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王频出的年景,地王没有如期出现反倒让人惊讶。
3月17日,82轮竞拍,30次举牌,保利地产旗下北京保利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最终以50.4亿元将朝阳区崔各庄乡大望京村环境整治土地储备项目4号、5号地收入囊中。
“楼面价才约合1.8万/平方米,总价也不高。”随着主持人的手起锤落,金隅嘉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一位人士语带恹恹,难掩失望。此前部分“观战”的业内人士纷纷预测,此地块总价可能会冲破60亿元,极有可能创造新的地王。
对于万科等数家“观战”的房企来说,最近两天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可谓好戏连台。先是3月15日集中出让的6宗地块中,三宗地块先后荣膺地王。时隔一天,大望京村环境整治土地储备项目4号、5号地又再次向地王发起冲击。
而一周之后的3月25日,备受关注的“北京CBD最后一块宝地”中服地块的归属将会尘埃落定。业内人士预测,中服地块将可能创造百亿元以上的天价。
聚焦1 为何多数“地王”都是“央企制造”?
17日,大望京村4号、5号地再次引得远洋、保利、华润、首开等国字头背景的房企悉数到场,众多民营房企的“观摩”透露着无奈。金地一位工作人员在竞拍结束后难掩失落:“资金等方面的高门槛,使我们根本竞争不过央企。”更多到场的民营房企则不愿多言。
在3月15日竞得“地王”的远洋地产、中信地产、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均为央企,而同场竞技者也不乏中国烟草、中维地产等央企的身影。在新一轮的购地狂潮中,多数“地王”被鲜明地烙上了“央企制造”。
“不差钱”的央企在并非主营业务的地产领域强势出手,甚至令地产大鳄任志强、潘石屹也不得不感叹,“央企也太有钱”。
为何“地王”大都由“央企制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认为,央企拿地是因为自身创造利润压力太大。“目前国内实体经济疲弱,微观经营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把钱投入虚拟经济比如股市、楼市比投入实体经济风险要小一些,而且更容易获得利润。”
北京仁达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以来的土地市场表现出最大特点为“国进民退”——有国企背景的企业纷纷踏入土地市场,并将多块地王“收入囊中”。
目前,活跃在土地市场的国企,一类是保利、华润、绿地等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地方国企或央企;另一类是中化集团、中电集团等大型工业国企集团,房地产已成为其重要的“副业”。国企不但自有资金雄厚,而且在获得信贷、政府帮助等方面有着非央企无法比拟的优势。2009年前三季度,8.67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进入了市场,使得本身就“不差钱”的国企流动性更为充裕。
针对央企频繁进入房地产市场,国资委宣传局新闻处处长苏桂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房地产业,国资委方面的要求是,主业是房地产的企业都可以做。目前国资委旗下主业为房地产的央企有保利、华侨城、中粮、中化等16家,此外还有一些二级上市公司也主营房地产。
虽然没有明令禁止央企进入房地产业,但在今年1月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曾提醒中央国有企业,要慎重进入股市、房地产和期货等高风险领域,已经进入这些领域的,要规范程序,严格考核。而且从今年开始,国资委在对央企考核中将对非经常性收益减半计算。
对此,资深财经评论员马红漫表示,业绩考核指标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央企扩张冲动,但经济考核指标调整效果的显现速度缓慢,难以立竿见影地浇灭央企的炒地热情。鉴于炒地推高房价产生的极端影响,主管部门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直接限制央企进入高风险非主业领域。
"地王"祸起招拍挂制度 地方土地财政变本加厉
稿源: 经济参考报 2010-03-18 09:15:35
在地王频出的年景,地王没有如期出现反倒让人惊讶。
3月17日,82轮竞拍,30次举牌,保利地产旗下北京保利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最终以50.4亿元将朝阳区崔各庄乡大望京村环境整治土地储备项目4号、5号地收入囊中。
“楼面价才约合1.8万/平方米,总价也不高。”随着主持人的手起锤落,金隅嘉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一位人士语带恹恹,难掩失望。此前部分“观战”的业内人士纷纷预测,此地块总价可能会冲破60亿元,极有可能创造新的地王。
对于万科等数家“观战”的房企来说,最近两天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可谓好戏连台。先是3月15日集中出让的6宗地块中,三宗地块先后荣膺地王。时隔一天,大望京村环境整治土地储备项目4号、5号地又再次向地王发起冲击。
而一周之后的3月25日,备受关注的“北京CBD最后一块宝地”中服地块的归属将会尘埃落定。业内人士预测,中服地块将可能创造百亿元以上的天价。
聚焦1 为何多数“地王”都是“央企制造”?
17日,大望京村4号、5号地再次引得远洋、保利、华润、首开等国字头背景的房企悉数到场,众多民营房企的“观摩”透露着无奈。金地一位工作人员在竞拍结束后难掩失落:“资金等方面的高门槛,使我们根本竞争不过央企。”更多到场的民营房企则不愿多言。
在3月15日竞得“地王”的远洋地产、中信地产、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均为央企,而同场竞技者也不乏中国烟草、中维地产等央企的身影。在新一轮的购地狂潮中,多数“地王”被鲜明地烙上了“央企制造”。
“不差钱”的央企在并非主营业务的地产领域强势出手,甚至令地产大鳄任志强、潘石屹也不得不感叹,“央企也太有钱”。
为何“地王”大都由“央企制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认为,央企拿地是因为自身创造利润压力太大。“目前国内实体经济疲弱,微观经营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把钱投入虚拟经济比如股市、楼市比投入实体经济风险要小一些,而且更容易获得利润。”
北京仁达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以来的土地市场表现出最大特点为“国进民退”——有国企背景的企业纷纷踏入土地市场,并将多块地王“收入囊中”。
目前,活跃在土地市场的国企,一类是保利、华润、绿地等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地方国企或央企;另一类是中化集团、中电集团等大型工业国企集团,房地产已成为其重要的“副业”。国企不但自有资金雄厚,而且在获得信贷、政府帮助等方面有着非央企无法比拟的优势。2009年前三季度,8.67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进入了市场,使得本身就“不差钱”的国企流动性更为充裕。
针对央企频繁进入房地产市场,国资委宣传局新闻处处长苏桂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房地产业,国资委方面的要求是,主业是房地产的企业都可以做。目前国资委旗下主业为房地产的央企有保利、华侨城、中粮、中化等16家,此外还有一些二级上市公司也主营房地产。
虽然没有明令禁止央企进入房地产业,但在今年1月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曾提醒中央国有企业,要慎重进入股市、房地产和期货等高风险领域,已经进入这些领域的,要规范程序,严格考核。而且从今年开始,国资委在对央企考核中将对非经常性收益减半计算。
对此,资深财经评论员马红漫表示,业绩考核指标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央企扩张冲动,但经济考核指标调整效果的显现速度缓慢,难以立竿见影地浇灭央企的炒地热情。鉴于炒地推高房价产生的极端影响,主管部门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直接限制央企进入高风险非主业领域。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