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王子先:外部危机下“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与开放选择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6月09日 14:57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王子先(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外部危机下“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与开放选择。

  我这个题目既是企业界面临的问题,也是下一步整体开放战略和经济模式选择的重大问题。我的结论是过去三十年中国制造开放发展在全球内取得了成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现在我们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制造下一步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但是我们的道路还是坚持开放式的发展道路,而且我最后的结论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是不能也不会发生改变的。先简要的对三十年中国制造开放发展做一个回顾:

  大家都知道过去三十年中国制造企业的成功创造了很多奇迹。这里的数据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在全球制造业所占的份额,06年已经占到8%,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大国,有172类产品总量居世界第一,也参与大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形成了。这是我们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制成品的出口已经名列世界第一,占的份额到06年已经占到10.8%,超过美国的10%。我们在出口第一的品种已经在04年已经有700多种,占世界的14.6%。这个表是我们在世界出口的排名。开放式工业化路径是怎么走的呢?主要是我们抓住了三次大的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实现了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有几个方面,总体上我们是实现了从封闭式发展向出口导向、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它不仅弥补了我们内省力的不足也缓解我们资源要素的瓶颈,打破了制造业发展的体制障碍。

  路径一个是引进外资是最成功的方面,另外是技术引进,三十年我们技术引进接近三千亿美元。另外是加工贸易是我们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大量的指标说明了加工贸易是符合国情的成功。

  最后贸易开放和自主开放到多边开放,释放出巨大的效益。然后到加入了WTO成功实现了对外开放。

  中国已经有全方位的比较优势,中国九十年来以后,实现的顺差决定是产业比较优势不断增强的结果,我们的产业结构实行了一系列的转型,从轻纺产品到农产品为主在到机电产品为主,到高科技产品为主。我们出口产品的转型升级也进行了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我们从低端劳动产品到终端机电产品再到高端的高科技产品,说明低端到高端我们都培育了比较优势,而且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创造了一条独特的出口模式。而且持续顺差从九十年代以后,打破了至今仍然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外汇和进口的瓶颈。这也反映了我们比较优势的变化。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比较优势。这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当然,中国制造确实在外部危机下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加快转型升级也是必然的选择。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实际政策和战略问题,需要研究探讨。

  首先简单看看中国制造,面临的外部形势: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世界制造业,已经出现了制造业的危机。去年四季度世界制造业出现了4%以上的负增长,今年一季度世界工业还是10—20%的衰退,而且从汽车制造业开始,整个制造业链条的延伸的这种危机。最近三个月的数字,美国、英国工业产值同比下降13.8%、16.4%。三月份欧元区工业增长都是下降20%,日本降幅更大,更糟糕的是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越来越大的影响,一季度韩国下降13.5%,新加坡三月份下降33.9%,全球制造业危机表现的方面:一是产能过剩危机,第二是制造业跨国贸易与投资遭遇寒冬,三是制造业正面临大洗牌,大重组;四是大批制造企业在危机中破产,通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制造业带来重大的影响,首先看出口,从去年十月份开始负22.6%的下降,然后今年一到四五月也是差不多,都是两位数的下降,一到四月份下降20.5%这也是三十年来前所未有的。98年金融危机期间,出口也是单位数的下降,没有出现这么大幅度的下降,在外部的环境下,出口增加值也是在逐步的下滑,一到二月份只有3.8%。三月份好一点是8.3%,但四月份又有所下滑。最糟糕的是以IT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也遇到了冲击,从一到四月份,高薪技术产品出口同比下降23.1%,高于全国出口降幅2.6个百分点,IT和消费类电子产业受到更大的打击。

  二,中国制造面临的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和隐忧。中国制造告别低成本,竞争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最新的研究,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从过去比美国低40%,现在只低5.5%。对于印度来讲,我们已经没有优势,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是人民币的升值,第二是工资水平上升,第三是中国制造面临资源环境越来越严重,第四是周边国家都对我们形成越来越大竞争。但是即使在这种环境下,我觉得我们制造业的下一步发展的转型升级,仍然要坚持开放式的发展路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制造存在着这些问题的不足,都是前进中的问题,跟整个工业化、现代化阶段相关联的症结,不仅仅在制造业本身,更多是在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包括我们的出口产品结构,市场营销能力的薄弱,过渡依赖于供应商,缺少核心技术。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整个产业链的问题,而不单单是制造业的问题。整个产业链的问题就是郎咸平说的制造环节是以交易、流通环节出现了问题。所以,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是整个现代化前进过程中的问题。

  最重要一个现象,现在经济全球化已经从制造业全球化进入到服务业全球化。跨国公司前面的服务业跨国公司转型,这是新的趋势。生产业、服务业跟制造业在专业化过程中又全面的融合,打造全新的产业链,服务业跨国转型、外包成为下一步的重点。我们要改变整个产业链的差距、问题。还必须要通过加强双边贸易合作,加强全球产业链合作中去,加强产业升级的步伐,才能缩小跟发达国家的差距,真正改变我们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而且危机中“口红的效应”也是我国中低端制造业的生存空间。今年一到四月份,我们在传统市场上占有率在上升,特别是中低端产品。同时,危机之后,世界贸易投资长期来看是是发生改变的,经济全球化虽然对遇到一些调整,但是大的趋势是不会改变。而且世界经济产业的发展还在出现新的亮点。

  下一步开放式路径怎么走,我们觉得就是要从简单的贸易为主,下一步走到参与全球的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生产要素、资本双向流通水平,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不是简单地扩大对外投资的问题。

  下一步开放式发展提高国际化水平也是有很多选择,最新机遇就是在世界制造业大重组、大洗牌的时候,我们积极的开展海外并购,提高投资合作水平,在海外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这几方面,下一步要作为重点。另外企业层面,整个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也是面临很大的重大选择,当然政府层面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战略选择更多。特别是服务方面,将会创新,打破垄断。参与全球的服务业分工,同时要顺应全球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新趋势。特别要抓住服务业跨国转移、服务外包、服务投资大发展新的趋势,以服务业开放推动服务业重组创新和发展。

  这是吸取制造业成功之后,实现整个服务业和产业链整体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选择。当然我们要在下一步整个产业链的服务环节,整体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产业规划、战略都面临一系列的新的选择。

  最后,我的判断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能也不会改变。首先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现阶段的国情和要素结构13亿人口,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就业,未来一、二十年,人力资源仍然是我们最大的比较优势;第二,金融危机反复的证明,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的。制造业发展业面临一定的困难,但这条路子是必须要走下去的。没有更好的选择,中国制造业作为世界工厂中心,已经积累了一系列的优势,这个优势是不能改变的,而且中国制造跟过去先进工业化相比,我们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的高度开放的基础上,建立在充分发挥沃勒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所以有强大的基础。

  从这些方面都可以证明不会改变,一个是我们已经国际产业重点区,二,比较优势仍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下,第三中国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第四中国出口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会改变。五、随着我国迈向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必然更加开放。

  世界经济总量55万亿美元,是我们GDP13倍,这么大的市场,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中国家不能放弃,不能重新走封闭式的发展道路,那是没有希望,而且对世界也不是有利的选择,虽然有些国家挑我们的毛病,但是中国制造走开放式路子确实是互利共赢的。我们贸易便利化还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不会往会走,不会往回升,而是不断的开放。

  谢谢!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出口 人力资源 产品结构 工资 交易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编辑: 王丽旻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主播罗京病逝
法航空客失踪
湖南株洲高架桥坍塌
2009快乐女声
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读大学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