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关于宁波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2-12 09:58:48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危机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态势,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不断巩固,社会民生继续保持和谐稳定。

  (一)经济增速持续回升

  初步统计,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214.6亿元,增长8.6%,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5.4%和13.3%,从走势看,四个季度分别累计增长1%、4.6%、6.6%和8.6%。农业发展总体平稳。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3.9%,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稳中有增,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工业经济逐月好转。全市工业总产值10309.6亿元,同比下降1.6%,降幅分别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收窄11和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7.2%。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到63.9%。金融、会展、旅游业发展形势较好,服务外包、软件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高速增长,交通运输业稳步回升,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6.1%,港口集装箱运输量下降3.9%,增速均比上半年明显提升。

  (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明显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同比增长75.2%和98.9%,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63.8%。工业经济综合效益得分225.3分,比上年提高26.6分。地方财政收入432.8亿元,增长10.9%,加上中央财政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6.2亿元,增长19.2%。

  自主创新扎实推进。成功列入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增长9.6%。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宁波大学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3家,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30家。创新成效较好,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进一步提高到15.4%,获得授权专利15803件,增长60%,其中发明专利802件,增长58.8%,新增驰名商标6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共88项。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宁波市节约能源条例》出台实施,宁波市能源监测中心获批成立。24项化学需氧量减排重点工程已完成15项,10项脱硫重点工程全部完成。实施不锈钢等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加大对“五小”行业的整治力度。预计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和10%,均能完成全年任务。

  (三)投资消费支撑有力

  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4.2亿元,增长16%,增速达到四年以来最高水平。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共完成投资589亿元,同比增长23%,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杭甬客专宁波段等77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00个会战攻坚项目完成投资465.7亿元,镇海炼化大乙烯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铁路货运北环线等7个大项目获批。

  社会消费持续旺盛。各类扩大消费措施得到落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6.4亿元,增长15.9%。限额以下批零贸易和汽车销售支撑作用明显,分别增长20.1%和31.2%。房产交易量继续放大,市区住房成交面积是上年的2.5倍。

  (四)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重点领域改革进展较好。出台实施《深化中心镇改革加快卫星城市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7个卫星城市建设试点镇。实施扩权强县改革,下放扩权事项310项。扎实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稳步实施成品油价格税费、城市供水价格和液化石油气价格改革,调整客运出租汽车运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准备就绪,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进出口额下降10.4%,低于全国、全省平均降幅,出口额下降16.6%,进口额增长3%,降幅比上半年分别收窄11.9、6.3和24.2个百分点。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2.1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增长13.1%。企业境外投资步伐加快,全年批准设立境外企业(机构)152家,境外中方投资4.7亿美元,增长31.1%。国内招商进展较好,实际引进内资同比增长11.2%,引进重点机构186个,签订与央企合作项目21个。国内市场拓展有序推进,成功举办甬港经济合作论坛和“宁波周”活动,对青川等地的对口支援推进较好。

  (五)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顺利完成。组织实施了“四个一千”大学生就业实习计划,首批21家创业就业平台建设已经启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2万人,保持公益性岗位7657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6%。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进一步增加。住房保障得到加强,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4799户,全市推出经济适用房7146套、限价房518套。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41元,分别增长9.2%和10.4%。“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有序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企业职工养老金、生活困难家庭帮扶标准均有所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处于低位,消费价格指数99.4%。

  教育、卫生、文体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49%,义务教育段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提高,义务教育段标准化学校达到83.8%。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市中医院迁建工程已投入运行,第二医院、妇儿医院住院楼扩建工程将于今年投用,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过半,手足口病、甲型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全市92%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五大体育民生工程启动实施,全年举办25项全国性以上体育赛事和活动。

  但由于国际金融严重动荡、外需明显萎缩,加上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我市外贸出口出现大幅度下滑,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等部分经济指标未能完成年初目标。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外需低迷对经济持续回升制约明显;二是价格水平呈持续回升趋势;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务紧迫;四是公共服务能力与需求存在差距。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大力度逐步推进解决。

  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任务

  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依然十分复杂。世界经济增速有望由负转正,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逐步巩固,国家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些都有利于我市的发展。总体上判断今年我市经济形势好于上年。但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将持续,外需不足、贸易摩擦增加、通胀预期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对于全年发展形势也不能过于乐观。根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要求,兼顾需要和可能,建议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其中一产增长3%,二产增长9%,三产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0%;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0%,其中国内销售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100万标箱;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3%。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5%,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分别下降2%和10%,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研发投入(R&D)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建基地、促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服务业“提速、提质、提能级”。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优化服务业结构。培育服务业产业基地和功能区,重点培育10家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积极引进贸易、运输物流企业。推进50个规模较大、创新性和带动性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继续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培育100家具有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服务业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二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强总部经济发展的产业导向和财政扶持。以生产总部、营销总部等为重点,发展一批现有企业总部。鼓励国内外企业在宁波建立区域总部,引入一批总部机构、国际品牌旗舰店等高端服务业企业和大型机构。三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我市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抓好24个特色和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新兴产业发展目录和扶持政策。依托龙头企业和块状经济,完善配套功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四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落实惠农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0万亩,两年内完成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继续实施“强龙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打造精品农业。开展农村水利建设。

  (二)拓市场、稳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全力拓展内外市场。落实外贸扶持政策,推动出口恢复性增长。推动建立内外对接的营销体系,加大与国内外大采购商合作。深耕国内市场,积极培育现代贸易物流大集团。落实电子商务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组建网上营销体系,鼓励重点商品市场发展网上交易。二是继续保持投资拉力。继续实施重大项目会战攻坚,力争重点工程完成投资660亿元,增长12%。以民间投资为重点努力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扩大产业投资,加快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确定的项目。积极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推进已签约央企尽快落户。加快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做好轨道交通2号线、沿海北线、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等重大项目的衔接催批,加快推进杭州湾跨海铁路、甬金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三是促进消费较快增长。落实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办好重大会展节庆活动。积极扩大旅游、会议等外来消费,培育家政、保健等新型服务消费。完善新建网点配套功能,推进大型商业设施开发建设,培育以高端消费、时尚消费为主的商业中心。依托“两房”改造,扩大农村住房和家居消费。四是维护市场价格水平稳定,保障市场供应。加强对“米袋子”商品、“菜篮子”商品、重要生产资料及甲型流感防护用品的市场价格监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民生商品价格信息公开,开展电力、天然气、成品油和环保收费检查。稳定粮食、蔬菜生产,组织好商品的区域合作、企业采购和储备。

  (三)强创新、抓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新材料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扶持。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基本完成研发园区主要地块建设,加大研发园区、宁波软件园、工业创意设计街区等平台的招商力度,加快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完善创业投资政策。制定出台《宁波市创业投资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争取国家创业投资基金试点,推动设立宁波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一是继续推进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宁波港“油改电”等重点节能改造。确保江南污水处理厂试运行,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年底前建成主体工程。二是严把产业准入关,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准入强制性门槛,遏制“两高一资”项目上马。三是强化节能减排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监督和考核。实施新增项目“区域限批”制度。四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力争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快节能、节电、节煤等技术改造。

  (四)推改革、促开放,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力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推进省市两级综合配套改革。二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医改三年行动方案,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水平,研究提高医保统筹层次的政策。逐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三是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造,完善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和退出机制,探索农村住房改建融资模式和项目代建形式。四是合理确定排污权交易价格,研究制定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五是深化中心镇改革,全面推进7个中心镇卫星城市试点。六是以深化改革推进重大平台建设。理顺杭州湾新区管理体制,创新开发运作机制,争取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全面建成涉及梅山保税港区首期封关的各项工程,保障通过验收并顺利运作,探索梅山保税港区口岸监管体制改革。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一是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扩大进口贸易规模,建设塑料、有色金属、化工等特色进口产品交易市场。开展保税贸易、转口贸易、国际中转配送,支持建设国际采购分销中心和贸易交割平台。申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抓好高新区等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加强国际贸易保护预警和应对,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二是努力保持利用外资总量基本稳定。加大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外资机构的引进,加强对港台地区的针对性招商。积极推进企业境外上市融资。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境外并购、设立境外营销研发体系、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境外资源,提高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水平。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长三角、浙东等区域经济合作,深化规划、港口、交通、金融等相关专题合作。加强国内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内资180亿元,深化资源与产业等领域的山海协作,继续做好援川工作。

  (五)提功能、扩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一是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进一步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大力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建设提升省内外无水港。推进建设全省港口联盟,强化与国内外港口的跨区域战略合作。二是发展壮大临港产业。依托重大项目,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临港工业。围绕建设国家物流节点城市目标,大力发展港口国际物流和空港物流,加快发展临港型现代服务业。推动象山、奉化、宁海等地发展滨海旅游业,促进海洋旅游业发展。三是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配套体系。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象山港大桥、杭甬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基本建成“五路四桥”、部分绕城高速接线工程等项目。

  (六)重民生、促和谐,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民生实事工程。加强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切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协调落实,确保全年实事工程各项目标全面完成。二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工作。开展充分就业县(市)区创建活动,做好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工作,继续开展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帮扶。抓好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技能培训。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符合条件的年满六十周岁城乡居民享受基础养老金,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保险待遇,努力满足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需求。四是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大力引进高端培训机构,加快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卫生投入,争取十大医疗设施尽早投用,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是继续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入股投资建造厂房、民工公寓,推进农民创业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施新一轮“联镇带村”工作,加大成片连线村庄整治建设力度。结合农房改造,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大农村路网、供水网、污水处理网等设施建设,推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六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做好甲型流感防控工作,排查治理食品、医药、消防等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健全平安综合治理网络,保障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社会稳定。

  (七)强服务、优环境,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是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保持有关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大政策落实的力度。在卫星城市建设、农房改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结合经济运行实际情况,适时出台新的政策举措。二是改善优化公共服务。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政府,服务企业促发展”活动,继续搞好企业帮困服务工作。清理、减少和规范非行政许可项目,完善项目联合审批机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整合优化各类专项资金。三是切实加强金融服务。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力争信贷总量适度增长、信贷投放更加均衡。加大对小企业贷款风险补贴力度,着力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缩短退税时间,增加企业可用资金。保持政府性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同时,精心编制好“十二五”规划。

【编辑:沈严】

关于宁波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稿源: 宁波日报 2010-02-12 09:58:48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危机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态势,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不断巩固,社会民生继续保持和谐稳定。

  (一)经济增速持续回升

  初步统计,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214.6亿元,增长8.6%,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5.4%和13.3%,从走势看,四个季度分别累计增长1%、4.6%、6.6%和8.6%。农业发展总体平稳。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3.9%,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稳中有增,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工业经济逐月好转。全市工业总产值10309.6亿元,同比下降1.6%,降幅分别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收窄11和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7.2%。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到63.9%。金融、会展、旅游业发展形势较好,服务外包、软件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高速增长,交通运输业稳步回升,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6.1%,港口集装箱运输量下降3.9%,增速均比上半年明显提升。

  (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明显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同比增长75.2%和98.9%,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63.8%。工业经济综合效益得分225.3分,比上年提高26.6分。地方财政收入432.8亿元,增长10.9%,加上中央财政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6.2亿元,增长19.2%。

  自主创新扎实推进。成功列入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增长9.6%。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宁波大学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3家,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30家。创新成效较好,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进一步提高到15.4%,获得授权专利15803件,增长60%,其中发明专利802件,增长58.8%,新增驰名商标6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共88项。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宁波市节约能源条例》出台实施,宁波市能源监测中心获批成立。24项化学需氧量减排重点工程已完成15项,10项脱硫重点工程全部完成。实施不锈钢等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加大对“五小”行业的整治力度。预计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和10%,均能完成全年任务。

  (三)投资消费支撑有力

  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4.2亿元,增长16%,增速达到四年以来最高水平。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共完成投资589亿元,同比增长23%,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杭甬客专宁波段等77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00个会战攻坚项目完成投资465.7亿元,镇海炼化大乙烯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铁路货运北环线等7个大项目获批。

  社会消费持续旺盛。各类扩大消费措施得到落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6.4亿元,增长15.9%。限额以下批零贸易和汽车销售支撑作用明显,分别增长20.1%和31.2%。房产交易量继续放大,市区住房成交面积是上年的2.5倍。

  (四)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重点领域改革进展较好。出台实施《深化中心镇改革加快卫星城市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7个卫星城市建设试点镇。实施扩权强县改革,下放扩权事项310项。扎实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稳步实施成品油价格税费、城市供水价格和液化石油气价格改革,调整客运出租汽车运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准备就绪,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进出口额下降10.4%,低于全国、全省平均降幅,出口额下降16.6%,进口额增长3%,降幅比上半年分别收窄11.9、6.3和24.2个百分点。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2.1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增长13.1%。企业境外投资步伐加快,全年批准设立境外企业(机构)152家,境外中方投资4.7亿美元,增长31.1%。国内招商进展较好,实际引进内资同比增长11.2%,引进重点机构186个,签订与央企合作项目21个。国内市场拓展有序推进,成功举办甬港经济合作论坛和“宁波周”活动,对青川等地的对口支援推进较好。

  (五)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顺利完成。组织实施了“四个一千”大学生就业实习计划,首批21家创业就业平台建设已经启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2万人,保持公益性岗位7657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6%。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进一步增加。住房保障得到加强,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4799户,全市推出经济适用房7146套、限价房518套。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41元,分别增长9.2%和10.4%。“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有序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企业职工养老金、生活困难家庭帮扶标准均有所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处于低位,消费价格指数99.4%。

  教育、卫生、文体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49%,义务教育段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提高,义务教育段标准化学校达到83.8%。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市中医院迁建工程已投入运行,第二医院、妇儿医院住院楼扩建工程将于今年投用,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过半,手足口病、甲型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全市92%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五大体育民生工程启动实施,全年举办25项全国性以上体育赛事和活动。

  但由于国际金融严重动荡、外需明显萎缩,加上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我市外贸出口出现大幅度下滑,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等部分经济指标未能完成年初目标。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外需低迷对经济持续回升制约明显;二是价格水平呈持续回升趋势;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务紧迫;四是公共服务能力与需求存在差距。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大力度逐步推进解决。

  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任务

  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依然十分复杂。世界经济增速有望由负转正,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逐步巩固,国家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些都有利于我市的发展。总体上判断今年我市经济形势好于上年。但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将持续,外需不足、贸易摩擦增加、通胀预期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对于全年发展形势也不能过于乐观。根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要求,兼顾需要和可能,建议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其中一产增长3%,二产增长9%,三产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0%;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0%,其中国内销售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100万标箱;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3%。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5%,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分别下降2%和10%,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研发投入(R&D)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建基地、促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服务业“提速、提质、提能级”。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优化服务业结构。培育服务业产业基地和功能区,重点培育10家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积极引进贸易、运输物流企业。推进50个规模较大、创新性和带动性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继续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培育100家具有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服务业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二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强总部经济发展的产业导向和财政扶持。以生产总部、营销总部等为重点,发展一批现有企业总部。鼓励国内外企业在宁波建立区域总部,引入一批总部机构、国际品牌旗舰店等高端服务业企业和大型机构。三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我市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抓好24个特色和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新兴产业发展目录和扶持政策。依托龙头企业和块状经济,完善配套功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四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落实惠农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0万亩,两年内完成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继续实施“强龙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打造精品农业。开展农村水利建设。

  (二)拓市场、稳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全力拓展内外市场。落实外贸扶持政策,推动出口恢复性增长。推动建立内外对接的营销体系,加大与国内外大采购商合作。深耕国内市场,积极培育现代贸易物流大集团。落实电子商务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组建网上营销体系,鼓励重点商品市场发展网上交易。二是继续保持投资拉力。继续实施重大项目会战攻坚,力争重点工程完成投资660亿元,增长12%。以民间投资为重点努力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扩大产业投资,加快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确定的项目。积极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推进已签约央企尽快落户。加快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做好轨道交通2号线、沿海北线、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等重大项目的衔接催批,加快推进杭州湾跨海铁路、甬金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三是促进消费较快增长。落实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办好重大会展节庆活动。积极扩大旅游、会议等外来消费,培育家政、保健等新型服务消费。完善新建网点配套功能,推进大型商业设施开发建设,培育以高端消费、时尚消费为主的商业中心。依托“两房”改造,扩大农村住房和家居消费。四是维护市场价格水平稳定,保障市场供应。加强对“米袋子”商品、“菜篮子”商品、重要生产资料及甲型流感防护用品的市场价格监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民生商品价格信息公开,开展电力、天然气、成品油和环保收费检查。稳定粮食、蔬菜生产,组织好商品的区域合作、企业采购和储备。

  (三)强创新、抓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新材料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扶持。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基本完成研发园区主要地块建设,加大研发园区、宁波软件园、工业创意设计街区等平台的招商力度,加快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完善创业投资政策。制定出台《宁波市创业投资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争取国家创业投资基金试点,推动设立宁波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一是继续推进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宁波港“油改电”等重点节能改造。确保江南污水处理厂试运行,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年底前建成主体工程。二是严把产业准入关,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准入强制性门槛,遏制“两高一资”项目上马。三是强化节能减排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监督和考核。实施新增项目“区域限批”制度。四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力争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快节能、节电、节煤等技术改造。

  (四)推改革、促开放,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力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推进省市两级综合配套改革。二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医改三年行动方案,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水平,研究提高医保统筹层次的政策。逐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三是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造,完善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和退出机制,探索农村住房改建融资模式和项目代建形式。四是合理确定排污权交易价格,研究制定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五是深化中心镇改革,全面推进7个中心镇卫星城市试点。六是以深化改革推进重大平台建设。理顺杭州湾新区管理体制,创新开发运作机制,争取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全面建成涉及梅山保税港区首期封关的各项工程,保障通过验收并顺利运作,探索梅山保税港区口岸监管体制改革。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一是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扩大进口贸易规模,建设塑料、有色金属、化工等特色进口产品交易市场。开展保税贸易、转口贸易、国际中转配送,支持建设国际采购分销中心和贸易交割平台。申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抓好高新区等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加强国际贸易保护预警和应对,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二是努力保持利用外资总量基本稳定。加大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外资机构的引进,加强对港台地区的针对性招商。积极推进企业境外上市融资。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境外并购、设立境外营销研发体系、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境外资源,提高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水平。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长三角、浙东等区域经济合作,深化规划、港口、交通、金融等相关专题合作。加强国内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内资180亿元,深化资源与产业等领域的山海协作,继续做好援川工作。

  (五)提功能、扩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一是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进一步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大力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建设提升省内外无水港。推进建设全省港口联盟,强化与国内外港口的跨区域战略合作。二是发展壮大临港产业。依托重大项目,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临港工业。围绕建设国家物流节点城市目标,大力发展港口国际物流和空港物流,加快发展临港型现代服务业。推动象山、奉化、宁海等地发展滨海旅游业,促进海洋旅游业发展。三是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配套体系。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象山港大桥、杭甬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基本建成“五路四桥”、部分绕城高速接线工程等项目。

  (六)重民生、促和谐,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民生实事工程。加强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切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协调落实,确保全年实事工程各项目标全面完成。二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工作。开展充分就业县(市)区创建活动,做好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工作,继续开展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帮扶。抓好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技能培训。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符合条件的年满六十周岁城乡居民享受基础养老金,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保险待遇,努力满足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需求。四是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大力引进高端培训机构,加快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卫生投入,争取十大医疗设施尽早投用,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是继续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入股投资建造厂房、民工公寓,推进农民创业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施新一轮“联镇带村”工作,加大成片连线村庄整治建设力度。结合农房改造,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大农村路网、供水网、污水处理网等设施建设,推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六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做好甲型流感防控工作,排查治理食品、医药、消防等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健全平安综合治理网络,保障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社会稳定。

  (七)强服务、优环境,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是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保持有关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大政策落实的力度。在卫星城市建设、农房改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结合经济运行实际情况,适时出台新的政策举措。二是改善优化公共服务。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政府,服务企业促发展”活动,继续搞好企业帮困服务工作。清理、减少和规范非行政许可项目,完善项目联合审批机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整合优化各类专项资金。三是切实加强金融服务。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力争信贷总量适度增长、信贷投放更加均衡。加大对小企业贷款风险补贴力度,着力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缩短退税时间,增加企业可用资金。保持政府性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同时,精心编制好“十二五”规划。

编辑: 沈严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