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李书福:我是草民
稿源: 《中国企业家》杂志  | 2010-03-30 16:06:59

  2009年4月,袁小林成为吉利集团兼并与收购总监,专门负责沃尔沃收购项目。

  这时候,吉利可能参与竞购沃尔沃的传闻已经铺天盖地。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吉利在炒作。事实上,福特此时向吉利开放了沃尔沃的数据库。公开否认收购传言的同时,李书福已经在物色一个能够胜任跨国公司管理与运营的人才。

  李找到了沈晖。

  “有个大项目,你来不来?”李书福径直问沈晖。

  沈是菲亚特集团中国区董事和副总裁、菲亚特动力科技中国区CEO。曾在美国博格华纳集团等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务,与李书福认识已四五年,曾有“若有合适项目即加盟”的口头约定。沈知道李说的“大项目”就是一直风闻的收购沃尔沃。

  “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他没必要骗我。”沈晖说,“他要找的人,要有美国和欧洲公司的管理经验,我都具备。吉利缺我这样的(国际化人才)。”

  李书福能够提供的薪酬并不比菲亚特高,甚至还略低。两个礼拜后,沈答应加入“大项目”,但他正在负责菲亚特与广汽合资项目的谈判,因此只能待谈判结束入伙。

  “我看好这个项目。”沈晖对《中国企业家》说,“我在菲亚特工作挺好的,就看你是喜欢比较舒服、高薪和稳定,还是愿意冒一定风险而将来回报更高。”

  菲亚特与广汽合资项目的谈判延期了。吉利为沃尔沃描绘的未来正在打动福特和沃尔沃。吉利只是一个投资者,要做的只是扩大沃尔沃在新兴市场的占有率,让中国成为它的“第二本土市场”。收购后沃尔沃的总部、研发中心、工厂都不搬家,沃尔沃与供应商、经销商、工会的关系不变,不裁员。但是,福特仍然持有疑虑。

  “福特一方面认识到吉利这样的中国公司有潜力,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战略判断是合理的,另外它实际上对于把沃尔沃出售给中国公司,还是有一些顾虑的。”张说,“实事求是讲,从西方人的角度,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不够的。沃尔沃跟福特有很多技术交叉,而中国对于福特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如果我们不当使用它的一些技术,会威胁他们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在谈判中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消除它的顾虑。”

  2009年7月,吉利向福特递交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书获得通过。童志远也接到了李书福的电话邀请。李需要一个精通中国汽车市场、有豪华车工作经验的人为沃尔沃开拓“第二本土市场”。

  你开始感到李书福的心思缜密、有条不紊吗?童志远曾主持北汽引进奔驰的谈判并担任北京奔驰的高级执行副总裁、北汽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接到李的电话时,他刚担任华泰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不久。童2001年在一个论坛上第一次见到李书福,听到他说“通用、福特10年、20年之内破产”,作为论坛嘉宾的童与听众一起笑。2006年,吉利受邀第一次参加底特律车展,尚在北汽的童志远再次见到李书福。李说吉利要造不超过1万美元售价的汽车出口到美国。“你是中国人的骄傲,你胆子是最大的。”童称赞李。

  “他的回答让我差点儿摔一个跟头,”童对《中国企业家》说,“他说我除了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国际化的勇气和信心,我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我认为海洋文化,造就了他的国际化视野。”

  童志远想了“很长时间”,决定跟李书福见面。他对并购进展的程度一无所知,同时,他也想知道并购通过后,李书福将如何运营沃尔沃。李的打算是,首先稳定和发展沃尔沃的瑞典和欧洲业务,充分发挥其欧洲产能,然后要在亚太地区扩大沃尔沃的发展,根据客户需要对沃尔沃做适应性的改进。童在北京奔驰的工作经验将在沃尔沃的中国业务中发挥作用。

  10月28日,福特宣布以吉利汽车为首的收购团队成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方。童的心里有了底。12月初,童志远加入吉利集团担任集团副总裁。

  比童志远稍早,沈晖在菲亚特的工作完成。他没有参加11月28日菲亚特与广汽合资项目在长沙的奠基,11月30日到吉利报到,任吉利集团副总裁。12月1日,沈出现在飞往欧洲的航班上。他将奉行的谈判宗旨仍然是:开拓中国市场,不干预管理,不干预产品开发,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

  12月23日,福特与吉利就包括投资规划、运营管理、知识产权、付款方式等在内的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但并非最终协议。

  李书福在并购中

  尽管福特在宣布吉利成为优先竞购方的同时表示并不排除与其他竞购者继续谈判的可能,但在吉利的收购团队看来,这只是一种修辞。

  “因为这种并购项目无论对买方还是卖方,除了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之外,还包括另外一些机会。”张说,“虽然福特没有说跟我们一对一谈判,但实际上,从它与我们谈判的强度来讲,我很难想象它同时跟另一个公司做这么深入的谈判。除非它还有另一个团队,但我知道是没有的。”

  当时在并购传闻中闪现的身影还有长安、北汽、奇瑞。沈晖说,吉利的优势在于李书福是创始人,对收购本身有清醒的判断。“哪些东西可以放弃哪些坚决不可以非常清楚,这是任何一个国有企业老总或者非企业创始人做不到的。收购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如果不是本人拥有这家公司、从零做起来,就不清楚这家公司能承担什么东西。另外,吉利还组成了包括富尔德律师事务所(Freshfield)、洛希尔银行(Rothschild)—分别为在英国的法务和财务机构—在内的世界一流的顾问团队。”

  “福特为了这个交易也花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它一定会挑一个他觉得有前途的谈下去:一是最后能完成这个交易的。很多人猜福特跟这个谈跟那个谈,是对交易不了解。早期粗选是可能的,像收购走到这个程度,不可能选很多家,比福特大10倍的公司也承担不起。二是能给沃尔沃带来前途的。福特是上市公司,受人尊重,如果只是谁钱多给谁,人家会说它是没有社会责任的公司,他们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李书福则干脆否认此次并购有竞争对手。“哪里有?没有啊,从来没有啊。它们都不敢。这个买卖不是买个苹果、梨子,多复杂的交易啊。”李认为,这一次中国政府选择支持吉利而不是国有汽车集团并不奇怪。“不要,不敢要啊,一说就是双龙不行。哪个要啊?”

  好吧,这一次算扯平了。因为我们亲耳听到过某一大型国有汽车集团老总对李的评价:小丑。

  “中国人还是对出身太在意。”张说,“我们跟福特的CEO、CFO见面的时候,他们对李书福个人的成长、奋斗非常看重,通过个人奋斗达到成功,不依靠其它背景,他们会认为你是真正的企业家。吉利草根出身,第一批产品确实比较低档,影响了品牌形象。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买沃尔沃的原因。”

  张经历了李书福2007年5月发起至今的吉利战略转型。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李已经看到他赖以进入汽车业的低价策略将把吉利引向坟墓。他要再造吉利的血统。他从华晨请来赵福全重塑吉利的技术体系,试图以技术提升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品牌抹去消费者对吉利的低端记忆。

  李书福对改变的迫切要求使他挡住了来自吉利内部的激烈反对,但并不能降低转型带来的巨大风险。事实证明,他做对了。赵福全建立的技术体系给了他有力的支持。并购谈判中,吉利的销量从2007年的18万辆升至超过30万辆。如果李书福买下沃尔沃,吉利必将脱胎换骨。

  在英国BP参与过多起国际并购的袁小林依然保持着外交官的谨言慎行。如此谨慎的人物加入吉利本身已是对李书福的褒奖。但还不止于此。袁谈起他在杭州吉利总部第一次见到李书福的感觉:“在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他所展现出的对整个事件把握的深度,如果不是比我们这些在西方公司做过的自认为很专业的人士更有洞察力的话,应该说也完全达到了这一标准。这是从关于他的报道中完全感受不到的。他有对商业的非常本质的把握,像激光一样直接到达那个点上。他在与谈判对手博弈的过程中,非常受人尊重,对于福特,至少可以说是棋逢对手。”

  “这是我的老板,”袁说,“我跟他去谈判时,感到很骄傲。”

  李书福在谈判中的表现并不出乎我们的意料,他把曾带给我们的欢乐也带到了谈判桌上。一次与工会谈判,对方问李书福:你能不能用三个字形容你为什么比其他竞争者更好?与会的福特高层为李解围:这怎么可能?做不到。第一,他们不知道另外的竞争者是谁;第二,三个字怎么讲得清楚?

  “我可以。I LOVE YOU(我爱你)。”李书福说。气氛由此缓解。李要表达的意思是:我爱护这个品牌,会尽我的全力,吉利与工会的利益并不矛盾。你可以想象李不动声色开玩笑的样子。“对方印象很深刻,”沈晖说,“福特也很满意。”

  李书福对这起并购的成功一直保持着信心。“李书福作为一个舵手,他始终是热情洋溢、满怀信心的。”张说,“但是,我作为一个操作者,始终看到的是困难,是可操作性和各种风险。”

  袁小林在并购谈判中找到了让他“热血沸腾”的东西。“每天十几个小时、接近20个小时的非常集中的状态,需要人内心迸发出的一些东西去推动,否则支持不住的。对上进的追求,吉利可能比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大公司更强一些,特别是你能看到这种激动人心的变化,看得到你的奉献。”

  袁对自己参加的这起并购评价极高。“我觉得很多人是把李书福当成一个农民,很随便说一些话,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奔驰、宝马或者通用,他们做并购做成什么样子,我们就能做成什么样子,丝毫不会比他们差。我一点也不觉得说这话脸红。这是最好的一个并购的案例。至少从我个人的工作经验看,能够把一个impossible(不可能的)并购做成现在这样,没有国际并购的水准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中国企业出去并购,是没有强有力的团队去执行的。如果没有并购的经验,更多的是猜忌,不懂这个行业的规矩。因为卖方也要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通常并购团队都会扔出国家因素或者政治因素,但是这里面有多少是你能力不到造成的?”

  但是还没有人谈到钱。热血沸腾的并购团队是花钱的,有哪些金融机构像他们一样看好李书福的交易并愿意为他提供25到3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支持(包括5到10亿美元前期运营资金)?尽管沈晖暗示收购金额将少于外界盛传的20亿美元。

  “这个不能告诉你。”李书福说。

  目前与此有关的消息是,吉利集团已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达成贷款协议,吉利将获得不少于10亿美元的贷款。还有消息称,吉利已将沃尔沃中国总部设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北京市政府将为吉利提供13亿美元担保贷款。

  “按规律办事”

  当然,李书福的队伍中还有赵福全(2006年从华晨到吉利,现为集团副总裁、CTO、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尹大庆(曾任职杜邦、华晨,2004年任吉利集团CFO)这样的技术、财务精英。赵福全对于沃尔沃项目只字不谈,尹大庆我们未能约到。

  2010年1月9日,李书福与一众中国汽车业老总受邀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演讲,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在座。李上台,打开PPT文件,上书五个大字:按规律办事。

  李在重复他无数次讲过的话。他知道听众会笑,他知道他们对于套话仍然不会在意。李自己相信。

  “我1993年开始想造汽车,1994年造摩托车,1997年搞汽车,1998年第一辆汽车下线。我当时想到的比今天远得多。”2009年4月,李书福在北京对《中国企业家》说。现在应该把他的话放在沃尔沃背景下。“我的想法,就是把人才培养好,吉利大学变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人才都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汽车不就能造好了吗?这是我的总体安排,不是有多少钱能买来的,不是有多少厂房设备就能跟我这种思想去抗衡。这种战略上的安排一旦形成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2010年1月29日,在上海,李再次对我们说了类似的话。“中国在技工技师培养方面、汽车人才培养方面是有差距的,我们下决心自己搞。从这一点你就可以分析,我们的战略是由来已久的。不是像有些人,临时圈块地,盖一个工厂,明天就卖,走到哪里算哪里。”

  “2002年,我们说,我们想收购沃尔沃,但是必须把我们现在的事情做好,必须把我们的技术、管理、质量搞上来,不上来怎么收啊?我希望自己的工作做扎实。”

  如果沃尔沃提前出售、吉利并未做好准备呢?“不可能。”李说,“哎,这个我算的准得很。吉利进入汽车工业也是最准确的时间,早三年不行,迟三年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对于那些怀疑并购完成后吉利的整合能力、并以联想收购IBM、上汽收购双龙作为类比的看法,李书福不以为然:“这个是完全不同的、不可比的项目。它们都是偶然的机会,我们是事先策划的。我的笼子布在那里了,知道鱼是会来的,人家是看到鱼后乱弄的。不一样的,这是规律呀,整个是在我们的把控之中。”

  从做冰箱、摩托车到制造汽车,包括办吉利大学,李书福一直处于不被许可中。他预料到吉利会在2009年受到政府高度重视、被树立为自主品牌榜样吗?他在2009年4月的回答是:“把中央精神弄清楚了,再看省里市里县里的政策,你就会发现中央精神跟下面具体做的不一样。这个差距慢慢会缩小的。我们首先要根据中央精神决定我们要做什么,这个过程中这个部门卡住了,那个部门不配合,那我们就认为它没做好,是部门的问题。我们要想办法去解决它。是很郁闷啊,但是这个问题慢慢国家会解决的。”

  这一次,他说:“你要相信‘三个代表’,共产党是想这么做的,你真这么做了,他就肯定你嘛,肯定了就支持你嘛。这个东西为什么还要怀疑呢?我们在兰州建一个工厂,人家说你们要干什么?我觉得很简单,西部大开发嘛。湘潭建一个厂,中部崛起,那我们就崛起啊,就进去了。这也就是规律。”

  一个人可以同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一个机会主义者吗?

  李书福可以。

  “我不是伟人,是草民。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我们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到来吗?”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吕机明】

李书福:我是草民

稿源: 《中国企业家》杂志 2010-03-30 16:06:59

  2009年4月,袁小林成为吉利集团兼并与收购总监,专门负责沃尔沃收购项目。

  这时候,吉利可能参与竞购沃尔沃的传闻已经铺天盖地。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吉利在炒作。事实上,福特此时向吉利开放了沃尔沃的数据库。公开否认收购传言的同时,李书福已经在物色一个能够胜任跨国公司管理与运营的人才。

  李找到了沈晖。

  “有个大项目,你来不来?”李书福径直问沈晖。

  沈是菲亚特集团中国区董事和副总裁、菲亚特动力科技中国区CEO。曾在美国博格华纳集团等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务,与李书福认识已四五年,曾有“若有合适项目即加盟”的口头约定。沈知道李说的“大项目”就是一直风闻的收购沃尔沃。

  “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他没必要骗我。”沈晖说,“他要找的人,要有美国和欧洲公司的管理经验,我都具备。吉利缺我这样的(国际化人才)。”

  李书福能够提供的薪酬并不比菲亚特高,甚至还略低。两个礼拜后,沈答应加入“大项目”,但他正在负责菲亚特与广汽合资项目的谈判,因此只能待谈判结束入伙。

  “我看好这个项目。”沈晖对《中国企业家》说,“我在菲亚特工作挺好的,就看你是喜欢比较舒服、高薪和稳定,还是愿意冒一定风险而将来回报更高。”

  菲亚特与广汽合资项目的谈判延期了。吉利为沃尔沃描绘的未来正在打动福特和沃尔沃。吉利只是一个投资者,要做的只是扩大沃尔沃在新兴市场的占有率,让中国成为它的“第二本土市场”。收购后沃尔沃的总部、研发中心、工厂都不搬家,沃尔沃与供应商、经销商、工会的关系不变,不裁员。但是,福特仍然持有疑虑。

  “福特一方面认识到吉利这样的中国公司有潜力,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战略判断是合理的,另外它实际上对于把沃尔沃出售给中国公司,还是有一些顾虑的。”张说,“实事求是讲,从西方人的角度,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不够的。沃尔沃跟福特有很多技术交叉,而中国对于福特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如果我们不当使用它的一些技术,会威胁他们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在谈判中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消除它的顾虑。”

  2009年7月,吉利向福特递交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书获得通过。童志远也接到了李书福的电话邀请。李需要一个精通中国汽车市场、有豪华车工作经验的人为沃尔沃开拓“第二本土市场”。

  你开始感到李书福的心思缜密、有条不紊吗?童志远曾主持北汽引进奔驰的谈判并担任北京奔驰的高级执行副总裁、北汽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接到李的电话时,他刚担任华泰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不久。童2001年在一个论坛上第一次见到李书福,听到他说“通用、福特10年、20年之内破产”,作为论坛嘉宾的童与听众一起笑。2006年,吉利受邀第一次参加底特律车展,尚在北汽的童志远再次见到李书福。李说吉利要造不超过1万美元售价的汽车出口到美国。“你是中国人的骄傲,你胆子是最大的。”童称赞李。

  “他的回答让我差点儿摔一个跟头,”童对《中国企业家》说,“他说我除了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国际化的勇气和信心,我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我认为海洋文化,造就了他的国际化视野。”

  童志远想了“很长时间”,决定跟李书福见面。他对并购进展的程度一无所知,同时,他也想知道并购通过后,李书福将如何运营沃尔沃。李的打算是,首先稳定和发展沃尔沃的瑞典和欧洲业务,充分发挥其欧洲产能,然后要在亚太地区扩大沃尔沃的发展,根据客户需要对沃尔沃做适应性的改进。童在北京奔驰的工作经验将在沃尔沃的中国业务中发挥作用。

  10月28日,福特宣布以吉利汽车为首的收购团队成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方。童的心里有了底。12月初,童志远加入吉利集团担任集团副总裁。

  比童志远稍早,沈晖在菲亚特的工作完成。他没有参加11月28日菲亚特与广汽合资项目在长沙的奠基,11月30日到吉利报到,任吉利集团副总裁。12月1日,沈出现在飞往欧洲的航班上。他将奉行的谈判宗旨仍然是:开拓中国市场,不干预管理,不干预产品开发,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

  12月23日,福特与吉利就包括投资规划、运营管理、知识产权、付款方式等在内的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但并非最终协议。

  李书福在并购中

  尽管福特在宣布吉利成为优先竞购方的同时表示并不排除与其他竞购者继续谈判的可能,但在吉利的收购团队看来,这只是一种修辞。

  “因为这种并购项目无论对买方还是卖方,除了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之外,还包括另外一些机会。”张说,“虽然福特没有说跟我们一对一谈判,但实际上,从它与我们谈判的强度来讲,我很难想象它同时跟另一个公司做这么深入的谈判。除非它还有另一个团队,但我知道是没有的。”

  当时在并购传闻中闪现的身影还有长安、北汽、奇瑞。沈晖说,吉利的优势在于李书福是创始人,对收购本身有清醒的判断。“哪些东西可以放弃哪些坚决不可以非常清楚,这是任何一个国有企业老总或者非企业创始人做不到的。收购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如果不是本人拥有这家公司、从零做起来,就不清楚这家公司能承担什么东西。另外,吉利还组成了包括富尔德律师事务所(Freshfield)、洛希尔银行(Rothschild)—分别为在英国的法务和财务机构—在内的世界一流的顾问团队。”

  “福特为了这个交易也花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它一定会挑一个他觉得有前途的谈下去:一是最后能完成这个交易的。很多人猜福特跟这个谈跟那个谈,是对交易不了解。早期粗选是可能的,像收购走到这个程度,不可能选很多家,比福特大10倍的公司也承担不起。二是能给沃尔沃带来前途的。福特是上市公司,受人尊重,如果只是谁钱多给谁,人家会说它是没有社会责任的公司,他们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李书福则干脆否认此次并购有竞争对手。“哪里有?没有啊,从来没有啊。它们都不敢。这个买卖不是买个苹果、梨子,多复杂的交易啊。”李认为,这一次中国政府选择支持吉利而不是国有汽车集团并不奇怪。“不要,不敢要啊,一说就是双龙不行。哪个要啊?”

  好吧,这一次算扯平了。因为我们亲耳听到过某一大型国有汽车集团老总对李的评价:小丑。

  “中国人还是对出身太在意。”张说,“我们跟福特的CEO、CFO见面的时候,他们对李书福个人的成长、奋斗非常看重,通过个人奋斗达到成功,不依靠其它背景,他们会认为你是真正的企业家。吉利草根出身,第一批产品确实比较低档,影响了品牌形象。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买沃尔沃的原因。”

  张经历了李书福2007年5月发起至今的吉利战略转型。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李已经看到他赖以进入汽车业的低价策略将把吉利引向坟墓。他要再造吉利的血统。他从华晨请来赵福全重塑吉利的技术体系,试图以技术提升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品牌抹去消费者对吉利的低端记忆。

  李书福对改变的迫切要求使他挡住了来自吉利内部的激烈反对,但并不能降低转型带来的巨大风险。事实证明,他做对了。赵福全建立的技术体系给了他有力的支持。并购谈判中,吉利的销量从2007年的18万辆升至超过30万辆。如果李书福买下沃尔沃,吉利必将脱胎换骨。

  在英国BP参与过多起国际并购的袁小林依然保持着外交官的谨言慎行。如此谨慎的人物加入吉利本身已是对李书福的褒奖。但还不止于此。袁谈起他在杭州吉利总部第一次见到李书福的感觉:“在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他所展现出的对整个事件把握的深度,如果不是比我们这些在西方公司做过的自认为很专业的人士更有洞察力的话,应该说也完全达到了这一标准。这是从关于他的报道中完全感受不到的。他有对商业的非常本质的把握,像激光一样直接到达那个点上。他在与谈判对手博弈的过程中,非常受人尊重,对于福特,至少可以说是棋逢对手。”

  “这是我的老板,”袁说,“我跟他去谈判时,感到很骄傲。”

  李书福在谈判中的表现并不出乎我们的意料,他把曾带给我们的欢乐也带到了谈判桌上。一次与工会谈判,对方问李书福:你能不能用三个字形容你为什么比其他竞争者更好?与会的福特高层为李解围:这怎么可能?做不到。第一,他们不知道另外的竞争者是谁;第二,三个字怎么讲得清楚?

  “我可以。I LOVE YOU(我爱你)。”李书福说。气氛由此缓解。李要表达的意思是:我爱护这个品牌,会尽我的全力,吉利与工会的利益并不矛盾。你可以想象李不动声色开玩笑的样子。“对方印象很深刻,”沈晖说,“福特也很满意。”

  李书福对这起并购的成功一直保持着信心。“李书福作为一个舵手,他始终是热情洋溢、满怀信心的。”张说,“但是,我作为一个操作者,始终看到的是困难,是可操作性和各种风险。”

  袁小林在并购谈判中找到了让他“热血沸腾”的东西。“每天十几个小时、接近20个小时的非常集中的状态,需要人内心迸发出的一些东西去推动,否则支持不住的。对上进的追求,吉利可能比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大公司更强一些,特别是你能看到这种激动人心的变化,看得到你的奉献。”

  袁对自己参加的这起并购评价极高。“我觉得很多人是把李书福当成一个农民,很随便说一些话,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奔驰、宝马或者通用,他们做并购做成什么样子,我们就能做成什么样子,丝毫不会比他们差。我一点也不觉得说这话脸红。这是最好的一个并购的案例。至少从我个人的工作经验看,能够把一个impossible(不可能的)并购做成现在这样,没有国际并购的水准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中国企业出去并购,是没有强有力的团队去执行的。如果没有并购的经验,更多的是猜忌,不懂这个行业的规矩。因为卖方也要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通常并购团队都会扔出国家因素或者政治因素,但是这里面有多少是你能力不到造成的?”

  但是还没有人谈到钱。热血沸腾的并购团队是花钱的,有哪些金融机构像他们一样看好李书福的交易并愿意为他提供25到3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支持(包括5到10亿美元前期运营资金)?尽管沈晖暗示收购金额将少于外界盛传的20亿美元。

  “这个不能告诉你。”李书福说。

  目前与此有关的消息是,吉利集团已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达成贷款协议,吉利将获得不少于10亿美元的贷款。还有消息称,吉利已将沃尔沃中国总部设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北京市政府将为吉利提供13亿美元担保贷款。

  “按规律办事”

  当然,李书福的队伍中还有赵福全(2006年从华晨到吉利,现为集团副总裁、CTO、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尹大庆(曾任职杜邦、华晨,2004年任吉利集团CFO)这样的技术、财务精英。赵福全对于沃尔沃项目只字不谈,尹大庆我们未能约到。

  2010年1月9日,李书福与一众中国汽车业老总受邀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演讲,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在座。李上台,打开PPT文件,上书五个大字:按规律办事。

  李在重复他无数次讲过的话。他知道听众会笑,他知道他们对于套话仍然不会在意。李自己相信。

  “我1993年开始想造汽车,1994年造摩托车,1997年搞汽车,1998年第一辆汽车下线。我当时想到的比今天远得多。”2009年4月,李书福在北京对《中国企业家》说。现在应该把他的话放在沃尔沃背景下。“我的想法,就是把人才培养好,吉利大学变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人才都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汽车不就能造好了吗?这是我的总体安排,不是有多少钱能买来的,不是有多少厂房设备就能跟我这种思想去抗衡。这种战略上的安排一旦形成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2010年1月29日,在上海,李再次对我们说了类似的话。“中国在技工技师培养方面、汽车人才培养方面是有差距的,我们下决心自己搞。从这一点你就可以分析,我们的战略是由来已久的。不是像有些人,临时圈块地,盖一个工厂,明天就卖,走到哪里算哪里。”

  “2002年,我们说,我们想收购沃尔沃,但是必须把我们现在的事情做好,必须把我们的技术、管理、质量搞上来,不上来怎么收啊?我希望自己的工作做扎实。”

  如果沃尔沃提前出售、吉利并未做好准备呢?“不可能。”李说,“哎,这个我算的准得很。吉利进入汽车工业也是最准确的时间,早三年不行,迟三年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对于那些怀疑并购完成后吉利的整合能力、并以联想收购IBM、上汽收购双龙作为类比的看法,李书福不以为然:“这个是完全不同的、不可比的项目。它们都是偶然的机会,我们是事先策划的。我的笼子布在那里了,知道鱼是会来的,人家是看到鱼后乱弄的。不一样的,这是规律呀,整个是在我们的把控之中。”

  从做冰箱、摩托车到制造汽车,包括办吉利大学,李书福一直处于不被许可中。他预料到吉利会在2009年受到政府高度重视、被树立为自主品牌榜样吗?他在2009年4月的回答是:“把中央精神弄清楚了,再看省里市里县里的政策,你就会发现中央精神跟下面具体做的不一样。这个差距慢慢会缩小的。我们首先要根据中央精神决定我们要做什么,这个过程中这个部门卡住了,那个部门不配合,那我们就认为它没做好,是部门的问题。我们要想办法去解决它。是很郁闷啊,但是这个问题慢慢国家会解决的。”

  这一次,他说:“你要相信‘三个代表’,共产党是想这么做的,你真这么做了,他就肯定你嘛,肯定了就支持你嘛。这个东西为什么还要怀疑呢?我们在兰州建一个工厂,人家说你们要干什么?我觉得很简单,西部大开发嘛。湘潭建一个厂,中部崛起,那我们就崛起啊,就进去了。这也就是规律。”

  一个人可以同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一个机会主义者吗?

  李书福可以。

  “我不是伟人,是草民。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我们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到来吗?”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吕机明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