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再做一次妈妈 话:“这就是妈妈的伟大——用悲痛中的快乐,换来宝宝一生的幸福。” 一张茶几,一张桌,三个沙发,几张椅子,沙发上还放有玩具熊,宁静的淡绿色墙面显得温馨洁净。这位从地震后就坚守在灾区的心理咨询师认为,现在妈妈们表面已接受了现实,逐步开始新的生活,但那抹不去的伤痛肯定永远存于心底。“‘妈妈之家’要做的是帮她们塑造轻松愉悦的心境,让她们重拾信心面对生活。” 一天的采访在愉快地聊家常中结束,临走时记者买了9枝纸玫瑰送给赵小青,希望她能长久幸福。她一只手握着那束花,一只手抚着肚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笑得很开心。新华社记者李晓果、秦晴、郝同前报道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秘书长贝克莱·盖莱陶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与中国政府密切协作,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红十字会所筹集救灾款项是红十字会组织有史以来接收灾难捐款最多的一次。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积极态度,与政府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中国人民对抗灾难的决心与信心令人鼓舞,希望中国在未来面对任何困难时都能如此,并期待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救援行动。
欧盟负责发展和人道主义援助的委员米歇尔的发言人约翰·克兰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政府在应对汶川地震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了民事保护和灾后重建等工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克兰西说,我们都记得一年前发生的那场悲剧,它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给无数人带来了苦痛。但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在这场灾难面前“行动积极”,并为重建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
“我看到房屋倒塌,化为废墟,然后我又看到中国重新站起,恢复重建,我见证了这强大的凝聚力,这力量让人感到温暖;我参与了灾后救援,为此奉献了微薄之力,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法国国民议会议员贝尔纳·德勃雷说。
汶川地震发生后,德勃雷成为首批获准进入灾区的西方人。他说,“我忘不了灾区悲惨的景象,更忘不了中国医生、救援人员和军队的快速反应,他们的效率高得惊人。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水、电、消毒设施一应俱全”。他说,作为医生,自己参与过很多国家的地震救灾工作,“但中国在迅速和有效的救灾工作方面,堪称世界典范”。
回国之后,德勃雷专门撰写了《我看到中国重新站起》一文,讲述中国人民为救灾所做出的努力。
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德勃雷希望通过记者对中国政府和人民说:“地震是天灾,但你们为世界做出了榜样,请你们团结一致,继续努力。灾难发生以后,看到中国全体人民尽其所有,帮助四川重建,作为一个曾在中国工作的医生,我的心里也倍感温暖。加油!”
事隔一年,美国红十字会国际部负责人大卫·梅兹谈及去年访问震区的经历时说,震撼和感动仍在心中,他对灾区的未来面貌充满期待和信心。
智利驻中国大使费尔南多·雷耶斯在采访中高度评价汶川大地震一年来中国政府的工作和中国人民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他说:“它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被逆境压垮。中国政府在灾后进行了非常重要的灾区重建工作,他们把痛苦和不幸转化成了动力和机遇。”
“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的救援行动非常及时、得力!”意大利民事保护局官员丹杰罗回忆自己在灾区参与救援的情景时对记者说。
丹杰罗说,救灾期间,中国军队战士、消防员和志愿者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救灾物资分发非常迅速,“这一点在救援过程中至关重要”。中国政府还向灾区派遣了大量救援人员展开搜寻、抢救工作,“他们的努力工作意义非凡”。
从去年5月21日开始,美国志愿者罗伯特·恩格尔在汶川地震灾区度过了终生难忘的13天。泪水、笑容、信念、大爱,那块土地上坚忍不拔的人民、钢铁长城般的人民军队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各级政府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满载粮食、水、建材、药品、帐篷等救灾物资的卡车源源不断地开进灾区。如果你有需求,你总能找到能提供帮助的人。灾区到处都能看到政府的赈灾站点、医疗帐篷、四处奔波的政府官员以及无处不在的军人。在我看来,中国政府的救灾模式值得各国效仿,”谈起在灾区度过的日日夜夜,恩格尔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恩格尔说,自己现在正计划把汶川灾区见闻写成一本书,把他的亲眼所见告诉整个世界。他还计划重返灾区,见证重建中的“新汶川”,延续灾难中建立的友谊。
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中国的灾区救援和医疗工作也得到了俄罗斯同行的肯定和赞许。俄救援队成员亚历山大说,中国的救援人员都很专业,救援工作有条不紊,非常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互助精神,他们在灾难中没有惊慌失措,没有相互抱怨,这是最重要的”。
亚历山大的同伴茨韦特科夫对记者说:“虽然你们经受了这样巨大的苦难,但我相信,生活在继续,大规模的重建工作在进行,中国人民能够战胜这场灾难。”
曾赴地震灾区参与救援的古巴医疗队队员尼利奥说,尽管发生了如此严重的地震,但中国人民在救灾中表现出极强的纪律性。“地震伤员被按照伤情的轻重,送往不同的医院。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各种物资供应正常,全体人民都对战胜灾害充满信心”。
从5月4日开始,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最受欢迎的新闻杂志类节目《时事纵观》向全美推出了“成都日记”栏目,通过广播、图片和网络博客的综合传媒手段从四川地震灾区发回第一手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图片向广大美国听众和网民栩栩如生地呈现灾区重建现状和灾民感情世界。
节目主持人梅丽莎·布洛克近日在成都通过电话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前不久刚刚播放的“成都日记”第10至12期,通过微观视角,关注了普通灾民生活的改变。
她说,一年后的地震灾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灾区房屋重建。去年离开成都时,不少灾民还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如今很多人已经搬进新房;一些在地震中丧子的母亲们也已经诞下或正在期待新生儿的到来,这给这片遭遇惨重灾难的土地带来了希望的喜悦。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汶川地震救灾及重建工作
稿源: 新华社 2010-02-01 15:59:17
我们要再做一次妈妈 话:“这就是妈妈的伟大——用悲痛中的快乐,换来宝宝一生的幸福。” 一张茶几,一张桌,三个沙发,几张椅子,沙发上还放有玩具熊,宁静的淡绿色墙面显得温馨洁净。这位从地震后就坚守在灾区的心理咨询师认为,现在妈妈们表面已接受了现实,逐步开始新的生活,但那抹不去的伤痛肯定永远存于心底。“‘妈妈之家’要做的是帮她们塑造轻松愉悦的心境,让她们重拾信心面对生活。” 一天的采访在愉快地聊家常中结束,临走时记者买了9枝纸玫瑰送给赵小青,希望她能长久幸福。她一只手握着那束花,一只手抚着肚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笑得很开心。新华社记者李晓果、秦晴、郝同前报道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秘书长贝克莱·盖莱陶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与中国政府密切协作,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红十字会所筹集救灾款项是红十字会组织有史以来接收灾难捐款最多的一次。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积极态度,与政府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中国人民对抗灾难的决心与信心令人鼓舞,希望中国在未来面对任何困难时都能如此,并期待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救援行动。
欧盟负责发展和人道主义援助的委员米歇尔的发言人约翰·克兰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政府在应对汶川地震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了民事保护和灾后重建等工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克兰西说,我们都记得一年前发生的那场悲剧,它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给无数人带来了苦痛。但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在这场灾难面前“行动积极”,并为重建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
“我看到房屋倒塌,化为废墟,然后我又看到中国重新站起,恢复重建,我见证了这强大的凝聚力,这力量让人感到温暖;我参与了灾后救援,为此奉献了微薄之力,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法国国民议会议员贝尔纳·德勃雷说。
汶川地震发生后,德勃雷成为首批获准进入灾区的西方人。他说,“我忘不了灾区悲惨的景象,更忘不了中国医生、救援人员和军队的快速反应,他们的效率高得惊人。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水、电、消毒设施一应俱全”。他说,作为医生,自己参与过很多国家的地震救灾工作,“但中国在迅速和有效的救灾工作方面,堪称世界典范”。
回国之后,德勃雷专门撰写了《我看到中国重新站起》一文,讲述中国人民为救灾所做出的努力。
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德勃雷希望通过记者对中国政府和人民说:“地震是天灾,但你们为世界做出了榜样,请你们团结一致,继续努力。灾难发生以后,看到中国全体人民尽其所有,帮助四川重建,作为一个曾在中国工作的医生,我的心里也倍感温暖。加油!”
事隔一年,美国红十字会国际部负责人大卫·梅兹谈及去年访问震区的经历时说,震撼和感动仍在心中,他对灾区的未来面貌充满期待和信心。
智利驻中国大使费尔南多·雷耶斯在采访中高度评价汶川大地震一年来中国政府的工作和中国人民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他说:“它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被逆境压垮。中国政府在灾后进行了非常重要的灾区重建工作,他们把痛苦和不幸转化成了动力和机遇。”
“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的救援行动非常及时、得力!”意大利民事保护局官员丹杰罗回忆自己在灾区参与救援的情景时对记者说。
丹杰罗说,救灾期间,中国军队战士、消防员和志愿者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救灾物资分发非常迅速,“这一点在救援过程中至关重要”。中国政府还向灾区派遣了大量救援人员展开搜寻、抢救工作,“他们的努力工作意义非凡”。
从去年5月21日开始,美国志愿者罗伯特·恩格尔在汶川地震灾区度过了终生难忘的13天。泪水、笑容、信念、大爱,那块土地上坚忍不拔的人民、钢铁长城般的人民军队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各级政府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满载粮食、水、建材、药品、帐篷等救灾物资的卡车源源不断地开进灾区。如果你有需求,你总能找到能提供帮助的人。灾区到处都能看到政府的赈灾站点、医疗帐篷、四处奔波的政府官员以及无处不在的军人。在我看来,中国政府的救灾模式值得各国效仿,”谈起在灾区度过的日日夜夜,恩格尔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恩格尔说,自己现在正计划把汶川灾区见闻写成一本书,把他的亲眼所见告诉整个世界。他还计划重返灾区,见证重建中的“新汶川”,延续灾难中建立的友谊。
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中国的灾区救援和医疗工作也得到了俄罗斯同行的肯定和赞许。俄救援队成员亚历山大说,中国的救援人员都很专业,救援工作有条不紊,非常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互助精神,他们在灾难中没有惊慌失措,没有相互抱怨,这是最重要的”。
亚历山大的同伴茨韦特科夫对记者说:“虽然你们经受了这样巨大的苦难,但我相信,生活在继续,大规模的重建工作在进行,中国人民能够战胜这场灾难。”
曾赴地震灾区参与救援的古巴医疗队队员尼利奥说,尽管发生了如此严重的地震,但中国人民在救灾中表现出极强的纪律性。“地震伤员被按照伤情的轻重,送往不同的医院。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各种物资供应正常,全体人民都对战胜灾害充满信心”。
从5月4日开始,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最受欢迎的新闻杂志类节目《时事纵观》向全美推出了“成都日记”栏目,通过广播、图片和网络博客的综合传媒手段从四川地震灾区发回第一手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图片向广大美国听众和网民栩栩如生地呈现灾区重建现状和灾民感情世界。
节目主持人梅丽莎·布洛克近日在成都通过电话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前不久刚刚播放的“成都日记”第10至12期,通过微观视角,关注了普通灾民生活的改变。
她说,一年后的地震灾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灾区房屋重建。去年离开成都时,不少灾民还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如今很多人已经搬进新房;一些在地震中丧子的母亲们也已经诞下或正在期待新生儿的到来,这给这片遭遇惨重灾难的土地带来了希望的喜悦。
编辑: 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