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华师专家:《纲要》给未来教育指明三大方向
稿源: 武汉晚报  | 2010-03-04 15:37:22

  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昨日,华中师大校长马敏和教育专家范先佐教授一致表示,《纲要》指明了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三个方向;摒弃教育产业化,提高教育质量;回归教育本质,不再只按政府指令办学;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等等。

  提高质量:“教育产业化”不见踪影

  关键条文: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专家解读

  马敏:《纲要》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条文中谈“质量”的很多,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未来10年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各级各类学校只有提高质量,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不满主要是对教育质量下滑不满,对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不满。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努力解决。《纲要》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提高质量,这符合全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和渴盼,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范先佐:《纲要》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提高办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国教育将面临着二次转型,从扩张数量转向提高质量。过去十几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主要是追求规模、数量的扩张,比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扩招等。当教育规模扩张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就要转型,就要转向提高质量,这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教育发展的规律。过去解决的是老百姓有没有学上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上好学的问题。

  学校办学:回归教育本质,去行政化

  关键条文: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专家解读

  马敏:教育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必须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纲要》很多条文都指向了这一点,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就拿大学来说,每所大学必须独立自主去办学,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去办学,而不是按照政府的指令去办学,才能办出特色来,才能避免“千校一面”、“高度雷同”的现象。《纲要》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改变现状,改革体制机制,把办学的自主权交给学校,让大学独立去办学。这符合国际办学的潮流,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可以说,《纲要》给大学松了绑,给大学带来了发展的活力。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理念、文化、精神和风格,只有把自己的特色办出来,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范先佐:《纲要》专门用一部分来谈“体制改革”,这充分体现了目前的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等不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不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的规律,必须进行改革。《纲要》充分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的思想,比如大学行政化就是政府插手教育管理太多的结果。《纲要》提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观念就很好,这样能够给大学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管理者按照教育的规律去办学。

  师资培养:中国教育发展之关键

  关键条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专家解读

  马敏:《纲要》第十七章专门谈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无论各级各类教育,要提高质量,要办出特色,都要靠教师。我认为这一点国家抓到了点子上,抓住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只有把教师素质和水平真正提高了,教育的一切才有可能,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目标才能实现,拔尖人才的培养才有可能。

  范先佐: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而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解决的。高大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等硬件建设问题一下子就可以解决,但教师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哪个层次哪类学校的师资,都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解决。就拿大学来说,学校管理者重视的是大楼、大实验室等硬件的投入和建设,忽视了教师的培养问题。教师的培养不是有钱就可以解决的,比如大学老师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水平,这些与科研是两码事。没有敬业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杰出的人才。《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到很高的地位,表明国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我们相信,未来十年会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里。

【编辑:陈燕】

华师专家:《纲要》给未来教育指明三大方向

稿源: 武汉晚报 2010-03-04 15:37:22

  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昨日,华中师大校长马敏和教育专家范先佐教授一致表示,《纲要》指明了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三个方向;摒弃教育产业化,提高教育质量;回归教育本质,不再只按政府指令办学;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等等。

  提高质量:“教育产业化”不见踪影

  关键条文: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专家解读

  马敏:《纲要》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条文中谈“质量”的很多,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未来10年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各级各类学校只有提高质量,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不满主要是对教育质量下滑不满,对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不满。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努力解决。《纲要》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提高质量,这符合全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和渴盼,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范先佐:《纲要》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提高办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国教育将面临着二次转型,从扩张数量转向提高质量。过去十几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主要是追求规模、数量的扩张,比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扩招等。当教育规模扩张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就要转型,就要转向提高质量,这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教育发展的规律。过去解决的是老百姓有没有学上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上好学的问题。

  学校办学:回归教育本质,去行政化

  关键条文: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专家解读

  马敏:教育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必须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纲要》很多条文都指向了这一点,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就拿大学来说,每所大学必须独立自主去办学,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去办学,而不是按照政府的指令去办学,才能办出特色来,才能避免“千校一面”、“高度雷同”的现象。《纲要》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改变现状,改革体制机制,把办学的自主权交给学校,让大学独立去办学。这符合国际办学的潮流,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可以说,《纲要》给大学松了绑,给大学带来了发展的活力。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理念、文化、精神和风格,只有把自己的特色办出来,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范先佐:《纲要》专门用一部分来谈“体制改革”,这充分体现了目前的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等不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不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的规律,必须进行改革。《纲要》充分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的思想,比如大学行政化就是政府插手教育管理太多的结果。《纲要》提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观念就很好,这样能够给大学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管理者按照教育的规律去办学。

  师资培养:中国教育发展之关键

  关键条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专家解读

  马敏:《纲要》第十七章专门谈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无论各级各类教育,要提高质量,要办出特色,都要靠教师。我认为这一点国家抓到了点子上,抓住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只有把教师素质和水平真正提高了,教育的一切才有可能,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目标才能实现,拔尖人才的培养才有可能。

  范先佐: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而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解决的。高大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等硬件建设问题一下子就可以解决,但教师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哪个层次哪类学校的师资,都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解决。就拿大学来说,学校管理者重视的是大楼、大实验室等硬件的投入和建设,忽视了教师的培养问题。教师的培养不是有钱就可以解决的,比如大学老师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水平,这些与科研是两码事。没有敬业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杰出的人才。《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到很高的地位,表明国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我们相信,未来十年会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里。

编辑: 陈燕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