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浙江代表团7日继续分组讨论。记者在参加浙江团第二组讨论时,各位代表对教育问题讨论得异常激烈,到了中午吃饭时间还不罢休。中午,代表们离席前,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还特意和大家约定:“下午继续谈教育改革,不要说空话,多说点实话。”(详见本报昨日3版)
教育问题牵系着中国亿万家庭的希望与梦想。对于教育问题、教改问题,公众普遍心存疑虑:问题太多太复杂,甚至根深蒂固,问题的解决又看起来遥遥无期。出于一种责任与焦虑,对于各级教育部门行政长官,我们都会有一种“质问”的冲动。
因此,笔者赞赏浙江省政府领导“不要说空话”的约定的同时,更有感于该领导在分组讨论时对该省教育厅长所问:我现在问你,教育体制改革,你想不想改,你敢不敢改。这可谓是一种比较严厉的“逼问”。让人感叹的是寻常百姓能够如此“逼问”的机会太少太少。
事实上,正是这种“逼问机制”的缺失,造成了教育改革一直都停留在白纸黑字之间,得不到有效落实。
若干年来,教育改革始终处于国计民生的焦点位置。对于公众所期待的素质教育,对于教育部门所吹奏的教育改革号角,我们基本已经麻木。公众心中那一缕缕希望的亮光一次次被点燃,又一次次被现实扑灭,“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成为基本现状,我们的孩子面临着古今中外都无与伦比的繁重学业和精神负担。虽然教育部门偶尔推出创新举措,但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都被应试教育的滚滚洪流所吞噬。然而,对于教育改革难以推进的客观现实,我们的教育部门常常将其归咎于社会环境问题,归咎于家长,而完全漠视了其部门自身和系统内部的可怕顽疾。比如改革的魄力问题、改革的智慧问题,比如向自身革命的勇气问题。
关于教育改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教改方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明晰的时间表,一个明晰的进程安排,一些硬朗、明白、可操作的规则与举措。比如,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彻底取消择校费,什么时候能够彻底取消重点班,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杜绝补课……而不是不切合实际地实施什么“万名中小学校长出国学减负计划”,玩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地探索教育改革。
我们实在太需要这样的逼问:“你想不想改,你敢不敢改?”这种逼问既要来自政府领导,也要来自家长,来自公众、来自社会。我们应当通过一种完善的“逼问机制”的建立,逼得教育部门没有退路,逼得教育部门“知耻而后勇”,以斗士般的姿势勇往直前。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真的希望。
期待“逼问机制”让教改没有退路
稿源: 浙江在线 2010-03-10 09:39:44
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浙江代表团7日继续分组讨论。记者在参加浙江团第二组讨论时,各位代表对教育问题讨论得异常激烈,到了中午吃饭时间还不罢休。中午,代表们离席前,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还特意和大家约定:“下午继续谈教育改革,不要说空话,多说点实话。”(详见本报昨日3版)
教育问题牵系着中国亿万家庭的希望与梦想。对于教育问题、教改问题,公众普遍心存疑虑:问题太多太复杂,甚至根深蒂固,问题的解决又看起来遥遥无期。出于一种责任与焦虑,对于各级教育部门行政长官,我们都会有一种“质问”的冲动。
因此,笔者赞赏浙江省政府领导“不要说空话”的约定的同时,更有感于该领导在分组讨论时对该省教育厅长所问:我现在问你,教育体制改革,你想不想改,你敢不敢改。这可谓是一种比较严厉的“逼问”。让人感叹的是寻常百姓能够如此“逼问”的机会太少太少。
事实上,正是这种“逼问机制”的缺失,造成了教育改革一直都停留在白纸黑字之间,得不到有效落实。
若干年来,教育改革始终处于国计民生的焦点位置。对于公众所期待的素质教育,对于教育部门所吹奏的教育改革号角,我们基本已经麻木。公众心中那一缕缕希望的亮光一次次被点燃,又一次次被现实扑灭,“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成为基本现状,我们的孩子面临着古今中外都无与伦比的繁重学业和精神负担。虽然教育部门偶尔推出创新举措,但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都被应试教育的滚滚洪流所吞噬。然而,对于教育改革难以推进的客观现实,我们的教育部门常常将其归咎于社会环境问题,归咎于家长,而完全漠视了其部门自身和系统内部的可怕顽疾。比如改革的魄力问题、改革的智慧问题,比如向自身革命的勇气问题。
关于教育改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教改方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明晰的时间表,一个明晰的进程安排,一些硬朗、明白、可操作的规则与举措。比如,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彻底取消择校费,什么时候能够彻底取消重点班,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杜绝补课……而不是不切合实际地实施什么“万名中小学校长出国学减负计划”,玩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地探索教育改革。
我们实在太需要这样的逼问:“你想不想改,你敢不敢改?”这种逼问既要来自政府领导,也要来自家长,来自公众、来自社会。我们应当通过一种完善的“逼问机制”的建立,逼得教育部门没有退路,逼得教育部门“知耻而后勇”,以斗士般的姿势勇往直前。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真的希望。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