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大变样”征文

从饮食文化看宁波发展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9年11月09日 13:34

  作者:周九红

  曾听人说过,透过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就能衡量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起初我不以为然,但通过宁波的沧桑巨变,我真切地感到了经济发展给宁波人带来的饮食文化的变迁。

  我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出生在宁波镇海农村,生活条件自不必说,打小就没吃过饱饭。小时候,我家旁边就是学校,就连课间十分钟我也要回家拿几片熟红薯干嚼嚼,否则就会感到饥肠如鼓。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节,可以吃上一顿饱饭。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物资匮乏,家家的日子都挺紧,副食少得可怜,用鸡蛋换盐酱油,过年时才吃一次肉。去市场买肉,主妇们都爱挑肥的,为的就是回家再榨点猪油改善伙食。

  1992年我到宁波看同学,当时,大家刚毕业不久,但同学们都想尽好地主之谊,几个人轮流请客。当时,宁波没有几家象样的酒店。在河头乡乡政府工作的同学请我们先在他那儿“撮”一下。当时的河头乡不仅饭店少,人也少,没有几座象样的建筑,十分落后。我们到的一家饭馆是几间棚屋改造成的,店里的客人很少,我们七八个人一下成了饭店的大生意。老板娘高兴地忙前忙后,生怕怠慢了我们。记得当时吃的最好的菜就是红烧大肠和拌猪头肉。再后来,在区政府工作的一位同学决定在大酒店请一顿,据说是每人三十元的标准。当时每个人都感到这顿饭档次很高,可谁也没吃饱。后来听说这顿饭的花销害得这位老兄两个月没吃上肉。唉,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顿饱饭就好了。

  谈到吃饭,那时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吃香的喝辣的。一位朋友解释说,吃香的就是吃肉,因为肉香;喝辣的就是喝酒,因为酒辣。后来,我的工资涨了不少,就隔三差五到市场上割半斤熟猪头肉,解解馋。有时在半路上口水就流出来,等回到宿舍只剩下手里装肉的塑料袋了。

  改革开放后,家家生活都得到了改善。过年过节回到家里,一向省吃俭用的父亲也会奢侈一把,买个猪头和一副猪下货提回家,亲自料理拾掇。母亲做菜也一改往日的缺盐少油,让我们吃上肥美可口、有滋有味的节日大餐。不知不觉中,我那原本骨瘦如柴的身板,也告别了纵向驰骋,迈入了横向发展。更让我恐惧的是,我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高血脂,每次体检医生都建议要合理膳食。

  进入新世纪,宁波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普通百姓进餐馆尝鲜不再遥不可及,过年过节过生日设宴款待亲朋好友成为时尚。人们不再为吃饱喝足费尽心思,一个新饮食时代伴随着改革的步伐融入了百姓的生活。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酒肆随处可见。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变化了,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时间减少了,各种成品、半成品、速冻食品、快餐备受青睐,在外用餐占食品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与此同时,人们对吃也有了新的讲究,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

  2008年,我回宁波办事,感到宁波变化太大了,高楼林立,街道宽敞明亮,到处流光溢彩,让人眼花缭乱,在宁波工作的同学又少不了轮番为我接风。事业有成的同学除了感情依旧之外,已找不到当年穷学生一丝一毫的影子,他们不少人开上了私家轿车,个个风度翩翩,请客也敢迈进星级酒店的大门了,而过去上不了桌的野菜、玉米、土豆、高粱等粗粮经过厨师的精心烤制,成了美味佳肴。如今,在宁波的大街小巷,星级酒店已不稀奇,各种特色店更像是雨后春笋,不但有美味的中餐,而且还有可口诱人的西餐,各色美食琳琅满目。宁波餐饮业的飞速发展更是折射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民以食为天。从饮食看变迁,大鱼大肉式的温饱型餐饮方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透过这一变化,折射出宁波人文、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吃不饱到吃饱,又从吃饱到吃好,实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有了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注重保健养生的宁波人,家家户户的饭桌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由注重价格、数量,转入注重营养和质量;从单一、吃精、吃细向多元、粗粮细做、科学搭配上转变。绿色食品,科学饮食,合理膳食,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已成了宁波人饮食的新时尚。我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锻炼,体检各项指标都合格。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餐饮 半成品 保健 工资 粗粮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