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许只是一种巧合,但即便这真的仅仅只是一种巧合,还是能够激起人们无限的联想。
3月8日,国内多家媒体报道称:3月7日上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参加全国政协体育界别分组讨论,在谈到周洋在温哥华冬奥会夺得1500米冠军后的感言时表示:“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小孩儿有些心里话没有表述出来,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报道一出,随即引起外界的广泛反响,而绝大多数人站在了周洋的一边,认为这位90后奥运冠军说感谢父母不仅没错,甚至恰恰是她真情流露的最直接表现,而中国的运动员能够在夺冠之后不再说套话,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事实上,只要稍加回顾,就可以发现,周洋在2月21日夺冠后接受采访时其实并没有说“感谢”这两个字,她只是在充分肯定了教练李琰的战术安排后,进行了这样一番真情表达:“这枚金牌的获得我可以让我的家人生活的更好。我妈妈以前一直都在帮人家织毛衣,家里的生活一直不好,这次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可以让我妈妈有更好的生活。”而她的这番话因为朴实真挚,打动了很多人,甚至被网友评为“最美的话”。而现在看来,应该就是周洋的表白,让总局的领导了产生了周洋“只感谢父母,不感谢国家的”的印象,并进而在谈到加强对运动员的德育教育时,提出了上面的批评。
相当长一段时间,运动员在夺冠、尤其是夺得奥运会金牌后感谢祖国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准化”的表达方式。客观地说,这样的表达没有任何的问题,也可能确实是不少运动员第一时间所希望抒发的情感。但是,要求所有运动员在发表夺冠感言时都“将国家放在第一位”,这确实显得不仅教条,而且甚至有可能违背人性。因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在那样一个极度兴奋的瞬间,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有着天差地别的。周洋说自己的金牌终于“可以让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恰恰是她作为一战成名的“穷孩子”最直观也最真切的感受,并无任何不妥。这番话甚至还折射出了中国体育体制中只要一块金牌便可以改变一切的“中国特色”,催人反省,促人深思。
于再清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希望中国运动员“能够首先感谢国家”,从体制的沿袭及传统的传承角度来看,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作为同时担任着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他来说,竟然希望运动员(至少也是中国运动员)变成都是“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的无个性、无特点的人物,便至少就不那么妥当了。因为奥运会既然是世界各国运动员一次欢乐的大聚会,那么便理所当然地让大家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都展现出来,进而让整个奥林匹克运动都变得日益丰富多彩起来。
应该说,上述道理,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其实都可以轻易地“导出来”,所以相关消息刊出后支持周洋说心里话者远远超过支持周洋说套话者,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绝大多数人都站在了支持周洋一边的情况下,突然又有这样的“新闻”在3月8日下午传出: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高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重澄清“于局长在小组讨论会上根本没有提到周洋的名字!”高健甚至还更进一步地表示:“前两天的小组讨论会上,我们都谈到了周洋。我们都为周洋的话而感动,那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话。当时,我是在吉林听到周洋的夺冠感言,我特别高兴,她是有孝心的孩子。她的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不是套话,发自内心,孝敬父母,非常好。”
透过高健的这番澄清,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于再清批周洋的报道,其实是一条无中生有的假新闻!但是,就在高健的相关澄清刚刚发出几小时之后,却又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巧合且耐人寻味的事情:周洋在接受一家网站采访的时候,谈到自己的夺冠感受时郑重其事地表示:“对,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感谢国家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好的条件,让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去征战奥运会,也要感谢支持我们的人,感谢教练,感谢工作人员,感谢我爸妈。”请注意这里的感谢排序――国家被放在了第一位,父母被放在了最后一位!
难道这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吗?坦率地说,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我已经无法判断相关的报道究竟孰真孰假。事实上,此时此刻,我更感兴趣的,也不再是于再清究竟是否批评了周洋,而是周洋改口首先“感谢国家”究竟是其心声还是被逼的结果呢?因为从时间顺序方面来看,先是领导的批评,接着是广大读者及网友对领导观点的强烈不买帐,然后便是对相关批评的澄清,紧接着竟然又是周洋本人与领导期望的“感谢”顺序一模一样的采访,真可谓一环扣一环!如果有关于再清批评周洋夺冠感言的报道最终真的只是一条“假新闻”的话,那么这条“假新闻”带来的“连锁反应”也确实太紧密并匪夷所思了!
真相莫辨,我们究竟该相信谁呢?我想,很多人的心目之中应该都已经拥有自己的答案了吧……
(本文来源:人民网)
周洋改口首先“感谢国家”是心声还是被逼?
稿源: 人民网 2010-03-09 17:18:40
这也许只是一种巧合,但即便这真的仅仅只是一种巧合,还是能够激起人们无限的联想。
3月8日,国内多家媒体报道称:3月7日上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参加全国政协体育界别分组讨论,在谈到周洋在温哥华冬奥会夺得1500米冠军后的感言时表示:“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小孩儿有些心里话没有表述出来,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报道一出,随即引起外界的广泛反响,而绝大多数人站在了周洋的一边,认为这位90后奥运冠军说感谢父母不仅没错,甚至恰恰是她真情流露的最直接表现,而中国的运动员能够在夺冠之后不再说套话,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事实上,只要稍加回顾,就可以发现,周洋在2月21日夺冠后接受采访时其实并没有说“感谢”这两个字,她只是在充分肯定了教练李琰的战术安排后,进行了这样一番真情表达:“这枚金牌的获得我可以让我的家人生活的更好。我妈妈以前一直都在帮人家织毛衣,家里的生活一直不好,这次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可以让我妈妈有更好的生活。”而她的这番话因为朴实真挚,打动了很多人,甚至被网友评为“最美的话”。而现在看来,应该就是周洋的表白,让总局的领导了产生了周洋“只感谢父母,不感谢国家的”的印象,并进而在谈到加强对运动员的德育教育时,提出了上面的批评。
相当长一段时间,运动员在夺冠、尤其是夺得奥运会金牌后感谢祖国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准化”的表达方式。客观地说,这样的表达没有任何的问题,也可能确实是不少运动员第一时间所希望抒发的情感。但是,要求所有运动员在发表夺冠感言时都“将国家放在第一位”,这确实显得不仅教条,而且甚至有可能违背人性。因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在那样一个极度兴奋的瞬间,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有着天差地别的。周洋说自己的金牌终于“可以让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恰恰是她作为一战成名的“穷孩子”最直观也最真切的感受,并无任何不妥。这番话甚至还折射出了中国体育体制中只要一块金牌便可以改变一切的“中国特色”,催人反省,促人深思。
于再清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希望中国运动员“能够首先感谢国家”,从体制的沿袭及传统的传承角度来看,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作为同时担任着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他来说,竟然希望运动员(至少也是中国运动员)变成都是“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的无个性、无特点的人物,便至少就不那么妥当了。因为奥运会既然是世界各国运动员一次欢乐的大聚会,那么便理所当然地让大家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都展现出来,进而让整个奥林匹克运动都变得日益丰富多彩起来。
应该说,上述道理,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其实都可以轻易地“导出来”,所以相关消息刊出后支持周洋说心里话者远远超过支持周洋说套话者,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绝大多数人都站在了支持周洋一边的情况下,突然又有这样的“新闻”在3月8日下午传出: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高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重澄清“于局长在小组讨论会上根本没有提到周洋的名字!”高健甚至还更进一步地表示:“前两天的小组讨论会上,我们都谈到了周洋。我们都为周洋的话而感动,那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话。当时,我是在吉林听到周洋的夺冠感言,我特别高兴,她是有孝心的孩子。她的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不是套话,发自内心,孝敬父母,非常好。”
透过高健的这番澄清,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于再清批周洋的报道,其实是一条无中生有的假新闻!但是,就在高健的相关澄清刚刚发出几小时之后,却又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巧合且耐人寻味的事情:周洋在接受一家网站采访的时候,谈到自己的夺冠感受时郑重其事地表示:“对,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感谢国家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好的条件,让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去征战奥运会,也要感谢支持我们的人,感谢教练,感谢工作人员,感谢我爸妈。”请注意这里的感谢排序――国家被放在了第一位,父母被放在了最后一位!
难道这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吗?坦率地说,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我已经无法判断相关的报道究竟孰真孰假。事实上,此时此刻,我更感兴趣的,也不再是于再清究竟是否批评了周洋,而是周洋改口首先“感谢国家”究竟是其心声还是被逼的结果呢?因为从时间顺序方面来看,先是领导的批评,接着是广大读者及网友对领导观点的强烈不买帐,然后便是对相关批评的澄清,紧接着竟然又是周洋本人与领导期望的“感谢”顺序一模一样的采访,真可谓一环扣一环!如果有关于再清批评周洋夺冠感言的报道最终真的只是一条“假新闻”的话,那么这条“假新闻”带来的“连锁反应”也确实太紧密并匪夷所思了!
真相莫辨,我们究竟该相信谁呢?我想,很多人的心目之中应该都已经拥有自己的答案了吧……
(本文来源:人民网)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