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大变样”征文

从广播喇叭到手提电脑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9年10月21日 15:03

  作者:谢爱萍

  当我随便走进一家家电商场,面对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传播工具,已经激不起任何购买欲望的时候;当我在宽敞、舒适的商品房里,使用轻巧的手提电脑,敲打着键盘,不用纸、笔就能边回忆边记录四十年来共和国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和一幕幕人生往事的时候,做梦也不会想到,四十年后的今天竟会是这般模样!

  四十年前,正值少年,有无数梦想,也充满好奇。

  那天,放学回家,家里来了几个特殊的客人,穿着工作服,手持工具,不停地忙上忙下。没过多久,一只方型的小木盒挂在了灶间的墙上,小木盒的下放还挂着一根控制开关用的线绳。事后得知,我家在装广播喇叭。

  当晚,广播喇叭里就传来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男的、女的,说的、唱的……当时,别提自己的心里有多高兴了,因为第一批能够装上广播的整个生产队里只有少数几户人家。

  从此以后,每天早晨,5时50分,总能准时听到那熟悉的开始曲,以及县人民广播站播音员那亲切、地道的本地方言:“镇海县人民广播站,各位听众,早上播音开始了,下面预告节目,5时50分……”

  从那时起,自己慢慢地意识到,有了广播,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事情,自己也慢慢养成了听广播新闻的习惯。早上听6点半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上听8时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成了自己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方式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午10点25分,是第二次广播开始的时间,也是劳累了一上午的村民们收工之时。那个时段的广播,除了新闻,还有文艺节目。所谓文艺,无非就是8部样板戏和那几首不知放了多少遍的革命歌曲,轮流、重复、无数次地播放。虽然听了无数遍,但大家还是十分喜爱、百听不厌。《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在那个时候通过广播进入寻常人家,一直唱到今天。

  不管刮风下雨,无论春夏秋冬,农村有线广播里传来的熟悉声音——“镇海县人民广播站,各位听众……”一日三次,经久不息。因为听的遍数太多,以致四十年后,仍历历在目、流淌耳间。

  电视机出现之前,人们“只能听不能看”,有了电视机,就“既能听又能看”。第一次看到电视,也是在部队。那天,上级给连队配发了一台14吋黑白电视机。吃过晚饭,大家集中在操场上,围坐在电视机前,十分好奇地看着电视机里播放出来的节目。

  探亲回家,发现生产队里也有了台类似的电视机,播放的是越剧《红楼梦》。大家被剧情深深地打动,从开始一直看到结束,还久久不愿离开。过了几天,电视机里又在放《红楼梦》,大家接着再看了一遍。这样,一连放了许多遍,大家也看了许多遍,现在想起来真有些不可思议。

  连队、生产队都有了电视机,接下来始终有个梦想:什么时候家里也能有台电视机,最好是彩色的,那该有多好啊!

  那是个商品奇缺、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当然,话得说回来,即便有东西,恐怕也买不起,不像现在这样有钱啊。

  一次,母亲来部队看我。我把自己想买台电视机的想法向母亲和盘托出。看得出,一没钱,二没票,母亲很为难,但母亲还是想试试。上海是大城市,商品比农村丰富,那里又有亲戚,说不定运气好的话真能买到电视机。正好陪母亲回家时路过上海,母亲就带着我来到上海亲戚家。这才得知,在上海电视机一样十分紧俏,一般人同样买不到,我和母亲只好扫兴而归。

  几年以后,转业来到了县城工作。有一次,突然听说,百货大楼新到了10几台18吋普通电视机,还是彩色的,甭提有多激动了。于是,赶紧骑车10多里地,向母亲报告这一喜讯。母亲毫不犹豫从箱子底下翻出积攒了一辈子的几张数百元存单,让我到银行把钱取出来,再加上转业时发的一千多元转业费,凑足了三千元,把电视机搬进了家里。这便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可以坐在舒适的沙发上,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花花绿绿的电视节目。

  得知我买了台彩电,单位同事赶紧筹集资金,也去百货大楼买了一台。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举动还真有些不可思议,买这台普通电视的钱在当时足够买一套房子住。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我们的父辈们共同的企盼和梦想。但要实现这一梦想,在当时看来还是比较遥远。

  到了部队,要跟家里联系,唯一的方式就是写信,从武汉到宁波,一个来回大概要半月左右。书信联系的方式一直持续了10年,直到转业也没有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因为家里根本没有电话。

  后来,电信业务不断发展,住宅电话慢慢普及,记得当时只要拿得出3000元“初装费”,就能装一台。再后来,当单位电话、住宅电话统统由梦想变成现实之后,人们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电话,而且要能移动的。

  有一天,一位重要领导在一只硕大的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件砖头大小的特殊“家伙”,因为都没见过,很是神秘,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后来才知道,这东西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让人通话,因为特厉害,所以干脆就叫“大哥大”。不仅价格贵,一台少说也要四五万元,而且常人也买不到,所以,“大哥大”在当时不仅是通话工具,更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常人不会去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大哥大”。

  仅仅几年时间,这种梦幻一样的商品也成了普通商品,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寻常百姓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由于不再稀有,名称也因此由“大哥大”改成了手机。而且,许多人还不满足于一人一部,不满足于通话功能。一人拥有多部手机,不时更新换代,成了这个时代城市农村的一大亮丽风景。

  要说信息传播工具的发展变化,不能不提电脑和网络。电脑和网络进入日常生活,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之迅速,堪称是一场革命。电脑的普及,使传统的纸和笔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网络的渗透,又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

  试问,假如没有了电脑和网络,我们的工作会是什么样?日常生活又会是什么模样?许多人可能无法象样。

  再问,有了电脑和网络,还会有什么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应运而生?许多人同样可能无法知晓。

  但可以肯定的是,与共和国的日新月异不断发展一样,新的信息传播工具也将层出不穷,进而更广泛地去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从农村有线广播,到收音机(收录机)、电视机、手机、电脑,循着信息传播工具不断发展的这一轨迹,反映出共和国这些年来所发生的巨变。今后,随着信息传播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将在共和国的发展历史上记录下那些激动人心的辉煌页面。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百货 一批 彩电 报纸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