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宁网播报员 | 第一现场 | 对话
  [加入收藏夹] 新闻热线: 13777110707 QQ报料: 1234567 邮箱 news@cnnb.com.cn
新闻中心专题汇总首页 | 宁波动态 | 国内聚焦 | 国际纵横 | 社会热点 | 文化教育 | 科技财经 | 体坛风云 | 综艺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630万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3月25日 13:57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今年更比去年难 630万高校毕业生总量创新高,还有去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近90万人

  3月13日,武佳佳揣着30份简历,赶早晨7点多的火车从天津来到北京,参加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

  “简历都投出去了,不过,估计还是石沉大海。”从去年10月起,武佳佳就开始到处参加招聘会,并动员全家四处托关系联系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收获。“我不是名校毕业生,学的不是热门专业,又是女生,想在北京、天津这些地方找到一份工作,肯定不容易。”她上一届的师兄师姐们,不少人也还在找工作。“早就听说大学生就业难,现在算是体会到了,而且似乎越来越难了。”

  形势的确不乐观。今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超过去年,达到630万人左右,为历年来最高。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7%,其中包括一定比例的灵活就业大学生,这意味着还会有近90万往届毕业生加入到求职大军中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目标是,力争使其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到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这样一个相对保守的目标,也从侧面说明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国家继续推行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等等。对这些扶持措施,武佳佳却只是摇摇头。“都听说过,可能对别人会有用吧,反正离我似乎挺远的。”

  她举例:“比如创业,我要是有那么大能量,就不会来招聘会了。还有当村官,我倒是愿意,可是也没那么容易当。”

  事实也是如此。扶持政策往往是在推行之初最有效,到今年,政策的拉动作用已逐渐弱化。据了解,目前北京郊区各行政村的“大学生村官”基本达到每村两名,今年的名额估计会减少,而且村民已经在抱怨:“难不成'村官’都派大学生来当?”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坦言: “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更大,而就业市场的需求结构不会有明显改变,这意味着找份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难中之难。”

  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意愿和岗位不匹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春节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相继出现“用工荒”。有人认为,岗位还是有的,大学生就业难实质上是择业难。

  调查显示,多数高校毕业生对首次就业的工资水平通常要求不高,但都希望从事一份“体面”的工作。

  “体面”的含义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一家国际知名的化妆品公司曾抱怨,其一线营销员岗位往往吸引不了大学生,虽然这类岗位“底薪+提成”通常每月能达4000元左右。而在许多招聘会上,一般的办公室文员或许月薪仅1000元出头,却备受大学生青睐。

  “体面”的含义还包括留在大城市发展。尽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但不少大学生还是不愿回乡,宁肯先漂着,“好不容易考出来了,怎么能就这么回去呢!”一些大学生选择“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岗位,看中的也是最终有机会回到城市。

  莫荣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一部分原因的确是不满意能够找到的工作。名校毕业的,对就业往往有着较高的期望值;普通一点的,如果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也不愿干太辛苦的工作,而是希望通过进一步寻觅或者再学习找到理想的工作。他表示,对此首先应当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不妨先就业再择业,同时也要予以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少家庭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付出大量成本。如果毕业后做一份收入偏低又不能体现价值的工作,的确是有些不甘心。”

  大学生就业意愿和岗位不匹配,也折射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不少用人单位看来,不是企业不愿招大学生,而是许多活儿是大学生干不了的,比如企业急缺的技术工种。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谈到,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这种总量矛盾,就高校毕业生而言则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学校里学的专业和就业市场不接轨,大学生希望能学有所用,企业不愿意花精力培养,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摩擦性失业。”他分析,当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其二是多年来国内经济资源大量流向劳动密集型等产业,而这类岗位更看重用工成本是否足够低。

 [1] [2] 下一页
稿源: 人民日报  编辑: 陈燕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输入答案: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最新专题
谁动了我们的疫苗?
聚焦中国第一个"全裸"乡政府
沈阳东北虎遭遇非正常死亡
陕西子洲发生山体滑坡
热点排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