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纪念堂接受吊唁,众多群众排队吊唁季羡林两千枝鲜花装扮灵堂
昨天上午,我国著名学者、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逝世,他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北京大学连夜布置灵堂,今天中午接受公众吊唁。
季羡林先生的灵堂被安排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昨晚9时,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布置灵堂。从今日起,百年讲堂将暂停一周演出。
悼念现场 入党介绍人前来吊唁
设在北大百年讲堂的季羡林灵堂11时45分接受拜祭。
上午11时,季老的入党介绍人、北大外语学院研究院的贺剑城赶到现场。贺老先生告诉记者,他最后一次见到季老是7月3日,那时候季老的状态还很好,有说有笑。
贺老先生告诉记者,他1953年留校参加工作,1956年介绍季羡林入党。
“他是我的老师,教会我很多东西,对我们特别严格。”在和季老师工作的十年中,同事间流传着一句话,“被季老指出的错误永远不要再犯第二遍。”
回忆起最后一次见到季老,贺老先生的声音有些颤抖,他说,季老在最后一次见面时还觉得遗憾。“整天躺在病床上,不能继续发扬国学、不能继续做学问,是他的遗憾,我就只能安慰他,养好病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拜祭群众排起长队
11时10分,北大百年讲堂拉起进场围栏,仅两分钟,前来拜祭的各界人士就已排起了50米长的队伍。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均穿着素色衣服,还有前来拜祭的小朋友手捧黄白菊花。
11时15分左右,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前来吊唁的群众有序地排起了长队,大家都在耐心地等待着入场,虽然已经等了半个多小时,天气也非常闷热,但是,并没有一个人表现出厌烦的情绪,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等着。
一位对外经贸大学的退休教师称,她在北京大学上学时,季羡林是她的系主任,她眼中的季老是个十分朴素温和的人,记忆中季老永远都是一身干净朴素的中山装,笑容温和。
探访灵堂 昨日21时 不低于王选院士规格
昨晚9时许,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东南门大厅,第一根脚架立柱开始竖立,工作人员开始布置季老的灵堂。据负责人介绍,季老的灵堂布置,规格不低于2006年王选院士去世时的追悼规格。
讲堂外的空地上,工人们正在拼装黑色背板框架。背板长16米、高5米,面积基本等同于当年王选院士悼念灵堂的背板。
晚上10时,天空开始划过闪电,为安全起见,工作人员将背板框架移到讲堂内大厅拼装。同时封闭了大门。
昨日22时 两千枝鲜花装扮灵堂
季老的灵堂全部用鲜花布置,大约晚上10时,在讲堂大厅的西侧小厅,花卉公司的工作人员开始忙碌着准备花篮。
他们这次专门提供了2000多枝鲜花供北大校方挑选,花以黄白菊为主,辅以一些百合、剑兰以及非洲菊等品种,“主要是考虑到季老以高龄逝世,在中国传统习俗里,有喜丧的味道,因此有一些带色彩的花,以供挑选。”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昨日23时30分 远红外线定位贴字符
昨晚11点半,工作人员开始给背板框架蒙上一面巨大的黑布,扯紧固定。然后16名工作人员一齐奋力竖起这面80平方米的背板。
背板上将贴上“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九个大字,挂上季老的照片。
北大校办许老师告诉记者,照片预计长度为1米、高度为1.2米,悬于中间“季”字下面。在贴字符时,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启用远红外线定位装置,以确保字符、照片位置精确。
今天凌晨3时许,工人挂完最后一个“沉”字,开始打扫清理场地。“要准备几个小时后迎接前来悼念的人了。”一位负责人说。
今日9时30分 季羡林灵堂12时开放
今天上午9点半,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大门紧闭,灵堂已经基本布置完成。
透过紧闭的大门,记者看到室内已经立起一块黑色的幕布,上面贴着“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九个白色大字。
幕布下左右两边分别放着五个黄白菊花相间的花篮,工作人员正在把挽联放到花篮上,挽联上写“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闵维方敬挽”、“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敬挽”、“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北京大学敬挽”。
今日10时25分 中山装遗像体现老人朴素
上午10时25分,工作人员开始悬挂季老的照片,照片中的季老身穿一件中山装,头戴一顶淡紫色毛线帽,面带微笑,身后的背景是初春低垂着的杨柳。淡淡的绿色衬托着那身简朴的中山装,老人那淡淡的微笑显得格外慈祥和健康。
随后,记者致电季羡林先生的儿子季承,他说,之所以选择这张照片是因为这张照片充分体现出了季老朴素、平和和乐观的本色。
季承还表示,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树叶都刚刚发芽,天气还有点冷,季老穿得比较多,那时季老的身体状况还不错。(本版撰文/记者周萌 曹珊 韩旭 王贺建 实习记者 张航)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背板 白菊 白菊花 百合 板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