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来山东慰问考察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陈兴春接受了本报专访。震后临危受命、在聚光灯下奋战了10个月的他,有什么常人难以体察的酸甜苦辣?他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陈兴春逐一给出了答案。

  10日晚10点,舜耕山庄。见到陈兴春时,他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回房间后还没来得及脱下外套。他脸上带着倦意 ,言谈举止却从容随和。

  与地震重灾区北川受到的举国关注不同,灾后才接任北川县委书记的陈兴春颇为低调,很少在媒体抛头露面。

  2008年6月底,陈兴春从绵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任上调任北川县委书记。在此之前,四川地震灾区已经开始广泛的人事变动,特别是重灾区的“一把手”,普遍由高一级的干部兼任。

  媒体对此解读称,灾区灾后重建的难度、强度极大,一把手“高兼”,有利于调集资源,展开工作。

  陈兴春说,地震发生后他就在绵阳抗震救灾指挥部任副指挥长,对北川的情况比较熟悉。虽然任命来得比较急,但不管是心理上还是工作上,他还是有准备的。

  对于外界纷纷猜测的灾区一把手“高兼”现象,陈认为有两个原因。从全局上是为了加强对灾区的领导,以便更好地展开重建;另一方面,灾区的干部本身也是受灾的普通群众,又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很大,“高兼”也有利于给他们解压。

  陈兴春回忆,刚上任时他最棘手的是两大问题:一是安民。震后灾区千疮百孔,要让老百姓迅速地安定下来,让他们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不冻死、不饿死;二是维稳。北川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也有各种各样的诉求,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老百姓不满意,整个社会也不会满意。

  “到目前为止,我对自己的工作还算基本满意吧,这得归功于干部群众对我的支持,虽然压力比较大,但是苦中有乐。”面对提问,陈兴春微笑着说。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