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教师轮岗体验京版“变形记”
稿源: 京华时报  | 2010-03-09 12:59:30

177中教师彭园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实行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针对当前突出的择校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系列措施无疑是一剂良药。而实际上,这些措施早在几年前就已在北京的部分区县以及一些知名中小学中率先开展。

  ◎专家观点PK

  正方

  北京一中校长王晋堂

  教师轮岗对教育均衡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对此,北京一中王晋堂校长认为,这是继落实国务院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政策之后,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的第二步。

  其实在《纲要》出台之前,东城区已经开始试点,并且北京市教委主任已明确宣布,从今年9月份开始在18个区县推行教师、校长区域轮岗。这个流动不是短期行为,而要涉及人事变化。王晋堂表示,真正要推起来,可能对于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学校来说是削峰平谷,稀释了原本的资源优势。但是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反方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高峡

  靠教师流动解决均衡化问题不治本

  与此相反,中央教科所研究员高峡则认为,靠教师流动解决均衡化的问题,是治标不治本。我们国家参照日本的经验,日本长期以来实行教师流动制,新任教师怎么样、中年教师怎么样、老年教师怎么样都有详细的规定,但是,这个规定是在资源配置、资金投入、校舍建设、学生入学全部是统一标准情况下来进行教师的分配。这意味着,教师从重点校流动到普通校,不会面临任何变化。但是我们国家目前还达不到这种配置。因此,把教师流动作为一个全盘改革是有问题的,如果要改革也需要有一个配套体系支持,所以从目前来看是个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本报记者 李琦

  ◎北京举措

  结对校教师“变形记”

  爱学生是和谐教育的精华

  体验教师:东四七条小学老师陈纲

  结对校:史家小学

  浅尝和谐教育

  来自东四七条小学的陈纲老师,是首批参与跨校交流的教师之一。去年9月,她来到结对联盟校史家小学交流学习。有机会到东城“领头羊”的小学工作,陈纲自然做足了功课,她罗列了几个问题,希望在交流完成后能找到答案。首先,她对史家小学主打的“和谐教育”牌,提出疑问,到底什么是和谐教育?相对于很多小学“吃不饱”的情况,史小却一直保持“吃不了”境界,是什么魔力让家长和学生对它趋之若鹜,又令史小教师对它爱不释手?

  初来乍到的第二天, 陈纲便浅尝到“和谐教育”的味道。当天,她跟着史家小学王文利副校长熟悉学校,一路上教室里的孩子们时不时都会从窗口探出头来,和王校长打招呼,快走出教学楼的时候,一群孩子还追出来补上问候。学生们的热情让陈纲既好奇又羡慕,这种像亲人一样的师生关系,到底是怎样“修炼”成的呢?很快她便在东城区课程资源中心基地建设中找到答案。

  东城区课程资源中心基地是史家小学和东四七条小学,根据小本课程联合建设并使用的,后来为了让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学校,东城区决定将该基地作为东直门朝阳门建国门学区的共享基地。因此,已建成的教室需要适应所有学区内学校的学生而进行二度改良。教室“大变身”的时间很紧迫,必须在48小时之内完成,老师们纷纷叫来家属支援。这次“改装”任务最重的是顶层的模拟高尔夫球场,因为正赶上北京的第一场雪,地面潮湿不能铺草皮。体育老师一直等到凌晨3点多,地面基本干了才和工人一起铺设草地。经过这次“突击”行动,陈纲领教了史小教师“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的“功力”,并领悟到,这就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本功”。经过一个学期基本功和对学生以诚相待的“内功”修为,陈纲终于享受到了与交流之初王校长一样的同等待遇,“爱你才会跟你走,要让你的学生爱你,首先要爱他们,我认为这是和谐教育的精华。”陈纲总结道。

  打工子弟自称“基丝”

  在跨校交流过程中,除了教学能力与日俱增,陈纲认为优质教学硬件的资源共享,也让教育资源相对“贫瘠”的学校师生受益匪浅。

  新建成的东城区课程资源中心基地内设有高尔夫球、英语沙龙、家艺、陶艺、攀岩、围棋、航模等17门课程的专用教室。学生可以通过教具直观了解并拓展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中,传统课堂只能通过教师画在平面上的立体图形展示,但在基地的数学实验室内设有立体课件,学生可以直观接触各种立体模型,并可通过各种数学游戏,锻炼其实操能力。另外,基地还引进商业贸易课程、高尔夫球模拟练习等高端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陈纲介绍,基地课程因为涉及到动手操作,所以每节课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刚开始实行的时候,教师们还担心学生年纪小坐不住,上了几节课后发现,学生们都不愿意走,拖堂半个小时都是正常现象。一些学生在基地课程反馈表中称自己是“基丝”,即基地的粉丝,尤其对于陈纲所在的东四七条小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打工子弟,基地课程让他们接触很多新事物。”

  陈纲记忆最深的是她给史家小学和东四七条小学的学生一起上的一节厨艺课。课上陈纲教孩子们做寿司,一个七条小学的学生做好寿司却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品尝,而是把它包起来,准备带回家给妈妈吃,因为妈妈从来没吃过寿司。陈纲觉得心酸的同时又很欣慰,这堂课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教会了他们懂得感恩。

  交流应变成长效机制

  体验教师:

  史家小学数学副教学主任韩巧玲

  结对校:东四七条小学

  作为东四七条小学的深度联盟校,去年9月,史家小学数学副教学主任韩巧玲以全职干部的身份,到东四七条小学进行教研交流活动。她认为这次跨校交流,不意味着去指导教学,而是一次“双赢”的项目,“一学期的交流经历让我也学到了很多。”韩巧玲总结道。

  在交流期间,除了进行深度联盟教研探讨以外,韩巧玲还有一个班的教学任务。与她在史小的学生不同,她接手的这个班一共30个学生,只有9个是北京户口,其他孩子都是在北京借读的打工子弟。虽然史小也有外地借读的学生,但是其家庭环境与七条小学的孩子自然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在史家小学,教师不用担心学生回家做功课的问题,因为家长对老师布置任务向来配合得很好。但在七条小学,完成家庭作业成为教师必须亲自“把关”的艰巨任务。“让她感触最深的是班上有个男孩,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后来家访时才发现,男孩跟爷爷一起住,父母都出去打工,没时间管他。家里连个写作业的桌子都没有,只能在床上搭个板子写作业。看到这种情况,韩老师决定给他开“小灶”,每天放学后都把男孩留在学校,写完作业后再回家。连续一个月时间,终于把他放学后出去疯玩的坏毛病“扳”了过来。

  韩巧玲建议应该把这项交流变成一种长效机制,延续下去。目前,中层干部的交流期限为一学期,教师的交流期限为一学年。“就像我在这儿工作了半年,刚熟悉情况,就要走了,交流的效果难免受到一些影响”,韩巧玲建议道,如果有一批教师和干部,将这项交流任务传递下去,才能真正帮到这些孩子。

  ◎背景

  东城率先启动干部教师全职跨校流动

  今年起,北京市将在全市18个区县逐步推行教师、校长区域轮岗。1月6日,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做客人民网教育频道指出,学校“软件”提升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并对东城已先行尝试教师、校长跨校流动的做法给予肯定。

  据了解,去年9月东城区启动的干部教师全职跨校交流制度,教师跨校教研、跨校带徒、跨校送课等教师流动形式首次成为常态,并由交流教师全职担纲。制度要求各校中层以上干部3学年内至少完成1人为期1学期的学区全职跨校交流任务;深度联盟校中层以上干部每学年互派1人,完成为期1学期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每学年大约有30名干部实现跨校交流。同时,根据学校需求,各校3学年内完成15%区级以上(含区级)骨干教师学区内为期1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深度联盟校的优质校区级以上(含区级)骨干教师,每学年完成单向不少于1人、为期1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全职交流教师根据接收学校需求,承担授课、助教或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三年内,东城参与跨校交流的干部和教师将达到210名。

  目前,首批参与交流的干部已基本完成任务,本报记者就在跨校交流期间,他们的经历和感想,以及对探寻这一新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等问题,采访了去年首批参与交流的20余名干部和教师中的2对“结对”学校——史家小学和东四七条小学,以及171中学和177中学的干部和教师。

  教育无痕 尊重学生

  体验教师:177中学彭园静

  结对校:171中学

  177中学的彭园静老师在跨校交流中,有幸投在171中学特级教师吴继烈老师“门下”学习。她的最大感悟是吴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民主和尊重。

  记得吴老师说过,“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一种有质量的学习过程,满足需求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一种契合;只有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才能说得上是和谐教育。”“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事实告诉我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存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才是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些“教育无痕”的理念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有充分的体现。课堂上她对学生直呼名字而略去姓氏;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不必起立。她让学生的想法和思维得以充分展示,她对学生的鼓励、尊重往往通过一个眼神就能传达出来。得到吴老师的“真传”后,彭园静也如法炮制地用在了177中学学生身上,效果出奇的好。

  在北京市实行的新课程改革网络教学上,彭园静也沾了吴老师的光。吴老师是北京教育学会主持的“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实验”项目的参与者,所以这次彭园静可谓“近水楼台”。吴老师帮彭园静申请了网络平台,现在177中学两个班的学生也实现了网络教学。

  跨校前要“预热” “全职”需要保障

  体验教师:171中学教学副校长陈宇

  结对校:177中学

  来自171中学的教学副校长陈宇,去年9月到177中学参与交流。如何在短期内融入这所普通学校,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特点,既能把171中学好的经验“带出去”,又能把177中学的好的经验“引进来”?陈宁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听课。

  仅一个月的时间,她就听了177中学教师35节课。在学校青年教师评优课上,她不仅听完了全部22节课,而且每节课都进行分析点评。她发现,177中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很有一套,每名青年教师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年接高一的一名历史老师上一堂评优课。课堂的内容都与宗教相关,学生一般很难融入进去,但这名老师选择许多与圣经有关的油画作为切入口,配合宗教故事恰到好处。陈宇认为,每名教师身上都有闪光点,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一些教学思想很新颖,值得骨干教师们借鉴,而他们欠缺的只是经验和技巧。

  对于全职跨校交流,陈宇给出两点建议。首先,应该多一些“预热”的时间,考虑清楚自己在交流工作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所充当的角色,以便工作有的放矢。其次,是对全职交流的定义。“比如我在后半段的交流过程中因为171高三的生物老师生病,因此我不得不挑起代课任务。类似的情况相信其他参与交流的干部可能也会遇到。”陈宇建议,应该给“全职”一个保障,避免今后参与交流的教师和干部分心。

【编辑:陈燕】

教师轮岗体验京版“变形记”

稿源: 京华时报 2010-03-09 12:59:30

177中教师彭园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实行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针对当前突出的择校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系列措施无疑是一剂良药。而实际上,这些措施早在几年前就已在北京的部分区县以及一些知名中小学中率先开展。

  ◎专家观点PK

  正方

  北京一中校长王晋堂

  教师轮岗对教育均衡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对此,北京一中王晋堂校长认为,这是继落实国务院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政策之后,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的第二步。

  其实在《纲要》出台之前,东城区已经开始试点,并且北京市教委主任已明确宣布,从今年9月份开始在18个区县推行教师、校长区域轮岗。这个流动不是短期行为,而要涉及人事变化。王晋堂表示,真正要推起来,可能对于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学校来说是削峰平谷,稀释了原本的资源优势。但是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反方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高峡

  靠教师流动解决均衡化问题不治本

  与此相反,中央教科所研究员高峡则认为,靠教师流动解决均衡化的问题,是治标不治本。我们国家参照日本的经验,日本长期以来实行教师流动制,新任教师怎么样、中年教师怎么样、老年教师怎么样都有详细的规定,但是,这个规定是在资源配置、资金投入、校舍建设、学生入学全部是统一标准情况下来进行教师的分配。这意味着,教师从重点校流动到普通校,不会面临任何变化。但是我们国家目前还达不到这种配置。因此,把教师流动作为一个全盘改革是有问题的,如果要改革也需要有一个配套体系支持,所以从目前来看是个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本报记者 李琦

  ◎北京举措

  结对校教师“变形记”

  爱学生是和谐教育的精华

  体验教师:东四七条小学老师陈纲

  结对校:史家小学

  浅尝和谐教育

  来自东四七条小学的陈纲老师,是首批参与跨校交流的教师之一。去年9月,她来到结对联盟校史家小学交流学习。有机会到东城“领头羊”的小学工作,陈纲自然做足了功课,她罗列了几个问题,希望在交流完成后能找到答案。首先,她对史家小学主打的“和谐教育”牌,提出疑问,到底什么是和谐教育?相对于很多小学“吃不饱”的情况,史小却一直保持“吃不了”境界,是什么魔力让家长和学生对它趋之若鹜,又令史小教师对它爱不释手?

  初来乍到的第二天, 陈纲便浅尝到“和谐教育”的味道。当天,她跟着史家小学王文利副校长熟悉学校,一路上教室里的孩子们时不时都会从窗口探出头来,和王校长打招呼,快走出教学楼的时候,一群孩子还追出来补上问候。学生们的热情让陈纲既好奇又羡慕,这种像亲人一样的师生关系,到底是怎样“修炼”成的呢?很快她便在东城区课程资源中心基地建设中找到答案。

  东城区课程资源中心基地是史家小学和东四七条小学,根据小本课程联合建设并使用的,后来为了让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学校,东城区决定将该基地作为东直门朝阳门建国门学区的共享基地。因此,已建成的教室需要适应所有学区内学校的学生而进行二度改良。教室“大变身”的时间很紧迫,必须在48小时之内完成,老师们纷纷叫来家属支援。这次“改装”任务最重的是顶层的模拟高尔夫球场,因为正赶上北京的第一场雪,地面潮湿不能铺草皮。体育老师一直等到凌晨3点多,地面基本干了才和工人一起铺设草地。经过这次“突击”行动,陈纲领教了史小教师“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的“功力”,并领悟到,这就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本功”。经过一个学期基本功和对学生以诚相待的“内功”修为,陈纲终于享受到了与交流之初王校长一样的同等待遇,“爱你才会跟你走,要让你的学生爱你,首先要爱他们,我认为这是和谐教育的精华。”陈纲总结道。

  打工子弟自称“基丝”

  在跨校交流过程中,除了教学能力与日俱增,陈纲认为优质教学硬件的资源共享,也让教育资源相对“贫瘠”的学校师生受益匪浅。

  新建成的东城区课程资源中心基地内设有高尔夫球、英语沙龙、家艺、陶艺、攀岩、围棋、航模等17门课程的专用教室。学生可以通过教具直观了解并拓展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中,传统课堂只能通过教师画在平面上的立体图形展示,但在基地的数学实验室内设有立体课件,学生可以直观接触各种立体模型,并可通过各种数学游戏,锻炼其实操能力。另外,基地还引进商业贸易课程、高尔夫球模拟练习等高端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陈纲介绍,基地课程因为涉及到动手操作,所以每节课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刚开始实行的时候,教师们还担心学生年纪小坐不住,上了几节课后发现,学生们都不愿意走,拖堂半个小时都是正常现象。一些学生在基地课程反馈表中称自己是“基丝”,即基地的粉丝,尤其对于陈纲所在的东四七条小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打工子弟,基地课程让他们接触很多新事物。”

  陈纲记忆最深的是她给史家小学和东四七条小学的学生一起上的一节厨艺课。课上陈纲教孩子们做寿司,一个七条小学的学生做好寿司却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品尝,而是把它包起来,准备带回家给妈妈吃,因为妈妈从来没吃过寿司。陈纲觉得心酸的同时又很欣慰,这堂课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教会了他们懂得感恩。

  交流应变成长效机制

  体验教师:

  史家小学数学副教学主任韩巧玲

  结对校:东四七条小学

  作为东四七条小学的深度联盟校,去年9月,史家小学数学副教学主任韩巧玲以全职干部的身份,到东四七条小学进行教研交流活动。她认为这次跨校交流,不意味着去指导教学,而是一次“双赢”的项目,“一学期的交流经历让我也学到了很多。”韩巧玲总结道。

  在交流期间,除了进行深度联盟教研探讨以外,韩巧玲还有一个班的教学任务。与她在史小的学生不同,她接手的这个班一共30个学生,只有9个是北京户口,其他孩子都是在北京借读的打工子弟。虽然史小也有外地借读的学生,但是其家庭环境与七条小学的孩子自然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在史家小学,教师不用担心学生回家做功课的问题,因为家长对老师布置任务向来配合得很好。但在七条小学,完成家庭作业成为教师必须亲自“把关”的艰巨任务。“让她感触最深的是班上有个男孩,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后来家访时才发现,男孩跟爷爷一起住,父母都出去打工,没时间管他。家里连个写作业的桌子都没有,只能在床上搭个板子写作业。看到这种情况,韩老师决定给他开“小灶”,每天放学后都把男孩留在学校,写完作业后再回家。连续一个月时间,终于把他放学后出去疯玩的坏毛病“扳”了过来。

  韩巧玲建议应该把这项交流变成一种长效机制,延续下去。目前,中层干部的交流期限为一学期,教师的交流期限为一学年。“就像我在这儿工作了半年,刚熟悉情况,就要走了,交流的效果难免受到一些影响”,韩巧玲建议道,如果有一批教师和干部,将这项交流任务传递下去,才能真正帮到这些孩子。

  ◎背景

  东城率先启动干部教师全职跨校流动

  今年起,北京市将在全市18个区县逐步推行教师、校长区域轮岗。1月6日,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做客人民网教育频道指出,学校“软件”提升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并对东城已先行尝试教师、校长跨校流动的做法给予肯定。

  据了解,去年9月东城区启动的干部教师全职跨校交流制度,教师跨校教研、跨校带徒、跨校送课等教师流动形式首次成为常态,并由交流教师全职担纲。制度要求各校中层以上干部3学年内至少完成1人为期1学期的学区全职跨校交流任务;深度联盟校中层以上干部每学年互派1人,完成为期1学期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每学年大约有30名干部实现跨校交流。同时,根据学校需求,各校3学年内完成15%区级以上(含区级)骨干教师学区内为期1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深度联盟校的优质校区级以上(含区级)骨干教师,每学年完成单向不少于1人、为期1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全职交流教师根据接收学校需求,承担授课、助教或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三年内,东城参与跨校交流的干部和教师将达到210名。

  目前,首批参与交流的干部已基本完成任务,本报记者就在跨校交流期间,他们的经历和感想,以及对探寻这一新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等问题,采访了去年首批参与交流的20余名干部和教师中的2对“结对”学校——史家小学和东四七条小学,以及171中学和177中学的干部和教师。

  教育无痕 尊重学生

  体验教师:177中学彭园静

  结对校:171中学

  177中学的彭园静老师在跨校交流中,有幸投在171中学特级教师吴继烈老师“门下”学习。她的最大感悟是吴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民主和尊重。

  记得吴老师说过,“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一种有质量的学习过程,满足需求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一种契合;只有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才能说得上是和谐教育。”“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事实告诉我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存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才是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些“教育无痕”的理念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有充分的体现。课堂上她对学生直呼名字而略去姓氏;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不必起立。她让学生的想法和思维得以充分展示,她对学生的鼓励、尊重往往通过一个眼神就能传达出来。得到吴老师的“真传”后,彭园静也如法炮制地用在了177中学学生身上,效果出奇的好。

  在北京市实行的新课程改革网络教学上,彭园静也沾了吴老师的光。吴老师是北京教育学会主持的“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实验”项目的参与者,所以这次彭园静可谓“近水楼台”。吴老师帮彭园静申请了网络平台,现在177中学两个班的学生也实现了网络教学。

  跨校前要“预热” “全职”需要保障

  体验教师:171中学教学副校长陈宇

  结对校:177中学

  来自171中学的教学副校长陈宇,去年9月到177中学参与交流。如何在短期内融入这所普通学校,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特点,既能把171中学好的经验“带出去”,又能把177中学的好的经验“引进来”?陈宁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听课。

  仅一个月的时间,她就听了177中学教师35节课。在学校青年教师评优课上,她不仅听完了全部22节课,而且每节课都进行分析点评。她发现,177中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很有一套,每名青年教师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年接高一的一名历史老师上一堂评优课。课堂的内容都与宗教相关,学生一般很难融入进去,但这名老师选择许多与圣经有关的油画作为切入口,配合宗教故事恰到好处。陈宇认为,每名教师身上都有闪光点,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一些教学思想很新颖,值得骨干教师们借鉴,而他们欠缺的只是经验和技巧。

  对于全职跨校交流,陈宇给出两点建议。首先,应该多一些“预热”的时间,考虑清楚自己在交流工作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所充当的角色,以便工作有的放矢。其次,是对全职交流的定义。“比如我在后半段的交流过程中因为171高三的生物老师生病,因此我不得不挑起代课任务。类似的情况相信其他参与交流的干部可能也会遇到。”陈宇建议,应该给“全职”一个保障,避免今后参与交流的教师和干部分心。

编辑: 陈燕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