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飞君
古人云:“人有三急,如厕第一。”厕所作为“吃喝拉撒”必不可少的场所,每个人每一天都离不开它,而小小厕所的大变化折射出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回顾过去,特别对一个女子来说,真是即尴尬又害怕。
我出生于1980年,在一个农村长大。那时人们如厕大多是在茅房里,就在老房子后面角落里的一块空地,用砖头块垒了堵1米多高的矮墙,里面挖个半米深的坑,放一个瓦缸,瓦缸算是一个便池。厕所也不分男女,没有门,里面外面的人能相互看见,看见了还可以打招呼甚至是聊天。夏天高温炎热,蚊蝇孳生,臭气熏天,夜晚如厕蚊虫还会叮咬屁股。冬天则寒风刺骨,屁股冻得冰凉。
这样的环境可想而知了,那时女子一般不在外面茅房如厕,只在自己卧房内有盖的粪桶行事。而有一年,我真的在茅房如厕。
那年我11岁,清明前的一个休息天。一大早便随父母一起去上坟,在途中我有点内急,于是一路找厕所,到了上坟的地点,还没找到,我忍着。过了许久,我想如果再找不到,恐怕要尿出来了。此时,不知是老天有意还是无意,前方找到个茅房,它可不是用砖块垒堵起矮墙的茅房,而是用几根树棍搭的简易茅房。路的一旁刚好又是人们必经之路,一如厕,便可清晰看到。在那简易的茅房里,随着尿急。可怜啊!我才11岁呀,这样一个祖国花朵的小女孩,就这么在大众广庭之下彻底被暴光了……
在学校里,厕所是用砖砌的墙,一溜粪坑,一字摆开。每次如厕总令我胆战心惊,一到夏天高温炎热,蛆便爬满地叫人无法下脚。每次坐厕时,还担心粪坑里在爬的蛆会爬到我的屁股上,一想到就不敢多蹲。若大便,拉出的粪块坠入粪水中,其反冲力将粪水溅得屁股尽染,令人狼狈不堪。
从1993年起,农村很多盖小楼,有了独立的卫生间,使用了抽水马桶,野外的露天粪缸也开始实行砸缸填埋,新建公共厕所。
到了2000年,公厕还在实行收费制,上个厕所还是不方便。我记得那年署假,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没有厕所,去收费公厕必须要步行150米,单位对面的免费厕所,女厕竟然关门紧锁,唯独男厕开着大门,而工作需要只有求近跑到对面的男厕所,进去前先在外面招呼下,若没回应,便进去用厕,而里面的门又是坏的。每每如厕时总要提心吊胆,生怕有男同志闯进来,这样在担惊受怕如厕也尽二个月。
而如今,我们的生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从满大街找厕所到如今轻松如厕;过去从便坑一字摆开到如今改成了单间;过去从如厕收费到如今的免费;厕所有人打扫,不再是粪便横流、蚊蝇乱飞,臭气熏天,而是干净整洁,香味四溢;就连厕所的名称也悄然在变,过去称为茅房如今则是卫生间、洗手间。
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化,小小的厕所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厕所里的大变化,让我们看到的是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抽水马桶 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