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译言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撰文称,福特历经十年,围绕一系列欧洲经典品牌组建了豪华汽车集团(PAG)。1987年,福特收购阿斯顿马丁,随后又将捷豹、沃尔沃和陆虎纳入帐下。如今,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的谈判之后,PAG仅仅三年后便分崩离析,诸多欧洲品牌遭到亏本出售。2007年,阿斯顿马丁改投一家英国财团;2008年,捷豹、陆虎归属印度塔塔;3月28日,一纸协议将沃尔沃送给吉利,这家中国汽车厂商规模虽小,但野心不小。
1999年福特为并购沃尔沃支付了64.5亿美元,而吉利只花18亿美元就将其收入囊中,真可谓是跳楼价甩卖。而福特付出的代价远不止此:其必须为亏损数年的沃尔沃提供支援,而即便是现在,与出售有关的开支也会将这一笔微薄的收入“吃掉”大半。
多年以来,沃尔沃的设计与生产都与福特密不可分,因此,去除福特的痕迹仍将花费数年。双方希望出售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在协议中,福特承诺继续向沃尔沃提供包括引擎与传动系统在内的技术,而此前,它也同样对塔塔作出过相同的承诺(为捷豹陆虎提供支持)。
去年年中吉利宣布购买沃尔沃的意向时,曾经有人怀疑福特不会冒险把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泄露给一个快速增长的、有一天将成为强劲竞争对手的中国公司。 出售沃尔沃的公告书上写着:为避免技术泄露发生,双方已就一些“保护措施”达成了一致。但公告书上还写道,沃尔沃可将福特的一些技术转让给包括吉利在内的其他汽车制造商。
尽管沃尔沃只占福特产量的一小部分,但吉利想兼并它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去年吉利只卖出了33万辆小轿车,大部分在中国,相当于沃尔沃在全球的销量总和。与大多数大型中国汽车制造商不同的是,吉利是民营企业,最近几个星期以来曾有人质疑吉利能否凑够钱购买沃尔沃。当中国的国有银行表示将支持吉利的时候,疑云顿开。
吉利总裁和创建者李书福自称是中国的亨利·福特。他和他的管理人员很喜欢吹牛,承诺2015年产能将达2百万辆。而李总关于吉利2007年进入欧洲市场、2008年打开北美市场的话已被证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残酷的事实在于,多数跨国汽车并购案结果一直很不理想,如戴姆勒并购克莱斯勒、宝马并购罗孚、以及福特收购沃尔沃和其他欧洲汽车品牌均惨淡收场。若吉利此次并购能扭转乾坤,这将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沃尔沃对于此番并购也有自己的考虑:这是进入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的良机;此外,如果吉利信守承诺,沃尔沃还将保持目前在瑞典和比利时的管理层和工厂。自从被福特并购后,沃尔沃亏损不止,在如今更专注和自主的管理下,沃尔沃可能会做得更好。如若如此,吉利将从中获得高额回报,除了吸引一大批价格高昂的汽车销售到国内,还可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理想跳板。
福特的算盘
对于福特来说,其试图构建一个欧洲领先豪华车品牌的努力成了资金和管理的无底洞。对沃尔沃来说亦是如此,虽然在经济萧条之下,沃尔沃的表现还算差强人意。在未获得政府救援金的情况下,相比其死敌通用和克莱斯勒,孤军奋战的福特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但是福特对于政府救济金的鄙夷使其资产负债表比全球十大汽车制造企业中的任何一家都难看。此番并购本身所获得的资金对于沃尔沃来说难有什么帮助,但是未来几年,福特将不必再向这家瑞典企业输血,还会从向沃尔沃出售零件中盈利。至少,福特可以说,它在欧洲的投资要好于通用。通用试图出售萨博但是最终决定终止该品牌,而未将其出售给欧宝。
福特的管理层现在可以关注更重要的事情:重建其处于核心地位的美国市场以及推进“一个福特”战略。后者意味着公司可以在少数公用平台上制造全球范围内的各种车型。如果福特要适应消费者从大排量车到小型车的口味变化,那么这就非常重要,因为小型车的利润空间更小。
不幸的是,收购基本不能解决福特最大的问题:不断增加的产能过剩,尤其是在成熟市场。事实上,随着捷豹和路虎品牌的出手,福特正将产能过剩转嫁给野 心勃勃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对手,以实现福特在核心发达国家市场的增长。这意味着无论是沃尔沃,还是捷豹和路虎都不会影响欧洲产能过剩的大局。
也许福特更大的担忧是向吉利泄露知识产权的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在福特和长安合资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西方汽车产业领袖私下里认为不管合同写得多么完美,总有一些技术会泄露给中国人。但是他们认为这是和中国做生意的代价的一部分。考虑到巨大的市场潜力,这是值得的。
瑞典网友评论精选
网友:当我听到福特公司放弃沃尔沃品牌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呢?”
福特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已经做得足够好了,而且在经济危机期间也有相当大的增长,同时它的现金流也不错啊。
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沃尔沃失去了资金的支持,大量的现金支持。
如果吉利能设法让沃尔沃节省下一些资金——这是当时沃尔沃在福特手里时无论如何也不曾做到的——那么,我还是很看好沃尔沃的。当然,如果沃尔沃能在中国进行大量的销售,那么吉利会从沃尔沃手中获取更多的技术。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沃尔沃品牌的消失,就像MG罗孚一样。不过,就算与俄罗斯和荷兰人合作,也不见得会有更好的结果。
在瑞典汽车厂商中,谁承受了如此大的损失呢?
网友:信任和担保在资金与利润处于危险之中的时候,一切都是白搭。这是商业的终极原则。
我想了几个收购沃尔沃后会出现的情况:
1、短期3至5年。沃尔沃会重整齐鼓,能达到一个要求不太高的目标。唯一能让沃尔沃的合作双方感到成功的是:降低它的目标,并很容易实现。这样的 话,每个人都会很满意。同时,沃尔沃在瑞典的研发不会得到持续的资金支持。同时,吉利汽车在中国会出现一个奇迹般的转变,会变成中国汽车工业的天才。
2、从长期来说,10至15年的时间,吉利汽车开始压缩沃尔沃汽车的销售,这是因为一纸行政命令就可以要求汽车销售大量自己品牌的车。此时,沃尔沃就会因销售量不足而成为过往云烟。有一个例子就是萨博在2009至2010年期间在通用手里所遭受的待遇。吉利买的是沃尔沃的研究部门,而不是在瑞典的生产部门。
而这些情况的出现原因是:
1、一些新公司出售老观念(汽车是一个老的观念)的方式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同时也有效地与现在的对手竞争。
2、一个急于建立国际知名家用品牌的国家,急于超越对手的国家是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东方与西方一直以来都是以对手来看待对方的,而不是合作伙伴。
3、这是优胜劣汰的法则,同时也是人口数量对社会影响的结果。亚洲有40亿人口,而南美有7.5亿人。剩下的10亿人居住在所谓的“西方”。爱立信已经成为了历史,诺基亚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就象IBM现在的状况一样,而通用与福特也会走向这条道路的。
网友:被吉利并购后,沃尔沃在未来几年内应该会有所好转,但沃尔沃不能再活在以往所取得的荣誉里,必须要有所创新才能在市场中站得住脚。
沃尔沃并购尘埃落定 福特吉利皆大欢喜
稿源: 第一财经网 2010-03-30 14:46:38
作者 译言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撰文称,福特历经十年,围绕一系列欧洲经典品牌组建了豪华汽车集团(PAG)。1987年,福特收购阿斯顿马丁,随后又将捷豹、沃尔沃和陆虎纳入帐下。如今,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的谈判之后,PAG仅仅三年后便分崩离析,诸多欧洲品牌遭到亏本出售。2007年,阿斯顿马丁改投一家英国财团;2008年,捷豹、陆虎归属印度塔塔;3月28日,一纸协议将沃尔沃送给吉利,这家中国汽车厂商规模虽小,但野心不小。
1999年福特为并购沃尔沃支付了64.5亿美元,而吉利只花18亿美元就将其收入囊中,真可谓是跳楼价甩卖。而福特付出的代价远不止此:其必须为亏损数年的沃尔沃提供支援,而即便是现在,与出售有关的开支也会将这一笔微薄的收入“吃掉”大半。
多年以来,沃尔沃的设计与生产都与福特密不可分,因此,去除福特的痕迹仍将花费数年。双方希望出售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在协议中,福特承诺继续向沃尔沃提供包括引擎与传动系统在内的技术,而此前,它也同样对塔塔作出过相同的承诺(为捷豹陆虎提供支持)。
去年年中吉利宣布购买沃尔沃的意向时,曾经有人怀疑福特不会冒险把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泄露给一个快速增长的、有一天将成为强劲竞争对手的中国公司。 出售沃尔沃的公告书上写着:为避免技术泄露发生,双方已就一些“保护措施”达成了一致。但公告书上还写道,沃尔沃可将福特的一些技术转让给包括吉利在内的其他汽车制造商。
尽管沃尔沃只占福特产量的一小部分,但吉利想兼并它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去年吉利只卖出了33万辆小轿车,大部分在中国,相当于沃尔沃在全球的销量总和。与大多数大型中国汽车制造商不同的是,吉利是民营企业,最近几个星期以来曾有人质疑吉利能否凑够钱购买沃尔沃。当中国的国有银行表示将支持吉利的时候,疑云顿开。
吉利总裁和创建者李书福自称是中国的亨利·福特。他和他的管理人员很喜欢吹牛,承诺2015年产能将达2百万辆。而李总关于吉利2007年进入欧洲市场、2008年打开北美市场的话已被证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残酷的事实在于,多数跨国汽车并购案结果一直很不理想,如戴姆勒并购克莱斯勒、宝马并购罗孚、以及福特收购沃尔沃和其他欧洲汽车品牌均惨淡收场。若吉利此次并购能扭转乾坤,这将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沃尔沃对于此番并购也有自己的考虑:这是进入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的良机;此外,如果吉利信守承诺,沃尔沃还将保持目前在瑞典和比利时的管理层和工厂。自从被福特并购后,沃尔沃亏损不止,在如今更专注和自主的管理下,沃尔沃可能会做得更好。如若如此,吉利将从中获得高额回报,除了吸引一大批价格高昂的汽车销售到国内,还可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理想跳板。
福特的算盘
对于福特来说,其试图构建一个欧洲领先豪华车品牌的努力成了资金和管理的无底洞。对沃尔沃来说亦是如此,虽然在经济萧条之下,沃尔沃的表现还算差强人意。在未获得政府救援金的情况下,相比其死敌通用和克莱斯勒,孤军奋战的福特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但是福特对于政府救济金的鄙夷使其资产负债表比全球十大汽车制造企业中的任何一家都难看。此番并购本身所获得的资金对于沃尔沃来说难有什么帮助,但是未来几年,福特将不必再向这家瑞典企业输血,还会从向沃尔沃出售零件中盈利。至少,福特可以说,它在欧洲的投资要好于通用。通用试图出售萨博但是最终决定终止该品牌,而未将其出售给欧宝。
福特的管理层现在可以关注更重要的事情:重建其处于核心地位的美国市场以及推进“一个福特”战略。后者意味着公司可以在少数公用平台上制造全球范围内的各种车型。如果福特要适应消费者从大排量车到小型车的口味变化,那么这就非常重要,因为小型车的利润空间更小。
不幸的是,收购基本不能解决福特最大的问题:不断增加的产能过剩,尤其是在成熟市场。事实上,随着捷豹和路虎品牌的出手,福特正将产能过剩转嫁给野 心勃勃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对手,以实现福特在核心发达国家市场的增长。这意味着无论是沃尔沃,还是捷豹和路虎都不会影响欧洲产能过剩的大局。
也许福特更大的担忧是向吉利泄露知识产权的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在福特和长安合资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西方汽车产业领袖私下里认为不管合同写得多么完美,总有一些技术会泄露给中国人。但是他们认为这是和中国做生意的代价的一部分。考虑到巨大的市场潜力,这是值得的。
瑞典网友评论精选
网友:当我听到福特公司放弃沃尔沃品牌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呢?”
福特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已经做得足够好了,而且在经济危机期间也有相当大的增长,同时它的现金流也不错啊。
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沃尔沃失去了资金的支持,大量的现金支持。
如果吉利能设法让沃尔沃节省下一些资金——这是当时沃尔沃在福特手里时无论如何也不曾做到的——那么,我还是很看好沃尔沃的。当然,如果沃尔沃能在中国进行大量的销售,那么吉利会从沃尔沃手中获取更多的技术。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沃尔沃品牌的消失,就像MG罗孚一样。不过,就算与俄罗斯和荷兰人合作,也不见得会有更好的结果。
在瑞典汽车厂商中,谁承受了如此大的损失呢?
网友:信任和担保在资金与利润处于危险之中的时候,一切都是白搭。这是商业的终极原则。
我想了几个收购沃尔沃后会出现的情况:
1、短期3至5年。沃尔沃会重整齐鼓,能达到一个要求不太高的目标。唯一能让沃尔沃的合作双方感到成功的是:降低它的目标,并很容易实现。这样的 话,每个人都会很满意。同时,沃尔沃在瑞典的研发不会得到持续的资金支持。同时,吉利汽车在中国会出现一个奇迹般的转变,会变成中国汽车工业的天才。
2、从长期来说,10至15年的时间,吉利汽车开始压缩沃尔沃汽车的销售,这是因为一纸行政命令就可以要求汽车销售大量自己品牌的车。此时,沃尔沃就会因销售量不足而成为过往云烟。有一个例子就是萨博在2009至2010年期间在通用手里所遭受的待遇。吉利买的是沃尔沃的研究部门,而不是在瑞典的生产部门。
而这些情况的出现原因是:
1、一些新公司出售老观念(汽车是一个老的观念)的方式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同时也有效地与现在的对手竞争。
2、一个急于建立国际知名家用品牌的国家,急于超越对手的国家是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东方与西方一直以来都是以对手来看待对方的,而不是合作伙伴。
3、这是优胜劣汰的法则,同时也是人口数量对社会影响的结果。亚洲有40亿人口,而南美有7.5亿人。剩下的10亿人居住在所谓的“西方”。爱立信已经成为了历史,诺基亚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就象IBM现在的状况一样,而通用与福特也会走向这条道路的。
网友:被吉利并购后,沃尔沃在未来几年内应该会有所好转,但沃尔沃不能再活在以往所取得的荣誉里,必须要有所创新才能在市场中站得住脚。
编辑: 吕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