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第二大岛,海南从1988年建省至今20多年来,在产业发展方向上一直徘徊。2001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率先向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建议,在他的坚持不懈下,最终成为现实。三天前,几乎已将“务实”一词作为口头禅的迟福林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 羊城晚报:国内对海南的发展路径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您当初基于什么原因提出了国际旅游岛的设想?整个规划是怎样出台的? 迟福林:当时的背景是,2000年中国加入WTO,海南区域性开放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这就需要寻找一个新的产业突破口和开放之路。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出台经历了四个阶段,2001年我首次向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思路,但未被采纳。我们又继续建议,直到2007年海南第五次党代会召开,“国际旅游岛”的构想才作为海南的战略性发展目标被提了出来。2008年,海南重新讨论建设自由贸易区,并将国际旅游岛作为区域战略和开放战略。2009年,国际旅游岛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 羊城晚报:为什么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迟福林:我的理解有四方面原因。海南以旅游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全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业转型升级而言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去年底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实际上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就是先行先试。另外,现在已进入低碳经济时代,海南也最有可能率先成为低碳经济示范区。再加上海南是连接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天然桥梁,未来必将在南中国海的合作开发上扮演重要角色。 羊城晚报:海南定位几经调整,您觉得这次定位成功的胜算有多大? 迟福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定位,是海南经过20多年来摸索总结出来的思路,是符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的定位。国际旅游岛是现阶段海南最务实的选择,将来文章做大了,就可能走向自由贸易区。海南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我们相信随着发展阶段的深入,国家会有更多的政策出台。但现在必须做到的是务实,循序渐进,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如果搞砸了,可能就是一批人炒一阵子房地产。 羊城晚报:大家对未来的海南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中国夏威夷”、“中国巴厘岛”,您怎么看? 迟福林:我觉得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海南的主要客源还是来自国内,毕竟对国内来说,海南现有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更加突出。长远来看,我们当然希望海南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外客源,能和夏威夷、巴厘岛等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媲美。但我觉得,海南现在的发展方向更接近美国的佛罗里达,佛州是美国旅游业收入第一大州,在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布局都做得比较好。 羊城晚报:广东是离海南最近的兄弟省,可以得到什么利好? 迟福林:广东能得到的利好是最直接的。海南变身国际旅游岛,广东居民可以第一时间享受到优越的旅游环境。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建成后,广东游客自驾游到海南非常方便,出游成本也将大大降低。另外,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投资需求很大,这也会给广东提供很好的投资机会。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成功 投资机会 一批 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