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恩泽
不晓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农人聚居的地方叫做农村。于是,就这样约定俗成地传了几千年,国家兴衰、王朝更换都没能改变它们。没有想到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农村竟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新名字叫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人“面向黄土背朝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日子,在一些城里人看来,那是富有激情和诗意的生活。可是有谁知道他们背地是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现在,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他们曾经的生活吧。
先说说在吃上的不同,从电视上了解城里人,在吃上讲究色香味和营养;农村可不是这样,他们讲究的只是一个饱字。一日三餐主食以米饭为主,菜类大都也以自己种的蔬菜为主,大白菜、青菜、豆角、西红柿、黄瓜、丝瓜等都是季节性蔬菜,如果收获颇丰,豆角可以晒干储存以便冬季食用。
还有吃水的问题,在城里自来水是直接接到家里的,到农村则不然。吃水一般是用肩挑,本村没有水源就到外村去。等到天下雨了,就用大缸接水,或者把家里的锅碗瓢盆等盛水的容器放到房檐下去接水,冬天把雪盛放在容器里化水用,就连冰凌也是不会放过的。
农村的孩子穿衣服是不讲究的,就拿我来说吧,穿的衣服一般是亲戚家的大哥哥们退下来,不穿的,母亲缝补缝补就可以了,一年一身新衣服就高兴的要跳起来了。我想城里的孩子可不这样。
在农村生活的人们,他们习惯了那里的一切。天气遇上旱涝,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科学,而是到村里的小庙祈雨,烧香求佛;人生病了首先想到的不是找大夫,而是跪倒在地磕头祈祷;把这里的一切都交给了上天。是啊,天气掌管着他们秋天的希望,一年的辛苦和整年的口粮,他们不交给上天交给谁呢?这虽说是风俗文化,但也是受种种环境的影响。这对于城里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对于农村来说就像是山里的空气一样平常,就像坐上咣当的牛车一样自然。
现在不一样了,农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变是在春天吹拂下很自然地进行着。
我在城里工作,每次回家乡都有大小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感受。第一次回去,发现老家那坎坷的土路变成了一个工地;第二次回家发现环境变了,摆在我面前的不是曲折的山路,而是早已被严整平坦的柏油路和通往村里的水泥路所代替,不信,你瞧,两条笔直的路从我的脚下交叉而过。如果你轻轻的吸口气,还能闻到两边的风景树散发的淡淡香味呢。
我家里也盖了房,但还没有搬进去。每次回去总是看到,两鬓霜染的双亲忙碌的身影,在老房子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朴质。我提出要到山里的那块有我曾经洒下汗水、最远的地里去看庄稼。父亲说:“那么远的路,一亩十几块的地?不种了!我早就响应国家的号召,退耕还林了。”在家的几天,我感受到如今家乡变化真大,年轻人娶妻生子,中年人鹤发霜鬓,老人驾鹤西去,还有一批新时代的青年已不敢相认。人在变,环境也在变。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已经走进了历史,“惠农政策”登上了舞台,“合作医疗”上了前线,“三农”问题也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关注,有线电视全部更新,自来水接进家……我被眼前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老家惊呆了。
清晨早起,我有跑步的习惯。脚踏着平坦的水泥路不时向四周张望,路边昔日那破旧的砖房子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两排风景树。不远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洁的青墙红顶,铝合金窗户和漂亮的窗帘,到处透露着新农村的韵味。更让我惊讶的是,以往早上都忙碌于田间的长辈们,都在村边的健身器上锻炼起了身体。瞧!那边还有年轻人在伴随着优雅轻快的音乐跳舞呢。这就是精神上的享受,这就是生活中的追求,现在农村一切都在向城市化靠拢。
离开村头锻炼的人群,我独自登上村子对面的小山顶。在阳光的呵护下,村庄的一切都像新的一样。直到邻居放羊的李伯伯凑了过来和我搭讪才回过神来:“小伙子,在看什么呢?现在我们农民的生活可好了,白天干活,等晚上空闲了,年轻人玩电脑,我们看看电视,照样了解天下大事,不比你们城里的人差。种田的也不用一趟一趟老往地里跑了,庄稼地里有农家肥坐底,科学的化肥、磷肥、尿素当家,怕啥;无需拔草,只要药物轻轻一扫。嗯!你看,最勤快的大伯都在路边的草丛中施展拳脚,吸收大自然的真气,在那太极拳里感悟人生,享受呢!世道变了呦!哈哈……”说完他笑着侍弄自己的羊去了。
我静静的看着李伯伯远去的身影,望着眼前的这个村庄,心潮起伏。这不仅是家乡外貌环境的变化、生活的变化,更可喜的是我看到了现在农村人民的精神变化。“青墙红舍掩绿荫”这是怎样的风采,“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又是怎样的诗情画意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的是很美好的事业。可爱的家乡,我为你真心祝福!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白菜 柏油 窗帘 大白菜 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