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蛇吞象的吉利收购沃尔沃终于成功,这对吉利的改变巨大,而对沃尔沃面临新的中国机遇。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主要改变的是吉利自己,吉利成为复杂的国际企业。成功属于不确定环境的勇敢者,希望这次中国汽车的出海取得最重的成功。
此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收获不少。而福特的“OneFord”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未来借鉴。毕竟中国目前是承载世界制造业转移的理想基地,而民营企业也是福特认为的中国经济最强劲动力。
一、吉利的收获
1、收获国内各方的支持
目前的吉利收购应该是各方势力推动前行的结果,吉利也是随同中国巨轮的起始推动者和共同推进者。
吉利收购沃尔沃首先是得到国内资本的支持,此次收购的财务安排有地方发展基金等半民间资金的支持,这样也就获得资本背后的地方政府的支持。
吉利收购沃尔沃得到政府的支持,此次工信部的领导出席签字仪式本身就体现出政府对转变增长方式和实施更有效的国际合作的期盼和鼓励。
吉利收购沃尔沃得到民众的支持,此次收购使中国人心中的自豪感和中国力量得以体现,从媒体报道看很多民众是支持的。
2、收获沃尔沃的产品和技术
沃尔沃做为诞生80余年的欧洲传统企业,其技术和品牌积淀很深厚,而且目前的沃尔沃的产品设计水平和发动机技术等仍处于国际主流行列。吉利的收购不会轻松获得其技术等核心技术,但基地转移和适应性改进等技术交流和运作必然使吉利的制造水平和设计理念有较大提升。
二、吉利的改变
1、吉利改变自己的品牌形象
吉利的品牌形象需要新的概念导入,此次收购事件已经成为汽车界甚至是国内社会的重要新闻事件,这对吉利的品牌形象和认可度将有大幅提升。
2、吉利改变自身的运营方式
吉利的海外并购进一步理解国际商业运行规则,加之未来的国际管理交流不断加深入,这对其管理运作体系都是良好的提升。
3、吉利改变自己的资本构成
此次的吉利并购获得地方政府的基金的强力支持,其未来的经营已经不是简单的民营企业的运作,而是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并共担风险和收益的紧密结合体,其资本构成也就发生巨大的变化。
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激发各地政府依靠汽车拉动GDP的强烈愿望,吉利的海外之路与国内地方政府需求紧密结合。
三、吉利的机会
1、与合资品牌的竞争地位改变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就是国际化的较大的汽车公司,其对应的层面是通用、福特等跨国集团,在国内市场也是与合资企业有平等的地位和更好的认可度。
2、新品牌运作的顺畅
吉利实施多品牌运作,目前的帝豪、英伦、全球鹰等品牌处于起步期,急需良好的品牌联想,此次的收购会大幅增加其品牌溢价,有利于企业和品牌的转型。
3、获取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的核心目的就是技术,而非对成熟海外企业的掌控权。此次收购沃尔沃的全部技术资源,而且保持与福特的同步发展,这对吉利培养人才和提升技术的意义重大。虽然有复杂的技术控制约定,但吉利现有车型的技术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四、吉利的风险
1、欧洲本土市场的低迷
09年欧洲市场表现较好,目前的欧洲市场处于刺激性增长后的回落期,其发展有阶段性低谷的可能性,这样对激励收购后的快速扭亏的环境并不理想,而长期的低迷可能使沃尔沃更加贬值,不利于吉利的资本运作盈利。随着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和美元的强势逐步结束,欧元区的传统行业竞争力下降,这对沃尔沃的出口等影响不小,市场的萎缩仍是吉利改变沃尔沃命运的最大难题。而目前的沃尔沃工会的满意主要是产品利益的保证,这对吉利的发展和降低成本带来风险。
2、沃尔沃技术的可持续性
沃尔沃在欧美市场的持续发展需要技术的同步提升,逐步脱离福特的支持,这对沃尔沃保持其特有的品牌价值有很大难度,也对吉利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带来困难。
当年的福特对沃尔沃的技术定位是是其全球性的安全与环保技术,福特对混合动力、氢动力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也主要依靠VOLVO轿车。但目前的丰田、本田、日产等企业的混合动力与电动车发展迅速,而电池等领域的优势也是集中于亚洲和美国,欧洲汽车面临痛苦的技术转型,大众等已经明确发展混合动力与电动车的时间表,沃尔沃对福特价值下降。福特及早卖出好价钱只有给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
3、欧元区竞争力的下降
五、吉利需要保持自己的核心优势
吉利做为强势上升的企业,其核心优势是独立的快速发展能力和寻找各种市场机会的能力。随着吉利的并购其自身的独立性和低成本的能力需要强化。吉利必须将快速将安全、环保和节能的技术用最经济的成本实现中国市场的最大化利益。
六、一个吉利
中国企业必须用战略的眼光进行并购后的运作,毕竟福特是在4年前就提出出售沃尔沃,这体现其战略的意义。
沃尔沃属于吉利汽车,但也属于中国汽车行业。各方力量必须协力保证对沃尔沃的运作成功,毕竟这是不合常规的跨越发展,其未来成功的溢出价值巨大。
吉利应该学习福特的盈利原则,不盲目追求销量和规模,确保不靠副业而是单车盈利发展自己。
吉利应该保持核心竞争力,也就是用“一个吉利”去改造沃尔沃。
崔东树:收购沃尔沃成功 改变的是吉利汽车
稿源: 搜狐博客 2010-03-30 11:06:17
类似蛇吞象的吉利收购沃尔沃终于成功,这对吉利的改变巨大,而对沃尔沃面临新的中国机遇。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主要改变的是吉利自己,吉利成为复杂的国际企业。成功属于不确定环境的勇敢者,希望这次中国汽车的出海取得最重的成功。
此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收获不少。而福特的“OneFord”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未来借鉴。毕竟中国目前是承载世界制造业转移的理想基地,而民营企业也是福特认为的中国经济最强劲动力。
一、吉利的收获
1、收获国内各方的支持
目前的吉利收购应该是各方势力推动前行的结果,吉利也是随同中国巨轮的起始推动者和共同推进者。
吉利收购沃尔沃首先是得到国内资本的支持,此次收购的财务安排有地方发展基金等半民间资金的支持,这样也就获得资本背后的地方政府的支持。
吉利收购沃尔沃得到政府的支持,此次工信部的领导出席签字仪式本身就体现出政府对转变增长方式和实施更有效的国际合作的期盼和鼓励。
吉利收购沃尔沃得到民众的支持,此次收购使中国人心中的自豪感和中国力量得以体现,从媒体报道看很多民众是支持的。
2、收获沃尔沃的产品和技术
沃尔沃做为诞生80余年的欧洲传统企业,其技术和品牌积淀很深厚,而且目前的沃尔沃的产品设计水平和发动机技术等仍处于国际主流行列。吉利的收购不会轻松获得其技术等核心技术,但基地转移和适应性改进等技术交流和运作必然使吉利的制造水平和设计理念有较大提升。
二、吉利的改变
1、吉利改变自己的品牌形象
吉利的品牌形象需要新的概念导入,此次收购事件已经成为汽车界甚至是国内社会的重要新闻事件,这对吉利的品牌形象和认可度将有大幅提升。
2、吉利改变自身的运营方式
吉利的海外并购进一步理解国际商业运行规则,加之未来的国际管理交流不断加深入,这对其管理运作体系都是良好的提升。
3、吉利改变自己的资本构成
此次的吉利并购获得地方政府的基金的强力支持,其未来的经营已经不是简单的民营企业的运作,而是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并共担风险和收益的紧密结合体,其资本构成也就发生巨大的变化。
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激发各地政府依靠汽车拉动GDP的强烈愿望,吉利的海外之路与国内地方政府需求紧密结合。
三、吉利的机会
1、与合资品牌的竞争地位改变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就是国际化的较大的汽车公司,其对应的层面是通用、福特等跨国集团,在国内市场也是与合资企业有平等的地位和更好的认可度。
2、新品牌运作的顺畅
吉利实施多品牌运作,目前的帝豪、英伦、全球鹰等品牌处于起步期,急需良好的品牌联想,此次的收购会大幅增加其品牌溢价,有利于企业和品牌的转型。
3、获取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的核心目的就是技术,而非对成熟海外企业的掌控权。此次收购沃尔沃的全部技术资源,而且保持与福特的同步发展,这对吉利培养人才和提升技术的意义重大。虽然有复杂的技术控制约定,但吉利现有车型的技术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四、吉利的风险
1、欧洲本土市场的低迷
09年欧洲市场表现较好,目前的欧洲市场处于刺激性增长后的回落期,其发展有阶段性低谷的可能性,这样对激励收购后的快速扭亏的环境并不理想,而长期的低迷可能使沃尔沃更加贬值,不利于吉利的资本运作盈利。随着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和美元的强势逐步结束,欧元区的传统行业竞争力下降,这对沃尔沃的出口等影响不小,市场的萎缩仍是吉利改变沃尔沃命运的最大难题。而目前的沃尔沃工会的满意主要是产品利益的保证,这对吉利的发展和降低成本带来风险。
2、沃尔沃技术的可持续性
沃尔沃在欧美市场的持续发展需要技术的同步提升,逐步脱离福特的支持,这对沃尔沃保持其特有的品牌价值有很大难度,也对吉利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带来困难。
当年的福特对沃尔沃的技术定位是是其全球性的安全与环保技术,福特对混合动力、氢动力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也主要依靠VOLVO轿车。但目前的丰田、本田、日产等企业的混合动力与电动车发展迅速,而电池等领域的优势也是集中于亚洲和美国,欧洲汽车面临痛苦的技术转型,大众等已经明确发展混合动力与电动车的时间表,沃尔沃对福特价值下降。福特及早卖出好价钱只有给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
3、欧元区竞争力的下降
五、吉利需要保持自己的核心优势
吉利做为强势上升的企业,其核心优势是独立的快速发展能力和寻找各种市场机会的能力。随着吉利的并购其自身的独立性和低成本的能力需要强化。吉利必须将快速将安全、环保和节能的技术用最经济的成本实现中国市场的最大化利益。
六、一个吉利
中国企业必须用战略的眼光进行并购后的运作,毕竟福特是在4年前就提出出售沃尔沃,这体现其战略的意义。
沃尔沃属于吉利汽车,但也属于中国汽车行业。各方力量必须协力保证对沃尔沃的运作成功,毕竟这是不合常规的跨越发展,其未来成功的溢出价值巨大。
吉利应该学习福特的盈利原则,不盲目追求销量和规模,确保不靠副业而是单车盈利发展自己。
吉利应该保持核心竞争力,也就是用“一个吉利”去改造沃尔沃。
编辑: 吕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