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大变样”征文

走出不同的生活色彩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9年10月21日 15:28

  作者:卢岳云

  常言道:会走周岁一,不会走周岁七。听我妈妈讲,我是刚满周岁就会走路了。就这样,我一路走来,养成了出门爱走路的习惯。

  读小学、初中时,正赶上“出门基本靠走,喊人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清苦年代,出门走路成了无奈而又快乐的选择。就读的学校离家不远,所以中午我都是走回家解决“温饱”问题。

  高中是在离家近二十里的区里读的,由于离家很远,所以只好住校。但每个星期天大多会回趟家,为的是从家里带足一周的口粮和“压饭榔头”霉干菜。虽然,那时往返学校可乘汽车,但我们大多数同学还是选择走路,当然这样做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为了省几个车钱,给家里减轻点经济负担。每到周末,同学们都挑着一头挂着书包、一头挂着米袋的扁担往家赶,一出校门,那一条条长龙般的回家队伍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家边走边唱。

  对现在的学生而言,挑着二三十斤的担子,走二十来里的崎岖小路肯定会被认为是件艰辛的事,但我们当时根本没在意。虽然说,一路挑着担走到学校,肯定会累得满头大汗,肩红腿酸脚底痛,但一想到父母亲用“血汗钱”供我们读书,走路往返学校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大学是在读千里之外的外省读的,再徒步上大学当然有点“朝天放炮———空想(响)”。但每次放寒暑假乘火车回家时,练就了一身“站如松”的功夫。当时正值“学生潮”和“民工潮”,火车里可以说挤得水泄不通。一路上,自己从双脚落地到金鸡独立。可以说,回趟家比走几十里路还累。

  参加工作特别是成家后,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走路就成了我健身的唯一方式。特别是儿子上小学后,和他一起饭后散步或双休日徒步远行更成了我们父子俩共同的爱好。

  吃罢晚饭,沿着小区前面的小河边漫步,既活络筋骨,又欣赏了一路的夜景。双休日,和儿子一起拿几本书,徒步远足到附近郊区,找块空地席地而坐,既可强身,又可呼吸新鲜空气;既可欣赏美景,又可静心学习,真正达到“锻炼、休闲、赏景、学习四不误”。儿时走路成了出门的主要交通工具,而现在走路完全是为了锻炼身体,希望自己能从脚下走出健康,从走路中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同样是走路,却走出了不同的生活色彩,反映了自己生活的大变样。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