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保山和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10-05-18 16:20:45

  和顺是古代川、滇,缅、印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更是一颗东方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融的璀璨明珠和著名的侨乡。现在仍保存着云南最具古典风格的乡村景致和明清以前的许多建筑和民风民俗。

  “其山之峙也如砺,其水之流也如带。且四时和熙之气,洋溢于郊坼,两人心甚慕之,不忍舍去。访诸父老,乃知其为阳温暾村也。”上述这段描述是《和顺刘氏宗谱》里所记载的。

  和顺距县城7千米,人口6000余人,旅居国外的和顺人达6万人之多,分布于13个国家和地区。和顺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这里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国师尹蓉和饮誉中外的“翡翠大王”—寸尊福、张宝廷等一大批英才人杰,是云南4个典型的文化生态村之一。和顺乡环境幽美、民风古朴、汉文化积淀深厚,是一方古香古色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天地。

  和顺,古名阳温登,旧为佤族居住地,因有小河绕村而过,起名“河顺”,再由文人雅士借诗“云涌吉祥,风吹和顺”之意,更名和顺。和顺四周是大大小小的火山锥,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深渐高,房舍密集,错落有致。一条三合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连接村内外大路。村中所有的道路、甚至连村外的田埂都是用石条铺就的,晴不扬尘,雨无泥泞,不烂不滑。环村大路边,每一条巷道的交会处,都有一道围有石栏的半圆形或是扇形“月台”,有的还有照壁,据说是依风水而建,月台中间种有一棵大榕树或是槐树,绿阴如盖,旁有石凳供人休憩、谈天。环村每隔一段就有洗衣亭跨河而建,亭约十平方大小,四角微翘,水上铺有井字形石条,饮用水和洗濯水的流向自然分开。抗战期间,和顺得远征军保护,幸免于炮火。长期以来,致富的和顺人对家乡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形成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独特的地域文化,这表现在其建筑群中,一是和顺图书馆,二是各式民居。和顺图书馆位于村子正中,过双虹桥即到。这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六万多册馆藏图书中不乏古籍善本。

  和顺图书馆建于1924年,门面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的三孔西式铁门,门匾是胡适的题词’和顺图书馆”。主楼两层,柱少梁多,上下均为玻璃窗,显得宽敞明亮。主楼及旁边伸出的六角亭和天井、花园等构造和谐。大堂里的读书架上有很多报纸、杂志,都是最新的,可以随意翻看。屋角有电脑,拨号即可上网——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

  和顺的民居基本上由石头、木材、泥砖建造而成,不同的家境选择不同档次的材料,房屋的造型也各不相同,既有传统庭院式建筑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也有中西合壁式的,还有糅合白族民居特色的。每家宅院中的天井都用石板铺砌,院内广植盆景花卉,厅堂里悬挂着对联、匾额,其内涵与讲究着实让人惊叹。有的人家还裳有进口铸铁花窗以点缀厅堂,在有的人家可以见到雕花精美的中式窗棂镶着进口的彩色玻璃。大多修缮良好,粉墙黛瓦,整洁美观。

  和顺人追求儒雅,他们不仅把追求知识、追求文化的思想代代相传,更把自己的愿望表现在了村中的各个建筑之上,村中随处可见门楣上高悬着多年烟尘遮掩不住的“书香世荫”、“诗礼传家”等匾额,宗祠里的房屋、牌匾,荷塘中的亭台轩榭无一不流溢着悠远的文化和书香,表露出他们美好的愿望。

  时光易逝,岁月无情。曾经拥有的精致生活、华丽排场已经散去,葬入历史的尘土。

  来源:藤冲新闻网&国秀网

【编辑:范敬英】

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保山和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0-05-18 16:20:45

  和顺是古代川、滇,缅、印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更是一颗东方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融的璀璨明珠和著名的侨乡。现在仍保存着云南最具古典风格的乡村景致和明清以前的许多建筑和民风民俗。

  “其山之峙也如砺,其水之流也如带。且四时和熙之气,洋溢于郊坼,两人心甚慕之,不忍舍去。访诸父老,乃知其为阳温暾村也。”上述这段描述是《和顺刘氏宗谱》里所记载的。

  和顺距县城7千米,人口6000余人,旅居国外的和顺人达6万人之多,分布于13个国家和地区。和顺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这里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国师尹蓉和饮誉中外的“翡翠大王”—寸尊福、张宝廷等一大批英才人杰,是云南4个典型的文化生态村之一。和顺乡环境幽美、民风古朴、汉文化积淀深厚,是一方古香古色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天地。

  和顺,古名阳温登,旧为佤族居住地,因有小河绕村而过,起名“河顺”,再由文人雅士借诗“云涌吉祥,风吹和顺”之意,更名和顺。和顺四周是大大小小的火山锥,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深渐高,房舍密集,错落有致。一条三合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连接村内外大路。村中所有的道路、甚至连村外的田埂都是用石条铺就的,晴不扬尘,雨无泥泞,不烂不滑。环村大路边,每一条巷道的交会处,都有一道围有石栏的半圆形或是扇形“月台”,有的还有照壁,据说是依风水而建,月台中间种有一棵大榕树或是槐树,绿阴如盖,旁有石凳供人休憩、谈天。环村每隔一段就有洗衣亭跨河而建,亭约十平方大小,四角微翘,水上铺有井字形石条,饮用水和洗濯水的流向自然分开。抗战期间,和顺得远征军保护,幸免于炮火。长期以来,致富的和顺人对家乡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形成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独特的地域文化,这表现在其建筑群中,一是和顺图书馆,二是各式民居。和顺图书馆位于村子正中,过双虹桥即到。这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六万多册馆藏图书中不乏古籍善本。

  和顺图书馆建于1924年,门面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的三孔西式铁门,门匾是胡适的题词’和顺图书馆”。主楼两层,柱少梁多,上下均为玻璃窗,显得宽敞明亮。主楼及旁边伸出的六角亭和天井、花园等构造和谐。大堂里的读书架上有很多报纸、杂志,都是最新的,可以随意翻看。屋角有电脑,拨号即可上网——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

  和顺的民居基本上由石头、木材、泥砖建造而成,不同的家境选择不同档次的材料,房屋的造型也各不相同,既有传统庭院式建筑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也有中西合壁式的,还有糅合白族民居特色的。每家宅院中的天井都用石板铺砌,院内广植盆景花卉,厅堂里悬挂着对联、匾额,其内涵与讲究着实让人惊叹。有的人家还裳有进口铸铁花窗以点缀厅堂,在有的人家可以见到雕花精美的中式窗棂镶着进口的彩色玻璃。大多修缮良好,粉墙黛瓦,整洁美观。

  和顺人追求儒雅,他们不仅把追求知识、追求文化的思想代代相传,更把自己的愿望表现在了村中的各个建筑之上,村中随处可见门楣上高悬着多年烟尘遮掩不住的“书香世荫”、“诗礼传家”等匾额,宗祠里的房屋、牌匾,荷塘中的亭台轩榭无一不流溢着悠远的文化和书香,表露出他们美好的愿望。

  时光易逝,岁月无情。曾经拥有的精致生活、华丽排场已经散去,葬入历史的尘土。

  来源:藤冲新闻网&国秀网

编辑: 范敬英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