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主要工作
本报讯毛光烈市长在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宁波经济发展最困难、经受考验最严峻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市政府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围绕“标本兼治、保增促调”总要求,迎难而上抢机遇,坚定信心求突破,统筹推进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各项工作。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应对危机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转变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民生得到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214.6亿元,增长8.6%。地方财政收入432.8亿元,增长10.9%;加上中央财政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6.2亿元,增长19.2%。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41元,分别增长9.2%和1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4%。工业总产值保持1万亿元以上,集装箱吞吐量保持1千万标箱以上,专利授权量突破1万件。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和10%。年初确定的社会民生指标、约束性指标和保台阶任务顺利实现,十方面实事全面完成。
毛光烈市长说,一年来,市政府按照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应对挑战,克难攻坚保增长
全力帮扶企业。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组织机关干部走访企业2.8万家(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8100多件。推进清费减负行动,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临时性下调企业社保费缴纳比例,取消或暂停行政事业性收费220项,为企业、群众减负140亿元。加强企业发展的资源要素保障,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32.7%,中小企业贷款占新增企业贷款比重达到82.8%,企业通过金融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增长110%。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万亩,新增耕地3.6万亩。
大力拓展市场。出台“拓展国内市场16条”、“拓市场促调整保增长10条”、“优化外贸环境促进外贸稳定发展30条”等政策意见,积极支持企业拓展市场,财政安排外贸发展资金3亿元。鼓励企业到境外参展和设立营销网点,支持企业与大型跨国商贸企业合作,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外贸出口逐月回升,完成出口386.5亿美元,出口降幅由上半年的23%收窄到全年的16.6%,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840家。推进与重庆、南昌等城市的战略合作,完善内外对接的贸易物流体系,支持营销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设立境外营销企业和机构118家、省外宁波名品直销中心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内销比重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努力促进投资。扎实开展重大项目会战攻坚行动,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和工程质量监管,推动投资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高于上年7.8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111.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6%。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铁路枢纽等项目开工建设,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宁波连接线、东钱湖水厂二期、毛家坪水厂一期等项目建成投用,镇海炼化大乙烯、机场快速干道等项目加快建设,杭州湾跨海铁路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积极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加强商品流通安全监管,着力优化消费环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乡镇商贸中心工程”、“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程”,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6.2万台、销售收入3.4亿元,发放财政补贴3600多万元,销售量、销售收入和发放财政补贴均居全省首位。落实汽车下乡政策,扩大文化、培训、家政等服务消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汽车类商品零售增长31.2%。
(二)抢抓机遇,坚定不移抓转型
加快服务业发展。全面实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推进服务业功能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工业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3%,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3.9%,占GDP比重提高到42.3%。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第四方物流市场平台试运行,栎社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信息软件业、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业务收入分别增长42.4%和34.7%。金融业稳健发展,新增金融机构13家、小额贷款公司9家,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8%,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8.3%。会展业、旅游业蓬勃发展,举办各类会展活动367个,增长33%;接待国内外游客40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0.5亿元,分别增长14.2%和17.8%。
促进工业调整转型。深入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出台九大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利润分别增长75.2%和98.9%,总额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推动块状经济提升发展,家电、服装产业入选省首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推进创新集聚区、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试点园区和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市大学科技园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30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5家。企业创新能力继续提高,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4.5%,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58.8%,新增驰名商标6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8家、市级科技型企业142家。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等“一区二十园百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稳步提高,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20个、标准农田4.7万亩、农业产业基地22个。推广粮食高产品种和农业先进技术,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96%,主要农产品供给稳中有增。大力实施“强龙工程”,年销售产值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4家。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52%和54%。
强化节能减排工作。推进生态市建设,完善节能减排政策,强化节能减排考核和问责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77起。实施循环经济“十大行动计划”,加强重点区域、流域、行业和企业的污染整治。加快重点领域节能步伐,组织实施节能投资项目210项,关停一批高耗能企业。“24·10”减排重点工程顺利推进,临港工业废气污染整治通过省级验收,江南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北仑电厂三期脱硫脱硝设施建成投用。
(三)统筹兼顾,千方百计促协调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百千工程”,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新增全面小康村57个、环境整治村306个、农村联网公路320公里,新建清水河道405公里。实施中心镇改革和农村住房制度改革,7个中心镇开展卫星城市建设试点,启动农房集中建设项目150个。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12.8万人,转移就业3.2万人。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快“中提升”功能区块和服务系统建设,和义路滨江休闲区、研发园区、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南部商务区初具形象,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港区水陆域开放成功获批,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宁波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物流枢纽中心、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等加快推进,湾头休闲商务区、月湖西区历史文化街区实质性启动,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南区、和丰创意广场等项目进展顺利,世纪东方商业广场建成开业。城市道路、公交、供水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湾头大桥等建成通车,绕城高速东段等项目继续推进,“智能交通”和综合执法模式建设取得新成效。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穿山疏港高速、萧甬铁路平改立等项目开工建设。统筹余慈区域发展,杭甬客运专线及余慈站、梁周线北延等项目加快推进,慈溪垃圾发电厂建成投用,余慈两地医保定点医院实现互认。杭州湾新区规划建设工作有序启动。加强象山港区域保护开发利用,区域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奉化阳光海湾等项目稳步实施,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全面建设。
(四)创新调整,改革开放增活力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积极申报省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序推进8个区域9项市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实施扩权强县建城改革。推进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市本级692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全面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本级341家单位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公务卡改革。城市供水、液化石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创新地方金融体制,通关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试点,实施公立医院使用廉价药物挂钩补偿制度。义务教育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全面实施。市本级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基本完成。
稳定开放型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创牌,完善出口品牌发展机制,新增外贸研发设计机构176家、市级出口名牌80个。设立国际贸易投诉协调服务中心,建立外经贸企业网上融资和法律咨询服务平台,外贸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施市县协作招商行动,建立在谈重大项目协作推进机制,实际利用外资22.1亿美元,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74家。建立境外投资项目推进机制,简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审批,完善境外经贸联络体系,推动企业“走出去”,境外中方投资增长31.1%,新设境外经贸联络处5个,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17.5%。
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举办“宁波周”、甬港经济合作论坛等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和国内外城市的合作。深化与浙东经济合作区城市的合作交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接轨上海世博会工作有序推进,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顺利建成。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稳步实施,合资建设的舟山跨海大桥建成投运,大通关、电子口岸、无水港、港口联盟和集装箱海铁联运建设进展良好。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实际引进内资208.5亿元、重点机构186个。推进与央企的战略合作,签订合作项目21个。“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和甬衢资源产业合作取得新进展,对口支援青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推进。
(五)以人为本,全力以赴惠民生
促进就业创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运用失业保险基金帮扶困难企业稳定岗位,加强就业困难帮扶,城镇新增就业14.2万人,6.1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实施“四个一千”和万名高校毕业生见习计划,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组建创业平台21家,发放失业人员家庭小额贷款9053万元,直接扶持自主创业2296人、带动就业6615人。加强就业服务管理,完成技能培训21.2万人次,13.6万名城乡劳动力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养老保险转换衔接办法。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双统筹,实施医疗保险综合减负政策。继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44.1万人、251.8万人、173.2万人、214.9万人和177.6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到55.6万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低收入群体帮扶力度,3.4万名残疾人受惠“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全覆盖。扩大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范围,加快保障性房源建设,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4799户,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人才公寓54万平方米,启动非成套房改造13.9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完成老小区整治175万平方米,海曙、江东、江北三区推出销售经济适用房4938套。
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教育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明显。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强化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城乡教育均衡化积极推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各类人才9.5万人。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食品药品长效监管机制,扎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通过全省卫生强市考核验收。启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创建机制进一步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惠民实效明显,4件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宁波帮博物馆建成开馆,《宁波通史》编撰出版,宁波文化广场、宁波书城等项目进展顺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城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史志档案等工作继续推进。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
推进平安宁波建设。完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积极预防、妥善处置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安保和涉疆维稳任务。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打防控一体化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在全省率先探索消防平安镇村建设,大力整治酒后和醉酒驾车,平安畅通县区创建取得新成效。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突发公共事件。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8.7%、4.4%和6.8%。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国率先出台城市社区布局规划,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3个。大力支持国防建设,国防动员、双拥优抚安置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老龄、慈善、统计、人防、气象等工作稳步推进。
(六)转变职能,优化服务谋发展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快、重、准、实”出台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坚持企业为基,健全领导联企、部门帮企制度,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咨询平台和服务体系,全力帮扶企业解难,减轻企业负担,提振企业信心。坚持民生为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财政公共服务支出,拓展“81890”市民求助服务覆盖面,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新的提升。
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实行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听取意见制度,认真做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答复办理,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751件、政协提案595件,提交地方性法规议案5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11件。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一般性支出,停止审批公务用车购置,党政人员因公出国(境)人数比前三年平均数减少23.3%,市级机关公用经费压缩5%、车均公用经费压缩15%。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规范。严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重大项目保廉机制,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行政层级监督,加大商业贿赂治理力度,纠风治乱工作有效推进。
2010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本报讯毛光烈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国内外宏观形势十分复杂的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民生改善为目的,着力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拉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和优势,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扎实开展改革突破年、创新提升年活动,努力全面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目标导向,建议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00万标箱,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和10%,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转型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以科教人才强市、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以加快城市化、建设大都市、构筑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品牌企业为抓手,推进块状经济集群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更大力度抓好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坚持以统筹促协调,提升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更加注重以统筹的思路来谋划城乡区域规划、建设和发展,深入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市域发展战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促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确保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新台阶。
第三,坚持以改革促活力,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和开放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坚持以开放促提升,开创内外合作新局面。针对我市经济外向度高的特点,加强更高层次、更大区域的开放合作,采取切实措施拓展国外市场,千方百计开拓国内市场,着力深化与周边城市、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的战略合作,全力推进内外对接的市场体系、营销体系和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内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第五,坚持以惠民促和谐,维护社会平安稳定。把改善民生、改善城乡公共服务作为扩大内需、优化结构的重点,不断加大民生领域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多办利民惠民实事,深化平安宁波建设,加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
本报讯毛光烈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休闲、社区服务、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服务外包发展,做好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申报工作。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商务综合体经济,鼓励我市“走出去”的企业以宁波为本土总部完善经营体系、优化分支机构布局,支持外地企业在甬设立区域总部机构,推动研发、制造、营销等特色总部经济的发展。推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二期、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南区、国际贸易展览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南部商务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区块建设和繁荣。抓好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推进工业企业二三产分离,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和九大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半导体与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整机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发展,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家电等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央企、外企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发展。鼓励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促进生产加工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严把产业准入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实现市级功能区粮食亩产量和亩均效益“双千”目标,加强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开工建设农业产业基地20个、循环农业示范项目12个、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30个。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和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创新农业科技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新增绿色、有机食品50个以上,引进农畜优良新品种200个以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育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科技、人才支撑转型发展水平。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抓好企业和新兴产业研发创新机构的培育引进,推进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二期(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完善创新平台,加快研发园区、宁波软件园、和丰创意广场、128创业园等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引导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发展,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15%以上。开展企业万名紧缺实用科技管理人员培训行动,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科技领军拔尖人才,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综合运用技术标准、质量监管、品牌培育等措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超过1.5%,力争专利授权总量增长10%,其中发明专利增长20%。
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加快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强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化重点区域和行业环境污染整治,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全面完成“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任务。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脱硫设施运行监管和大电厂脱硝工程建设,严格整治废气排放不达标企业。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确保江南污水处理厂试运行。加快实施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改造,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建设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的产业化基地、中介服务基地、示范应用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落实节能减排标准规范,健全污染物减排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二)注重内需外需协调拉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扎实推动有效投资。加大会战攻坚力度,推进农林水利、交通网络、生态环保、能源电网、数字城网、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企业劳动力替代型技改投资、引进型新兴产业投资、城乡居民消费型和财产型投资、已开工项目跟进投资和政府类平台性投资。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加快象山港大桥及接线等一批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杭州湾跨海铁路、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等项目及早获批,北外环快速路等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扩大社会投资,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保险和公共服务领域。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建筑产业。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努力促进居民消费。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连锁超市、餐饮配送中心发展,整合提升商品专业市场,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加快现代商贸集聚区建设,完善新建商贸网点配套功能,推进江北万达广场、海曙新星商业中心等大型商业设施开发建设。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和品质,鼓励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特色店、特色街发展,推进休闲旅游基地和商务会议基地建设,扩大旅游消费。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动文化、健身、家政等服务消费。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促进信息消费和网上消费。继续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支持企业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培育内外对接营销体系,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境外设立营销机构和专业市场,进一步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拓展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扩大宁波产品外销规模。引导企业抢占国内市场,支持企业到省外设立区域营销中心、地区销售总部和专卖店,推进省外宁波名品直销中心建设。积极为企业拓展市场搭建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吸引国内外采购商来甬设立采购中心。积极拓展保税贸易、转口贸易和国际中转配送。优化商务环境,深化大通关建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和保单融资规模,健全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0%。
(三)加快城市化步伐,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加快“中提升”功能区块建设步伐,全面开工建设湾头休闲商务区、鄞奉路滨江商务居住区,推进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江东核心滨水区等区块建设,启动姚江区块规划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穿山疏港高速、杭甬客运专线、铁路枢纽多站点、绕城高速东段等项目建设,推进宁波空港发展,基本建成“五路四桥”,力争绕城高速6条连接线建成通车。加强城市生态绿化建设,提升“数字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重点功能区块,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市、县域总体规划和中心镇、中心村布局规划。全面开展中心镇改革、发展卫星城市试点,推进块状经济集群和新兴产业投引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开发建设体制、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体制、集约节约用地机制、公共服务投资和经营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本地农民城镇户籍限制,吸纳符合条件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深入实施“百千工程”,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完善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农田水利、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完善农村老宅基地置换、流转和退出机制。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严查违法用地行为。
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创新余慈区域合作开发管理体制,推进宁波主城区至余慈副中心城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抓好余慈高铁区块和余慈中心城姚周片区开发建设。发挥区位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强化象山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一批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生态经济型港湾建设。改善山区、海岛的发展环境,加快下山移民,促进相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完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高水平谋划推动北仑滨海、宁波三门湾等区块开发建设,构筑一批海洋经济发展新平台。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完善大宗散货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编制宁波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发展纲要,进一步推进宁波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物流枢纽中心、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和空港物流中心建设,提升第四方物流市场服务水平。合理布局发展石化、船舶、钢铁等先进临港产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海洋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水产品加工等产业。
(四)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科学发展新优势
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抓好省级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市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落实新一轮市对县(市)区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申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加大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新兴工业用地定向招拍挂出让、建设用地退出等机制,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地方金融创新,扩大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发展农村互助保险,推进企业上市,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推进公用行业企业改革,完善国有投资公司体制。鼓励民营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选资力度,重点引进龙头型、基地型、效益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力争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以上。积极组建现代贸易大企业,吸引更多境内外贸易企业来甬落户。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化科技兴贸和品牌强贸战略,提高外贸产品以质取胜能力。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集聚发展,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鼓励兴办特色进口交易市场,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紧缺能源原材料和适销消费品进口。加快外经合作步伐,推动有条件企业扩大境外投资,鼓励并购境外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有序向外转移一般加工能力,积极承接境外重要工程项目。加快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推动宁波化工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确保梅山保税港区如期封关运作。
推进内外开放合作。深化与港口城市、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国家部委的合作,加强无水港和港口联盟建设,积极构建文明和谐高效服务的大口岸。推进与浙东经济合作区和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合作,积极接轨上海世博会,承办好“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扩大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合作交流,以“宁波周”活动为平台推进经贸、文化、旅游等合作。力争引进内资180亿元、重点机构100个。抓好对口帮扶、“山海协作”和甬衢资源产业合作,继续做好对口支援青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五)深化文化大市建设,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教育结构体系,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统筹城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促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和特色优势学校建设,加快地方教材开发,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完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加强高技能、应用型执业资格经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深化与中国社科院的战略合作,推进合作项目实施和成果应用。完善帮困助学政策体系,重视抓好特殊教育,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扶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研究,完善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巩固卫生强市创建成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体系建设和运营机制创新。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发展。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补偿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医疗救治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服务管理,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
繁荣文化事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建设与管理,营造团结鼓劲、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加快宁波文化广场、中国防空博览园等项目建设。创新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实施农村“种文化”、“送文化”活动,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全覆盖,推广鄞州区乡镇农村“天天演”模式。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文化“走出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新型文化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积极参与中国大运河申遗。重视文化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事业,推进地方志撰修和档案开发利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施体育设施专项规划,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精心备战十四届省运会和省首届体育大会。
加强文明城市创建。凝聚创建合力,加大创建力度,努力改善市容市貌,缓解交通拥堵,推进内河整治,提升文明品牌。全面实施“文明宁波系列行动”,做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促进城乡文明一体化。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推进融合组织规范化建设。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重视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做好军人退伍和转业安置工作。
(六)加大民生改善力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扩大社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健全城乡居民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推进充分就业县(市)区创建活动,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优化创业环境,加快创业平台建设,开展创业服务专项活动,鼓励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深化区域和校企合作,帮助企业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加大劳资纠纷预防和调处力度,切实维护用工双方特别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居民社保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工作,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推行养老保险转换衔接办法,完善各类社会保险政策。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低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贫困残疾人等救助制度,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困难群体物价补贴机制,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抓好住房保障工作。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启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限价房建设。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将保障对象覆盖到人均年收入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下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8平方米的低收入家庭。增加普通商品房有效供应,推进非成套房、老小区、城中村和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占地不用、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重视社会矛盾化解,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和积案化解,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强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黄赌毒和涉黑犯罪,完善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机制,提升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国家安全和民族宗教工作。做好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工程”安保工作。完善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措施,维护市场价格稳定。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农村“十小”行业整治与规范工作。强化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完善重大工程安全质量保障措施,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重视防御气象灾害,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本报讯毛光烈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
强化服务职能。推动政府职能进一步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加强城市化、产业转型等重大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精心编制好“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注重财政、信贷、产业、环保、土地、人才、科技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措施的综合效应。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加大清费减负力度,完善重点企业经营状况监测和服务体系,落实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见,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支持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大力培育公益型社会组织。创新公共服务投入机制,扩大财政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推进“解四难、创四优”活动,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依法行政。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扎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答复、办理、落实工作。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共参与度。加强政府建章立制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严格、公正和文明执法,完善行政复议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制度,推进行政问责制。
提高行政效能。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调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健全政府工作绩效评估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深化乡镇综合改革,增强中心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批管分离体制,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体系,提升行政服务综合效能。深化政务公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抓好公务员的学习、培训和管理,坚持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强化行政效能监察,治庸治懒,严肃查处推诿扯皮、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等行为,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管,强化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抓好公共资源交易和招投标活动的监管,认真治理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突出问题。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深化公务接待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改革,严格控制机关专项经费、会议经费、出国(境)经费和公用经费,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推进政风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力戒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坚决纠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全力办好十方面实事
本报讯毛光烈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为进一步促进民生改善,今年市政府将积极办好十方面实事。一是缓解交通出行难。新增公交车400辆、公交场站8个,新增公交线路10条、优化线路20条,实施公交车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二期工程。改造道路卡口23个,打通支路13条。实施出租车文明运营行动计划,新投放出租车300辆。建设农村联网公路180公里。二是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放宽廉租房准入标准,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万平方米、续建50万平方米、竣工20万平方米,解决25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310万平方米,竣工96万平方米。海曙、江东、江北三区完成老小区整治100万平方米。继续实施3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农房改造建设2.5万户。新(改、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50个。完成危房改造1500户、下山移民1500户。三是扩大就业再就业。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6000个。新招录2000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教育卫生、物流业及相关行业工作。推进创业平台建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3000人。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19万人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专场招聘会110场。继续实施万名毕业生见习计划,新增见习基地80家。出台实施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四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新(改、扩)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以上、服务站(室)450家以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达标率80%以上。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达到25元。市六区和余姚、慈溪两市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开工建设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市第二医院、妇儿医院新大楼建成投用。五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到59%、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5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平均超过46%,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门诊费用报销比例超过25%。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居民按规定领取人均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新增实质性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行政村300个、养老床位1900张。六是强化环境保护。完成清水河道建设200公里。建成全面小康村35个、环境整治村26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50个、农村生活垃圾太阳能处理设施60座、节水农田3万亩。完成城区内河整治107公里。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完成城市供水环网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25万吨。七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加固改造和重建迁建校舍40万平方米。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新建、改建标准化幼儿园60所。市数字图书馆为100个社区、1000家企业提供特色文献资源服务。八是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所有乡镇(街道)建有符合标准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站。扩大中小学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海曙、江东、江北三区超过85%,其他县(市)区超过75%。全市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一村一年演出一场戏剧。所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3档以上对农广播电视节目。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完成80%以上行政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建设1000个“市民素质工程点”和200个“公民道德实践点”。宁波书城建成投用。九是加强公共安全。建成市政府应急平台一期项目。完成屋顶山塘整治15座。完善渔港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人员死亡率继续下降。十是保障市场供应。新建或改造农村菜市场30个以上,新增村级连锁便利店120家以上,建成粮油批发市场。完善地产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控制,规范市场准入。食品安全检测达到4万批次,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检验信息共享系统。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完善药品网上监管系统。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稿源: 宁波日报 2010-02-07 10:29:46
2009年的主要工作
本报讯毛光烈市长在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宁波经济发展最困难、经受考验最严峻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市政府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围绕“标本兼治、保增促调”总要求,迎难而上抢机遇,坚定信心求突破,统筹推进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各项工作。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应对危机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转变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民生得到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214.6亿元,增长8.6%。地方财政收入432.8亿元,增长10.9%;加上中央财政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6.2亿元,增长19.2%。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41元,分别增长9.2%和1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4%。工业总产值保持1万亿元以上,集装箱吞吐量保持1千万标箱以上,专利授权量突破1万件。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和10%。年初确定的社会民生指标、约束性指标和保台阶任务顺利实现,十方面实事全面完成。
毛光烈市长说,一年来,市政府按照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应对挑战,克难攻坚保增长
全力帮扶企业。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组织机关干部走访企业2.8万家(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8100多件。推进清费减负行动,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临时性下调企业社保费缴纳比例,取消或暂停行政事业性收费220项,为企业、群众减负140亿元。加强企业发展的资源要素保障,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32.7%,中小企业贷款占新增企业贷款比重达到82.8%,企业通过金融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增长110%。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万亩,新增耕地3.6万亩。
大力拓展市场。出台“拓展国内市场16条”、“拓市场促调整保增长10条”、“优化外贸环境促进外贸稳定发展30条”等政策意见,积极支持企业拓展市场,财政安排外贸发展资金3亿元。鼓励企业到境外参展和设立营销网点,支持企业与大型跨国商贸企业合作,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外贸出口逐月回升,完成出口386.5亿美元,出口降幅由上半年的23%收窄到全年的16.6%,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840家。推进与重庆、南昌等城市的战略合作,完善内外对接的贸易物流体系,支持营销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设立境外营销企业和机构118家、省外宁波名品直销中心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内销比重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努力促进投资。扎实开展重大项目会战攻坚行动,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和工程质量监管,推动投资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高于上年7.8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111.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6%。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铁路枢纽等项目开工建设,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宁波连接线、东钱湖水厂二期、毛家坪水厂一期等项目建成投用,镇海炼化大乙烯、机场快速干道等项目加快建设,杭州湾跨海铁路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积极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加强商品流通安全监管,着力优化消费环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乡镇商贸中心工程”、“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程”,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6.2万台、销售收入3.4亿元,发放财政补贴3600多万元,销售量、销售收入和发放财政补贴均居全省首位。落实汽车下乡政策,扩大文化、培训、家政等服务消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汽车类商品零售增长31.2%。
(二)抢抓机遇,坚定不移抓转型
加快服务业发展。全面实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推进服务业功能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工业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3%,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3.9%,占GDP比重提高到42.3%。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第四方物流市场平台试运行,栎社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信息软件业、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业务收入分别增长42.4%和34.7%。金融业稳健发展,新增金融机构13家、小额贷款公司9家,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8%,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8.3%。会展业、旅游业蓬勃发展,举办各类会展活动367个,增长33%;接待国内外游客40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0.5亿元,分别增长14.2%和17.8%。
促进工业调整转型。深入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出台九大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利润分别增长75.2%和98.9%,总额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推动块状经济提升发展,家电、服装产业入选省首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推进创新集聚区、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试点园区和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市大学科技园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30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5家。企业创新能力继续提高,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4.5%,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58.8%,新增驰名商标6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8家、市级科技型企业142家。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等“一区二十园百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稳步提高,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20个、标准农田4.7万亩、农业产业基地22个。推广粮食高产品种和农业先进技术,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96%,主要农产品供给稳中有增。大力实施“强龙工程”,年销售产值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4家。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52%和54%。
强化节能减排工作。推进生态市建设,完善节能减排政策,强化节能减排考核和问责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77起。实施循环经济“十大行动计划”,加强重点区域、流域、行业和企业的污染整治。加快重点领域节能步伐,组织实施节能投资项目210项,关停一批高耗能企业。“24·10”减排重点工程顺利推进,临港工业废气污染整治通过省级验收,江南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北仑电厂三期脱硫脱硝设施建成投用。
(三)统筹兼顾,千方百计促协调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百千工程”,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新增全面小康村57个、环境整治村306个、农村联网公路320公里,新建清水河道405公里。实施中心镇改革和农村住房制度改革,7个中心镇开展卫星城市建设试点,启动农房集中建设项目150个。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12.8万人,转移就业3.2万人。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快“中提升”功能区块和服务系统建设,和义路滨江休闲区、研发园区、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南部商务区初具形象,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港区水陆域开放成功获批,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宁波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物流枢纽中心、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等加快推进,湾头休闲商务区、月湖西区历史文化街区实质性启动,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南区、和丰创意广场等项目进展顺利,世纪东方商业广场建成开业。城市道路、公交、供水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湾头大桥等建成通车,绕城高速东段等项目继续推进,“智能交通”和综合执法模式建设取得新成效。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穿山疏港高速、萧甬铁路平改立等项目开工建设。统筹余慈区域发展,杭甬客运专线及余慈站、梁周线北延等项目加快推进,慈溪垃圾发电厂建成投用,余慈两地医保定点医院实现互认。杭州湾新区规划建设工作有序启动。加强象山港区域保护开发利用,区域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奉化阳光海湾等项目稳步实施,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全面建设。
(四)创新调整,改革开放增活力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积极申报省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序推进8个区域9项市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实施扩权强县建城改革。推进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市本级692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全面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本级341家单位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公务卡改革。城市供水、液化石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创新地方金融体制,通关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试点,实施公立医院使用廉价药物挂钩补偿制度。义务教育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全面实施。市本级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基本完成。
稳定开放型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创牌,完善出口品牌发展机制,新增外贸研发设计机构176家、市级出口名牌80个。设立国际贸易投诉协调服务中心,建立外经贸企业网上融资和法律咨询服务平台,外贸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施市县协作招商行动,建立在谈重大项目协作推进机制,实际利用外资22.1亿美元,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74家。建立境外投资项目推进机制,简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审批,完善境外经贸联络体系,推动企业“走出去”,境外中方投资增长31.1%,新设境外经贸联络处5个,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17.5%。
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举办“宁波周”、甬港经济合作论坛等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和国内外城市的合作。深化与浙东经济合作区城市的合作交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接轨上海世博会工作有序推进,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顺利建成。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稳步实施,合资建设的舟山跨海大桥建成投运,大通关、电子口岸、无水港、港口联盟和集装箱海铁联运建设进展良好。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实际引进内资208.5亿元、重点机构186个。推进与央企的战略合作,签订合作项目21个。“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和甬衢资源产业合作取得新进展,对口支援青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推进。
(五)以人为本,全力以赴惠民生
促进就业创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运用失业保险基金帮扶困难企业稳定岗位,加强就业困难帮扶,城镇新增就业14.2万人,6.1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实施“四个一千”和万名高校毕业生见习计划,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组建创业平台21家,发放失业人员家庭小额贷款9053万元,直接扶持自主创业2296人、带动就业6615人。加强就业服务管理,完成技能培训21.2万人次,13.6万名城乡劳动力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养老保险转换衔接办法。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双统筹,实施医疗保险综合减负政策。继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44.1万人、251.8万人、173.2万人、214.9万人和177.6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到55.6万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低收入群体帮扶力度,3.4万名残疾人受惠“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全覆盖。扩大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范围,加快保障性房源建设,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4799户,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人才公寓54万平方米,启动非成套房改造13.9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完成老小区整治175万平方米,海曙、江东、江北三区推出销售经济适用房4938套。
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教育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明显。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强化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城乡教育均衡化积极推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各类人才9.5万人。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食品药品长效监管机制,扎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通过全省卫生强市考核验收。启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创建机制进一步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惠民实效明显,4件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宁波帮博物馆建成开馆,《宁波通史》编撰出版,宁波文化广场、宁波书城等项目进展顺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城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史志档案等工作继续推进。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
推进平安宁波建设。完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积极预防、妥善处置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安保和涉疆维稳任务。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打防控一体化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在全省率先探索消防平安镇村建设,大力整治酒后和醉酒驾车,平安畅通县区创建取得新成效。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突发公共事件。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8.7%、4.4%和6.8%。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国率先出台城市社区布局规划,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3个。大力支持国防建设,国防动员、双拥优抚安置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老龄、慈善、统计、人防、气象等工作稳步推进。
(六)转变职能,优化服务谋发展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快、重、准、实”出台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坚持企业为基,健全领导联企、部门帮企制度,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咨询平台和服务体系,全力帮扶企业解难,减轻企业负担,提振企业信心。坚持民生为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财政公共服务支出,拓展“81890”市民求助服务覆盖面,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新的提升。
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实行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听取意见制度,认真做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答复办理,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751件、政协提案595件,提交地方性法规议案5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11件。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一般性支出,停止审批公务用车购置,党政人员因公出国(境)人数比前三年平均数减少23.3%,市级机关公用经费压缩5%、车均公用经费压缩15%。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规范。严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重大项目保廉机制,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行政层级监督,加大商业贿赂治理力度,纠风治乱工作有效推进。
2010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本报讯毛光烈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国内外宏观形势十分复杂的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民生改善为目的,着力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拉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和优势,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扎实开展改革突破年、创新提升年活动,努力全面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目标导向,建议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00万标箱,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和10%,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转型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以科教人才强市、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以加快城市化、建设大都市、构筑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品牌企业为抓手,推进块状经济集群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更大力度抓好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坚持以统筹促协调,提升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更加注重以统筹的思路来谋划城乡区域规划、建设和发展,深入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市域发展战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促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确保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新台阶。
第三,坚持以改革促活力,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和开放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坚持以开放促提升,开创内外合作新局面。针对我市经济外向度高的特点,加强更高层次、更大区域的开放合作,采取切实措施拓展国外市场,千方百计开拓国内市场,着力深化与周边城市、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的战略合作,全力推进内外对接的市场体系、营销体系和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内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第五,坚持以惠民促和谐,维护社会平安稳定。把改善民生、改善城乡公共服务作为扩大内需、优化结构的重点,不断加大民生领域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多办利民惠民实事,深化平安宁波建设,加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
本报讯毛光烈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休闲、社区服务、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服务外包发展,做好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申报工作。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商务综合体经济,鼓励我市“走出去”的企业以宁波为本土总部完善经营体系、优化分支机构布局,支持外地企业在甬设立区域总部机构,推动研发、制造、营销等特色总部经济的发展。推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二期、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南区、国际贸易展览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南部商务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区块建设和繁荣。抓好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推进工业企业二三产分离,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和九大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半导体与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整机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发展,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家电等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央企、外企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发展。鼓励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促进生产加工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严把产业准入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实现市级功能区粮食亩产量和亩均效益“双千”目标,加强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开工建设农业产业基地20个、循环农业示范项目12个、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30个。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和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创新农业科技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新增绿色、有机食品50个以上,引进农畜优良新品种200个以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育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科技、人才支撑转型发展水平。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抓好企业和新兴产业研发创新机构的培育引进,推进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二期(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完善创新平台,加快研发园区、宁波软件园、和丰创意广场、128创业园等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引导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发展,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15%以上。开展企业万名紧缺实用科技管理人员培训行动,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科技领军拔尖人才,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综合运用技术标准、质量监管、品牌培育等措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超过1.5%,力争专利授权总量增长10%,其中发明专利增长20%。
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加快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强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化重点区域和行业环境污染整治,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全面完成“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任务。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脱硫设施运行监管和大电厂脱硝工程建设,严格整治废气排放不达标企业。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确保江南污水处理厂试运行。加快实施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改造,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建设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的产业化基地、中介服务基地、示范应用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落实节能减排标准规范,健全污染物减排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二)注重内需外需协调拉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扎实推动有效投资。加大会战攻坚力度,推进农林水利、交通网络、生态环保、能源电网、数字城网、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企业劳动力替代型技改投资、引进型新兴产业投资、城乡居民消费型和财产型投资、已开工项目跟进投资和政府类平台性投资。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加快象山港大桥及接线等一批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杭州湾跨海铁路、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等项目及早获批,北外环快速路等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扩大社会投资,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保险和公共服务领域。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建筑产业。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努力促进居民消费。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连锁超市、餐饮配送中心发展,整合提升商品专业市场,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加快现代商贸集聚区建设,完善新建商贸网点配套功能,推进江北万达广场、海曙新星商业中心等大型商业设施开发建设。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和品质,鼓励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特色店、特色街发展,推进休闲旅游基地和商务会议基地建设,扩大旅游消费。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动文化、健身、家政等服务消费。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促进信息消费和网上消费。继续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支持企业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培育内外对接营销体系,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境外设立营销机构和专业市场,进一步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拓展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扩大宁波产品外销规模。引导企业抢占国内市场,支持企业到省外设立区域营销中心、地区销售总部和专卖店,推进省外宁波名品直销中心建设。积极为企业拓展市场搭建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吸引国内外采购商来甬设立采购中心。积极拓展保税贸易、转口贸易和国际中转配送。优化商务环境,深化大通关建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和保单融资规模,健全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0%。
(三)加快城市化步伐,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加快“中提升”功能区块建设步伐,全面开工建设湾头休闲商务区、鄞奉路滨江商务居住区,推进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江东核心滨水区等区块建设,启动姚江区块规划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穿山疏港高速、杭甬客运专线、铁路枢纽多站点、绕城高速东段等项目建设,推进宁波空港发展,基本建成“五路四桥”,力争绕城高速6条连接线建成通车。加强城市生态绿化建设,提升“数字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重点功能区块,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市、县域总体规划和中心镇、中心村布局规划。全面开展中心镇改革、发展卫星城市试点,推进块状经济集群和新兴产业投引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开发建设体制、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体制、集约节约用地机制、公共服务投资和经营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本地农民城镇户籍限制,吸纳符合条件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深入实施“百千工程”,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完善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农田水利、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完善农村老宅基地置换、流转和退出机制。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严查违法用地行为。
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创新余慈区域合作开发管理体制,推进宁波主城区至余慈副中心城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抓好余慈高铁区块和余慈中心城姚周片区开发建设。发挥区位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强化象山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一批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生态经济型港湾建设。改善山区、海岛的发展环境,加快下山移民,促进相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完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高水平谋划推动北仑滨海、宁波三门湾等区块开发建设,构筑一批海洋经济发展新平台。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完善大宗散货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编制宁波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发展纲要,进一步推进宁波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物流枢纽中心、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和空港物流中心建设,提升第四方物流市场服务水平。合理布局发展石化、船舶、钢铁等先进临港产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海洋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水产品加工等产业。
(四)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科学发展新优势
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抓好省级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市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落实新一轮市对县(市)区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申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加大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新兴工业用地定向招拍挂出让、建设用地退出等机制,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地方金融创新,扩大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发展农村互助保险,推进企业上市,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推进公用行业企业改革,完善国有投资公司体制。鼓励民营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选资力度,重点引进龙头型、基地型、效益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力争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以上。积极组建现代贸易大企业,吸引更多境内外贸易企业来甬落户。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化科技兴贸和品牌强贸战略,提高外贸产品以质取胜能力。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集聚发展,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鼓励兴办特色进口交易市场,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紧缺能源原材料和适销消费品进口。加快外经合作步伐,推动有条件企业扩大境外投资,鼓励并购境外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有序向外转移一般加工能力,积极承接境外重要工程项目。加快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推动宁波化工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确保梅山保税港区如期封关运作。
推进内外开放合作。深化与港口城市、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国家部委的合作,加强无水港和港口联盟建设,积极构建文明和谐高效服务的大口岸。推进与浙东经济合作区和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合作,积极接轨上海世博会,承办好“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扩大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合作交流,以“宁波周”活动为平台推进经贸、文化、旅游等合作。力争引进内资180亿元、重点机构100个。抓好对口帮扶、“山海协作”和甬衢资源产业合作,继续做好对口支援青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五)深化文化大市建设,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教育结构体系,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统筹城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促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和特色优势学校建设,加快地方教材开发,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完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加强高技能、应用型执业资格经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深化与中国社科院的战略合作,推进合作项目实施和成果应用。完善帮困助学政策体系,重视抓好特殊教育,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扶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研究,完善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巩固卫生强市创建成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体系建设和运营机制创新。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发展。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补偿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医疗救治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服务管理,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
繁荣文化事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建设与管理,营造团结鼓劲、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加快宁波文化广场、中国防空博览园等项目建设。创新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实施农村“种文化”、“送文化”活动,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全覆盖,推广鄞州区乡镇农村“天天演”模式。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文化“走出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新型文化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积极参与中国大运河申遗。重视文化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事业,推进地方志撰修和档案开发利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施体育设施专项规划,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精心备战十四届省运会和省首届体育大会。
加强文明城市创建。凝聚创建合力,加大创建力度,努力改善市容市貌,缓解交通拥堵,推进内河整治,提升文明品牌。全面实施“文明宁波系列行动”,做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促进城乡文明一体化。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推进融合组织规范化建设。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重视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做好军人退伍和转业安置工作。
(六)加大民生改善力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扩大社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健全城乡居民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推进充分就业县(市)区创建活动,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优化创业环境,加快创业平台建设,开展创业服务专项活动,鼓励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深化区域和校企合作,帮助企业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加大劳资纠纷预防和调处力度,切实维护用工双方特别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居民社保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工作,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推行养老保险转换衔接办法,完善各类社会保险政策。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低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贫困残疾人等救助制度,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困难群体物价补贴机制,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抓好住房保障工作。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启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限价房建设。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将保障对象覆盖到人均年收入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下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8平方米的低收入家庭。增加普通商品房有效供应,推进非成套房、老小区、城中村和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占地不用、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重视社会矛盾化解,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和积案化解,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强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黄赌毒和涉黑犯罪,完善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机制,提升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国家安全和民族宗教工作。做好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工程”安保工作。完善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措施,维护市场价格稳定。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农村“十小”行业整治与规范工作。强化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完善重大工程安全质量保障措施,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重视防御气象灾害,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本报讯毛光烈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
强化服务职能。推动政府职能进一步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加强城市化、产业转型等重大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精心编制好“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注重财政、信贷、产业、环保、土地、人才、科技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措施的综合效应。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加大清费减负力度,完善重点企业经营状况监测和服务体系,落实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见,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支持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大力培育公益型社会组织。创新公共服务投入机制,扩大财政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推进“解四难、创四优”活动,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依法行政。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扎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答复、办理、落实工作。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共参与度。加强政府建章立制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严格、公正和文明执法,完善行政复议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制度,推进行政问责制。
提高行政效能。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调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健全政府工作绩效评估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深化乡镇综合改革,增强中心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批管分离体制,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体系,提升行政服务综合效能。深化政务公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抓好公务员的学习、培训和管理,坚持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强化行政效能监察,治庸治懒,严肃查处推诿扯皮、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等行为,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管,强化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抓好公共资源交易和招投标活动的监管,认真治理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突出问题。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深化公务接待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改革,严格控制机关专项经费、会议经费、出国(境)经费和公用经费,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推进政风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力戒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坚决纠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全力办好十方面实事
本报讯毛光烈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为进一步促进民生改善,今年市政府将积极办好十方面实事。一是缓解交通出行难。新增公交车400辆、公交场站8个,新增公交线路10条、优化线路20条,实施公交车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二期工程。改造道路卡口23个,打通支路13条。实施出租车文明运营行动计划,新投放出租车300辆。建设农村联网公路180公里。二是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放宽廉租房准入标准,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万平方米、续建50万平方米、竣工20万平方米,解决25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310万平方米,竣工96万平方米。海曙、江东、江北三区完成老小区整治100万平方米。继续实施3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农房改造建设2.5万户。新(改、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50个。完成危房改造1500户、下山移民1500户。三是扩大就业再就业。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6000个。新招录2000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教育卫生、物流业及相关行业工作。推进创业平台建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3000人。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19万人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专场招聘会110场。继续实施万名毕业生见习计划,新增见习基地80家。出台实施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四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新(改、扩)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以上、服务站(室)450家以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达标率80%以上。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达到25元。市六区和余姚、慈溪两市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开工建设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市第二医院、妇儿医院新大楼建成投用。五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到59%、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5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平均超过46%,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门诊费用报销比例超过25%。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居民按规定领取人均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新增实质性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行政村300个、养老床位1900张。六是强化环境保护。完成清水河道建设200公里。建成全面小康村35个、环境整治村26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50个、农村生活垃圾太阳能处理设施60座、节水农田3万亩。完成城区内河整治107公里。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完成城市供水环网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25万吨。七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加固改造和重建迁建校舍40万平方米。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新建、改建标准化幼儿园60所。市数字图书馆为100个社区、1000家企业提供特色文献资源服务。八是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所有乡镇(街道)建有符合标准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站。扩大中小学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海曙、江东、江北三区超过85%,其他县(市)区超过75%。全市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一村一年演出一场戏剧。所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3档以上对农广播电视节目。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完成80%以上行政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建设1000个“市民素质工程点”和200个“公民道德实践点”。宁波书城建成投用。九是加强公共安全。建成市政府应急平台一期项目。完成屋顶山塘整治15座。完善渔港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人员死亡率继续下降。十是保障市场供应。新建或改造农村菜市场30个以上,新增村级连锁便利店120家以上,建成粮油批发市场。完善地产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控制,规范市场准入。食品安全检测达到4万批次,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检验信息共享系统。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完善药品网上监管系统。
编辑: 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