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26.为什么说2010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
稿源: 中国政府网  | 2010-03-19 23:01:08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高屋建瓴地分析了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条件,指出:2010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之所以说“极为复杂”,是因为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

  一、国际环境条件分析

  总的看,2010年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具有“两面”或“双向”特点,即向好趋向和不利趋向相互交迭,表明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1.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负增长。各国在应对危机中,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救援政策或经济刺激政策。这些政策的效应正在显现。如果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不发生重大的意外事件,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有望转负为正,实现恢复性增长。但同时,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因为复苏主要是依托各国政府超常的强力政策的刺激。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持续回升尚面临较多困难,而经济复苏也尚未带来就业的增长,私人消费依然疲软,企业投资意愿低迷。

  2.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风险没有完全消除。2008年春夏,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金融海啸。当时,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型金融机构纷纷陷于严重亏损的困境,或宣布破产,或被收购、接管。一年多来,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信贷市场的各项风险指标相继回落或接近危机前的水平。但金融风险并未完全消除。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的过程尚未结束,新的资产泡沫和政府债务危机的风险还在积聚,不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震荡的可能。

  3. 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退出抉择艰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纷纷出台的刺激政策对于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但这些政策的退出却遇到了难题:如果过早退出,收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可能导致复苏夭折;如果过晚退出,有可能诱发政府债务危机、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风险,各国刺激性货币政策已使市场流动性大量增加,有可能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走高;如果各国在退出的时机和力度上不一致,又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国际套利,引发国际资本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

  4.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经济全球化,即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必然结果,其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也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急剧升温。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国内就业问题,迫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等压力,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造成巨大威胁。

  5.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但产业竞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仍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酝酿和兴起。这将使人类社会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孕育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但各国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围绕战略型新兴产业而展开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也将会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一些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也会形成新的挑战。

  二、国内环境条件分析

  总的看,2010年我国发展的国内环境也具有“两面”或“双向”特点,即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同时并存,表明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

  1. 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逐季回升,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字形反转,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因为经济的回升主要是依靠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而社会投资意愿尚未明显跟进,居民消费后劲亦感不足。同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

  2. 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但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一揽子计划,有效扩大了内需,并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趋势。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财政金融风险。2009年,货币信贷超常增长,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和滞后的消费物价上涨产生了很大压力。

  3. 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信心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我国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创新步伐、调整发展战略等对策,使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有了新的提高。随着经济回升,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但是,总体上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同时,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

  4. 粮食连续丰收和农民收入提高,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也实现了连续6年的较快速度增长。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并不稳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不足;农业种养的比较效益偏低,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5. 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但是,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也是我国社会矛盾凸显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据新华网、人民网2010年“两会”前夕分别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教育公平、调控房价这“三难三贵”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仍被选入前十大热点问题。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而且在新华网调查结果中还被列为榜首。户籍改革、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监督、网络问政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而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

【编辑:孙研】

26.为什么说2010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

稿源: 中国政府网 2010-03-19 23:01:08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高屋建瓴地分析了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条件,指出:2010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之所以说“极为复杂”,是因为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

  一、国际环境条件分析

  总的看,2010年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具有“两面”或“双向”特点,即向好趋向和不利趋向相互交迭,表明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1.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负增长。各国在应对危机中,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救援政策或经济刺激政策。这些政策的效应正在显现。如果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不发生重大的意外事件,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有望转负为正,实现恢复性增长。但同时,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因为复苏主要是依托各国政府超常的强力政策的刺激。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持续回升尚面临较多困难,而经济复苏也尚未带来就业的增长,私人消费依然疲软,企业投资意愿低迷。

  2.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风险没有完全消除。2008年春夏,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金融海啸。当时,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型金融机构纷纷陷于严重亏损的困境,或宣布破产,或被收购、接管。一年多来,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信贷市场的各项风险指标相继回落或接近危机前的水平。但金融风险并未完全消除。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的过程尚未结束,新的资产泡沫和政府债务危机的风险还在积聚,不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震荡的可能。

  3. 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退出抉择艰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纷纷出台的刺激政策对于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但这些政策的退出却遇到了难题:如果过早退出,收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可能导致复苏夭折;如果过晚退出,有可能诱发政府债务危机、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风险,各国刺激性货币政策已使市场流动性大量增加,有可能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走高;如果各国在退出的时机和力度上不一致,又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国际套利,引发国际资本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

  4.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经济全球化,即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必然结果,其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也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急剧升温。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国内就业问题,迫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等压力,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造成巨大威胁。

  5.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但产业竞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仍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酝酿和兴起。这将使人类社会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孕育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但各国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围绕战略型新兴产业而展开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也将会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一些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也会形成新的挑战。

  二、国内环境条件分析

  总的看,2010年我国发展的国内环境也具有“两面”或“双向”特点,即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同时并存,表明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的根本好转。

  1. 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扭转了下滑趋势,开始逐季回升,走出了一个标准的V字形反转,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因为经济的回升主要是依靠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而社会投资意愿尚未明显跟进,居民消费后劲亦感不足。同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

  2. 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但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一揽子计划,有效扩大了内需,并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趋势。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财政金融风险。2009年,货币信贷超常增长,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和滞后的消费物价上涨产生了很大压力。

  3. 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信心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我国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创新步伐、调整发展战略等对策,使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有了新的提高。随着经济回升,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但是,总体上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同时,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

  4. 粮食连续丰收和农民收入提高,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也实现了连续6年的较快速度增长。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并不稳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不足;农业种养的比较效益偏低,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5. 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但是,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也是我国社会矛盾凸显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据新华网、人民网2010年“两会”前夕分别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教育公平、调控房价这“三难三贵”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仍被选入前十大热点问题。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而且在新华网调查结果中还被列为榜首。户籍改革、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民主监督、网络问政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而被选为前十大热点问题。

编辑: 孙研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