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坤
家比天大。对我而言,家就是我的全部。
在我有印象的记忆里,最早居住的应该是轮船码头的旧房。这个小小的弄堂里居住着很多户人家,和当时其他的宁波房屋一样,显得非常拥挤。不过,里面虽然挤却不乱,加上大家都早已熟识,因此热闹非凡却又井然有序。居民们经常喜欢聊些家中琐事,谈得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抑或是小孩,家人,工作之类的。虽然生活未必事事如意,却也过得闲适安逸。日子就这样在闲聊中慢慢度过,感情也在闲聊中慢慢加深。
后来,随着宁波的城市改造,旧房面临着拆迁。居民们都四处寻着安身的房子,饭后的谈资便又多了房子一项内容。当时,看到我们面临困难,外公外婆及时向我们伸出了援手。于是,我便迷迷糊糊的跟着父母来到了外公外婆的家。同是旧居,两地的建筑风格却截然不同。如果说前面的房屋是一般普通民居的话,那么后一处的房屋就是一种建筑艺术上的升华,颇显古老的沧桑。走进正大门,里面是一条漫漫长廊。中间有个大的院落,里面只有几户人家,住的非常宽裕。长廊到底右拐也有一个露天的过道,其间有几间柴房。上楼的话,需要绕过过道的门,还需走上一段长长的木阶。也许,随着岁月的流逝,木阶也在老去,不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以前在走的时候总是有点担心,在一片漆黑中担心不知什么时候木阶会塌。现在看来,它还是结实的,至少到现在为止,历经十七八年的无情岁月,依旧在服务着人们。外婆的家在楼上的最里边。每天一有空,我总是喜欢打开窗户,望着天空不断遐想,也许是受到了它古老的熏陶吧。我不禁感叹起国人的智慧来,一个这么俗的房子既不缺失功能,又非常雅致,真的是大俗即大雅。
在我彻底爱上它的时候,母亲单位分配的新房子也造好了。于是,我不得不告别这浸染历史沧桑的房子,住进了槐树路的新家。这一住就是十多年。每天骑着单车去上学,看着路边商店的开开关关,见证着宁波飞速的变化。现如今,新房子也变成了老房子。交通更加便利了,周边环境也愈加美好。周边的道路拓了宽,江北区实验小学也挪了窝,换上了个漂亮的开放式公园。
再以后,随着《宁波市市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办法》的出台,我们家由于人均建筑面积低于18平方米,也有幸可以参与摇奖购房。当时,宁波市首批推出5012套限价商品房时,申购家庭达到了17200多户,也就是说,最终3.4个申购者中只有1个人能买到这批房子。幸运的是,我们家抽中了。虽然运气好,但是我们更感谢政府的政策。正是由于现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让我们家得以完成了从“盼有房”到“盼好房”的过渡。每天夜里我都会绕着小区散散步,呼吸下清新的空气,有时也会在我家后面的公共健身场所锻炼身体。这里绿树成荫,配套设施齐全,真正让我们享受到了住房的乐趣,让住房成为了追求品质生活的一种方式。让房子不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不再仅仅是为了生活而奔波的落脚点,这大抵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最高境界了吧。
沐浴在共和国的阳光下,我感觉分外温暖。从阴暗局促的棚户区到拥有阳光和绿化的新型小区,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斗室到八九十平方米甚至上百平方米的居室……住宅,正以最直观的形式,阐释着人们生活的变迁。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大门 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