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接踵而至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大战”,一些机构或学校为达到招揽学生的目的,利用落榜生着急求学的心理,采用一些欺骗手段吸引落榜生入读。
据专家介绍,一些规模小、名气不大的民办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为争夺落榜生生源,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异地招生;还有一些社会办学机构与名牌大学合作办学,但其在招生时故意混淆办学主体,直接说成是某某大学招生,并强调招进的落榜生与统招生一样上课、一样毕业、颁发同样的学历文凭;还有一些学校用开办热门专业、甚至用保证出国的许诺,来吸引落榜生家长的目光等。
据了解,落榜生遭受侵权的形式主要有:校方以报名人数不足为由拖延开班甚至不开班,且拒不退费;教员的配备与课前宣传严重不符,外籍教员的虚假问题尤其突出;课程缩水,课时任意更改,学生得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培训班收费没有标准,信口开河等等。
对此,专家建议,落榜生和家长在选择复读班时,要注意对招聘广告信息进行甄别,可要求招生人员提供备案文件或查看教育行政部门的备案编号;同时,要重视向教育主管部门或往届生进行咨询。选择高校时,除向教育主管部门或往届生咨询外,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实地参观、查看等多种途径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成果。要注意保存好广告宣传资料、发票等证据,以便遇到问题时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据新华社电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从表现上看,落榜生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情绪表现激烈的,另一类则是看上去较为平静的。无论外在表现如何,落榜都会令孩子感到悔恨、自责,父母应关注他们的表现,并允许他们选择适当的方式发泄,以缓解内心压力。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向专业人士求助。
孩子在高考中落榜,做父母的也难免会感到痛苦和失望。专家认为,此时家长也要学会“退一步”考虑问题,与孩子一起努力,共同走出困境。
哈尔滨市有一对中年知识分子夫妇,因女儿在高考中发挥失常落榜而陷入心理困境。父亲始终无法接受现实,反复责问女儿:“这些年为了你,我和你妈付出那么多,你都学什么了?”
王丽敏分析说,这位父亲的心态在落榜生家长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他们虽然知道这是现实,但总是无法接受孩子的成绩,不可自控地不断追问甚至埋怨、指责、贬低孩子。“落榜考生本来就容易感到失落和焦虑,如果父母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转嫁’给他们,就会使家庭气氛更加压抑,容易引发意外事件。”
“落榜以后,考生应该静下心来做客观的自我评价,设计人生目标,走好人生之路。”王丽敏说,不想复读、也不能继续升学的考生应平心静气地进入社会,踏踏实实地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寻找机会发展,“眼高手低”只会荒废了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