辑: 范敬英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