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成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10-04-22 15:19:06

  核心事件: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文,今年初批准宁波市大学科技园成功晋级为“国家队”,成为我区乃至我市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我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和里程碑。此次成功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后,将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全市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立足宁波、服务浙江省、辐射长三角的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的集散中心,国际化联合办园、引进国外智力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互动的国际化创新平台,宁波市“5+5”产业和知识服务业的新兴产业特色园区。

  “三校共一园、一园连三区”

  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统一管理、多元化建设”的原则,园区沿宁镇路—中官路呈东西轴向分布,园区规划在空间上呈现“三校共一园、一园连三区”的布局结构。

  “一园连三区”中的“三区”具体包括由科技创业大厦和创e慧谷组成的A区、北欧工业园研发孵化中心组成的B区、镇海高科技园区成果转化中心组成的C区。

  其中,作为园区核心区的科技创业大厦主要承担公共服务、研发孵化和学生创业三大功能,创e慧谷主要承担集聚创意产业、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住宅等生活设施功能。

  B区则是大学科技园开展国际化合作,面向北欧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国外智力,并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互动的国际联合办园的试验场和中心区。C区是大学科技园启动初期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平台。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园区已引进各类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83家,建成科技公共服务机构11家和产业化支撑服务平台23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54项,其中依托高校科研成果的占到近七成,申请专利283项,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近3.6亿元。

  在今年至2012年的发展期,园区将重点完善北欧工业园研发孵化中心和创e慧谷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功能,实现“十、百、千”发展目标,即建设10万平方米研发场地、孵化100家创新创业企业、转化100项高校创新科技成果,培育1000名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突出政府服务实现校地共赢

  宁波市大学科技园采取“政府引导、高校主体、企业化运作”的建设模式,三所高校与区政府共同出资1500万元组建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这种理念更充分体现政府和高校共建共赢的合作关系。

  目前,园区在孵企业数62家,其中39家企业与依托高校在人才、成果、技术方面有紧密关联,占在孵企业总数的63%。园区全部企业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54项,转化依托高校科技成果103项,占66.9%。其中在孵企业转化科技成果142项,转化依托高校科技成果98项,占69%。

  为引导、扶持大学生和留学生创业,大学科技园特别推出1100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基地和留学生创业基地两大专业平台,并制定了“大学生零租金创业计划”等配套支持政策。设立企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园区内企业杰凯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在宁波工程学院设立创业基金200万元,用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转化。

  建立“一府十校十所科技创新共享平台”,为园区企业与全国20余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训提供了交流平台。实行校地教授、企业家互聘机制。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依托高校聘请了13位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创业导师,同时政府也聘请依托高校的11位专家、教授为企业的科技顾问。

  建设资金多元化平台打造国际化

  在宁波市大学科技园统一规划下,引导社会资源向园区集聚,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积极引进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建设单位的资金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

  按照“建设者拥有产权,大学科技园统一管理,创业者使用”的原则,园区先后与宁波亚创公司、北欧工业园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参与建设宁波市大学科技园A区和B区,建成后委托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统一管理。

  在宁波市大学科技园统一规划下,引入北欧工业园管理有限公司,建设总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的国际化合作孵化平台——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北欧工业园研发孵化中心,面向北欧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国际创新机构,孵化中小型科技企业,形成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双向多边互动的创新功能链。目前已有14个国际项目入驻园区。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园区功能链不断延伸,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在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内,逐步形成了研发、孵化、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功能链,提供从创新体验、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到成果转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

【编辑:赖小惠】

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成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0-04-22 15:19:06

  核心事件: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文,今年初批准宁波市大学科技园成功晋级为“国家队”,成为我区乃至我市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我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和里程碑。此次成功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后,将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全市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立足宁波、服务浙江省、辐射长三角的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的集散中心,国际化联合办园、引进国外智力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互动的国际化创新平台,宁波市“5+5”产业和知识服务业的新兴产业特色园区。

  “三校共一园、一园连三区”

  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统一管理、多元化建设”的原则,园区沿宁镇路—中官路呈东西轴向分布,园区规划在空间上呈现“三校共一园、一园连三区”的布局结构。

  “一园连三区”中的“三区”具体包括由科技创业大厦和创e慧谷组成的A区、北欧工业园研发孵化中心组成的B区、镇海高科技园区成果转化中心组成的C区。

  其中,作为园区核心区的科技创业大厦主要承担公共服务、研发孵化和学生创业三大功能,创e慧谷主要承担集聚创意产业、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住宅等生活设施功能。

  B区则是大学科技园开展国际化合作,面向北欧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国外智力,并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互动的国际联合办园的试验场和中心区。C区是大学科技园启动初期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平台。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园区已引进各类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83家,建成科技公共服务机构11家和产业化支撑服务平台23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54项,其中依托高校科研成果的占到近七成,申请专利283项,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近3.6亿元。

  在今年至2012年的发展期,园区将重点完善北欧工业园研发孵化中心和创e慧谷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功能,实现“十、百、千”发展目标,即建设10万平方米研发场地、孵化100家创新创业企业、转化100项高校创新科技成果,培育1000名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突出政府服务实现校地共赢

  宁波市大学科技园采取“政府引导、高校主体、企业化运作”的建设模式,三所高校与区政府共同出资1500万元组建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这种理念更充分体现政府和高校共建共赢的合作关系。

  目前,园区在孵企业数62家,其中39家企业与依托高校在人才、成果、技术方面有紧密关联,占在孵企业总数的63%。园区全部企业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54项,转化依托高校科技成果103项,占66.9%。其中在孵企业转化科技成果142项,转化依托高校科技成果98项,占69%。

  为引导、扶持大学生和留学生创业,大学科技园特别推出1100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基地和留学生创业基地两大专业平台,并制定了“大学生零租金创业计划”等配套支持政策。设立企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园区内企业杰凯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在宁波工程学院设立创业基金200万元,用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转化。

  建立“一府十校十所科技创新共享平台”,为园区企业与全国20余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训提供了交流平台。实行校地教授、企业家互聘机制。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依托高校聘请了13位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创业导师,同时政府也聘请依托高校的11位专家、教授为企业的科技顾问。

  建设资金多元化平台打造国际化

  在宁波市大学科技园统一规划下,引导社会资源向园区集聚,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积极引进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建设单位的资金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

  按照“建设者拥有产权,大学科技园统一管理,创业者使用”的原则,园区先后与宁波亚创公司、北欧工业园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参与建设宁波市大学科技园A区和B区,建成后委托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统一管理。

  在宁波市大学科技园统一规划下,引入北欧工业园管理有限公司,建设总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的国际化合作孵化平台——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北欧工业园研发孵化中心,面向北欧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国际创新机构,孵化中小型科技企业,形成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双向多边互动的创新功能链。目前已有14个国际项目入驻园区。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园区功能链不断延伸,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在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内,逐步形成了研发、孵化、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功能链,提供从创新体验、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到成果转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