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积极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坚持以农房“两改”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村庄整治水平,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先后启动了8个农村集中居住区,总建筑面积超过75万平方米。其中古塘丽景、银凤晓月、丰颐家园和碧水莲晴等4个项目被列入宁波市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坚持节约集约、占补平衡,率先出台配套政策,创新合作共建(BT)融资模式等做法特点鲜明、效果实在,得到了省委书记赵洪祝的肯定批示。
一、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农房“两改”的推进方向
随着新城开发和“五路四桥”等重点项目的全面推进,我区原有村庄布局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为此,我区于2008年着手对上一轮区域村庄规划进行调整修编,按照城乡一体化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要求,编制实施了《镇海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调整)》方案,为有序推进农房“两改”工作,指明了方向。该方案将我区规划村庄布局结构具体概括为“2016”工程,即在生态带内保留改造20个村民集居点,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及备用地上建设16个集中居住区,共节约集约土地409公顷。注重规划的配套与衔接,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对原有村庄建设性详规划做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做到“二规合一”。目前,我区16个集中居住区,已有10个完成建设性详规,其中8个已开工建设;20个村民集居点,已完成布局前期研究工作,建设性详规修编工作正在委托区规划设计院设计,其中5个已完成规划论证,清水湖集居点已进入实施阶段。
二、坚持分类指导,厘清农房“两改”的建设模式
针对区域多样性和发展的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采取整体拆迁、集中改建、特色创建三类建设模式,积极推进农房“两改”。农房“两改”原则上由镇(街道)或村实施统一代建。一是整体拆迁型。主要包括城中村、园中村、城效村以及因重大工程建设需要搬迁的村,是16个集中居住区的主要辐射对象。这种类型的农村,土地价值较高,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雄厚,提倡通过挖掘土地潜力,运用市场机制实施拆旧建新,引导其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建设多高层公寓,实施社区化管理。二是集中改建型。主要针对居住比较分散,宅基地占地面积偏大,整理和开发具有一定潜力的规划保留村,也就是20个村民集居点。在改造过程中,引导其按照农村社区建设标准进行集中改建,鼓励建设多层公寓,因地制宜建设多户联排,严格控制单家独院。注意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的有机结合,加大空壳自然村、小型自然村拆并力度,通过宅基地在本村内的调剂,采取先拆后建、边拆边建等模式,逐步实现人口集聚。三是特色创建型。主要指十七房、横溪、秦山等沿山及规划旅游开发村,注重挖掘和开发乡村特色,采取“推广多户联排,严格控制单家独院”的建设方针,巧借田园风光,塑造山水美景,传承历史文脉,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和个性风格的特色乡村。
三、坚持改革创新,突破“钱、地”平衡的瓶颈制约
一方面坚持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筹资模式。通过政策扶持、规费减免、资金整合、创新融资平台等四条途径,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问题。一是政策扶持。对农房“两改”项目,按住宅建筑面积每平方米100元补助到实施主体。鼓励自然村整体拆除,全部拆除后按5000--10000元/户奖励到村。二是规费减免。在协调有关部门减免或缓交了35项各类规费基础上,下发了《关于明确我区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中有关价格收费政策的通知》,明确实施农房“两改”,除房屋登记中的证书工本费以外,免收其他行政业性收费。三是资金整合。在安排涉农资金项目时,优先考虑农房“两改”的需要。加强对“百千工程”、高标准环境整治及“清洁美化家园行动”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实行统筹使用,集中用于村民集居点建设。目前,我区已成功创建全面小康村19个,市级环境整治村48个,创建率走在全市前列。四是创新融资平台。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我区所有镇(街道)都成立了农房“两改”投资公司;清水村作为村民集居点建设的试点村也率先成立了清水湖农村住房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为突破融资瓶颈,加快推进农房“两改”建设,我区蛟川街道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合作共建(BT)融资之路。如:古塘丽景项目,采取投资回购的方式,招募浙二建为投资方参与项目工程建设,由其先行融集资金1.8亿元进行项目建设;期间蛟川街道通过新农村项目包装向银行融资,节余土地出让变现等方式逐步偿还浙二建的资金。此举,破解了启动资金短缺难题,大大加快了农村集中居住的建设进度。
四、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就地城市化”的步伐
把管理与服务纳入农房“两改”的整体工作中,从一开始就统筹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管理改革等配套工作,为农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心、舒心的社区环境。目前,我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62个服务中心都设有党员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便民服务厅、文体活动中心等,可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全区学校标准化率达到84.8%。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镇海坚持城乡统筹迈入农村“就地城市化”时代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0-04-22 15:19:06
近年来,我区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积极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坚持以农房“两改”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村庄整治水平,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先后启动了8个农村集中居住区,总建筑面积超过75万平方米。其中古塘丽景、银凤晓月、丰颐家园和碧水莲晴等4个项目被列入宁波市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坚持节约集约、占补平衡,率先出台配套政策,创新合作共建(BT)融资模式等做法特点鲜明、效果实在,得到了省委书记赵洪祝的肯定批示。
一、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农房“两改”的推进方向
随着新城开发和“五路四桥”等重点项目的全面推进,我区原有村庄布局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为此,我区于2008年着手对上一轮区域村庄规划进行调整修编,按照城乡一体化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要求,编制实施了《镇海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调整)》方案,为有序推进农房“两改”工作,指明了方向。该方案将我区规划村庄布局结构具体概括为“2016”工程,即在生态带内保留改造20个村民集居点,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及备用地上建设16个集中居住区,共节约集约土地409公顷。注重规划的配套与衔接,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对原有村庄建设性详规划做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做到“二规合一”。目前,我区16个集中居住区,已有10个完成建设性详规,其中8个已开工建设;20个村民集居点,已完成布局前期研究工作,建设性详规修编工作正在委托区规划设计院设计,其中5个已完成规划论证,清水湖集居点已进入实施阶段。
二、坚持分类指导,厘清农房“两改”的建设模式
针对区域多样性和发展的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采取整体拆迁、集中改建、特色创建三类建设模式,积极推进农房“两改”。农房“两改”原则上由镇(街道)或村实施统一代建。一是整体拆迁型。主要包括城中村、园中村、城效村以及因重大工程建设需要搬迁的村,是16个集中居住区的主要辐射对象。这种类型的农村,土地价值较高,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雄厚,提倡通过挖掘土地潜力,运用市场机制实施拆旧建新,引导其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建设多高层公寓,实施社区化管理。二是集中改建型。主要针对居住比较分散,宅基地占地面积偏大,整理和开发具有一定潜力的规划保留村,也就是20个村民集居点。在改造过程中,引导其按照农村社区建设标准进行集中改建,鼓励建设多层公寓,因地制宜建设多户联排,严格控制单家独院。注意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的有机结合,加大空壳自然村、小型自然村拆并力度,通过宅基地在本村内的调剂,采取先拆后建、边拆边建等模式,逐步实现人口集聚。三是特色创建型。主要指十七房、横溪、秦山等沿山及规划旅游开发村,注重挖掘和开发乡村特色,采取“推广多户联排,严格控制单家独院”的建设方针,巧借田园风光,塑造山水美景,传承历史文脉,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和个性风格的特色乡村。
三、坚持改革创新,突破“钱、地”平衡的瓶颈制约
一方面坚持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筹资模式。通过政策扶持、规费减免、资金整合、创新融资平台等四条途径,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问题。一是政策扶持。对农房“两改”项目,按住宅建筑面积每平方米100元补助到实施主体。鼓励自然村整体拆除,全部拆除后按5000--10000元/户奖励到村。二是规费减免。在协调有关部门减免或缓交了35项各类规费基础上,下发了《关于明确我区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中有关价格收费政策的通知》,明确实施农房“两改”,除房屋登记中的证书工本费以外,免收其他行政业性收费。三是资金整合。在安排涉农资金项目时,优先考虑农房“两改”的需要。加强对“百千工程”、高标准环境整治及“清洁美化家园行动”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实行统筹使用,集中用于村民集居点建设。目前,我区已成功创建全面小康村19个,市级环境整治村48个,创建率走在全市前列。四是创新融资平台。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我区所有镇(街道)都成立了农房“两改”投资公司;清水村作为村民集居点建设的试点村也率先成立了清水湖农村住房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为突破融资瓶颈,加快推进农房“两改”建设,我区蛟川街道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合作共建(BT)融资之路。如:古塘丽景项目,采取投资回购的方式,招募浙二建为投资方参与项目工程建设,由其先行融集资金1.8亿元进行项目建设;期间蛟川街道通过新农村项目包装向银行融资,节余土地出让变现等方式逐步偿还浙二建的资金。此举,破解了启动资金短缺难题,大大加快了农村集中居住的建设进度。
四、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就地城市化”的步伐
把管理与服务纳入农房“两改”的整体工作中,从一开始就统筹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管理改革等配套工作,为农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心、舒心的社区环境。目前,我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62个服务中心都设有党员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便民服务厅、文体活动中心等,可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全区学校标准化率达到84.8%。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