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钦
时代变迁几十载,我们家的上海产相机作见证。
10月6日,是我儿子的9岁生日,我用一架价值1万多元的上海佳能数码相机不停的记录下儿子快乐生日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随着闪光灯的不停闪烁,儿子的张张笑脸被定格在相机里。回到家,我就着手把数码照相机里照的相片做成了一本题为“快乐童年”的电子相册。看到电子相册里的照片,我不禁想起了27年前我第一次照相的情景。
1981年,我正上小学一年级。那天中午,在放学回家的途中,我发现许多人围在单位宿舍的一片草地上,邻居一家8口人排成两排站在中央,面对一个手拿“黑匣子”的中年人,在众人“笑一个、笑一个”的呼喊声中,全家人迎着刺眼的太阳,努力瞪大着眼睛在笑,“咯喳”一声后,没等邻居一家人“退场”,等着的人们就急不可耐地抢着站到中央让那个“黑匣子”照。先到的哥哥告诉我,那个黑匣子是上海产“海鸥”相机。哥哥来不及吃饭就奉母亲之命替全家人排队,好快点照个“全家福”,给闽南老家的祖母寄去。轮到我家拍时,我和哥哥站在父母身后,又是“咯喳”一声,我们的影子就被“海鸥”照进去了。18天后,这张弟弟撅着嘴、我略微歪着头、全家人都眯着眼的“全家福”送到了家中。当时一共洗了3张,虽说把全家人都照得“变形”了,可父亲还是把其中一张塞进信封寄回老家。第一次照相的情景也永远的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
改革开放后,企业职工逐渐富了起来。等到1989年我初中毕业的时候,所在的县城已经有了几家个体照相馆,里面还有几个简单的道具,我和同学们跑进去照了几张黑白的合影作留念。1992年我高中毕业,不仅照相馆遍地都是,彩色照、大头照、“朦胧”照等各种色彩、各种姿态的照片应运而生,应有尽有,似乎只要你需要,就没有照不出的照片。90年代中期,又开始流行婚纱照,父亲和母亲也赶了一回时髦,狠狠心花300元钱在城里的一家照相馆照了一套婚纱照,里面还有两张放大的照片。后来,父亲的一位同事到上海出差,给我家带了一架180多元的飞马“傻瓜相机”。从那以后,其我们家里就买了胶卷给自己照、给亲戚朋友照,可是高昂的冲洗费,常常让我们照得起,却洗不起。
仿佛是转眼间,我们所在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收入增加了,我家的生活水准逐步提高。身边拥有照相机的人家越来越多,我家的傻瓜相机早已退居二线,取代它的是一架上海产的佳能数码相机,除了照相它还能摄像。只要我高兴,我随时随地就能为自己、为大家、为任何一人照相,不用操心要买电池,不用计较胶卷的贵贱、不用考虑洗照片的费用,也不用担心照片上我的脸黑、他的脸黄,毕竟有了数码相机,可在电脑中对图片进行技术处理,可以为你克服上述缺陷。前几天,我60多岁的大姑婆来我家玩,儿子打开电脑,翻看全家人的电子相册。姑婆摸着薄薄的液晶显示器嘴里嘟囔着:“这么厚的相册是咋装进去的呀,照这么多相片得花多少钱呀”。儿子在旁笑得直不起腰来。
现在,当我翻看自己的那些老照片时,旁边的儿子总是好奇地问我:“你那时为什么不把照片放在电脑里呢?”我笑着说:“那时哪有电脑哇,现在时代不同了,照相机、摄像机都在全程记录你成长的每一天。儿子呀,你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你可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