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企业危机应对高峰论坛在杭州西溪校区举行,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主任杜平赶来为浙大经济学院企业家经理人培训班300多位企业家传经送宝。 一个判断基础 所有问题,首先要看形势。“形就是现在的状况,势就是未来的走向,只看现在容易走入误区,只看未来就会失去方向。”杜平说,宏观调控应该说已经达到了一定目的,投资过快、银行贷款规模过大、贸易顺差过大都已经有所缓解,目前国内经济已经不是那么热、甚至已经开始偏冷。 “不要以为国家没看到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最近这段时间,国家已经调整了不少政策,比如纺织企业出口退税上调、企业融资渠道拓宽、地方税收调整。”杜平觉得,在这样一个“冬天”,有些因素是不可抗力的,比如土地成本、原料成本、国际经济局势等;但有些却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在这个时候,不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妨多陪陪家人。等心态平和了,则要多抽时间,熟悉政府的各种规划,给自己一个判断基础和背景。” 他还提醒企业家,“度势”需要基础,当不确定经济走向时,多关注政策,跟着导向走。“下半年很多相关政策会陆续公布,企业可以多关注一下,看看能享受什么优惠。” 八条应对思路 杜平用身边的例子和宏观的眼光,为企业家整理了八条思路。 “合纵连横”,努力成为产业集群的一部分。有一家做线束的小企业,联合几个朋友一起做了个工业园区,给一些汽车主要零部件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把他们吸引到园区里,实现就近定向采购。如今园区里无论大企业小企业都比圈外的活得好。“听说园区老板中就有浙江人。”杜平笑着说,浙江人反应还是够快的。 “脱胎换骨”,就是全面创新。杜平说,他有个朋友,以前做房地产的,后来让军队里一个发明节油器的少将以技术入股,民用化。最近第一批产品出来了,能节油20%,能源上涨,已经有不少企业来订购,他就把钱全投入到新行业里了。 “腾龙换凤”,杜平觉得,现在换鸟不够,要换凤。佛山有很多陶瓷品企业,以前好的陶瓷都是日本生产的,如今一些佛山企业扔掉原来的低端产品,要做就做最好的,销售一下子就上去了。 “断尾求生”,如果知道做下去肯定是死,那么赶紧断尾。比如现在做房地产,有20%的利润就够了,不要贪心等着50%,尽快变现做别的事情。“过去说要做自己熟悉的行业,但现在咨询、人才流动、技术转让都方便了,完全可以做不熟悉的,就看能否找得到合适的人。” 如果产业不错,那就“静观其变”。杜平有个朋友做电缆,本来想上生产线,一看今年这形势就搁置了原计划,却新招了一批人去培训——人才准备好了,等到机会来了,就能先人一步。利用现在的紧缩时期提高员工素质,对企业长期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上下通吃”,大集团不妨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再加工等等一把抓,这样才有规模效应,也不怕哪个环节会出问题。 “漂洋过海”,现在整个国际的制造链都在移动,企业生产加工走出去也是时候了,浙江企业家在今年上半年是走出去最快的一个群体。 “勤练内功”,包括技术创新、精细管理、强化营销、培训员工。如果这几方面能做出成效,那什么都不用怕。 三个投资问题 演讲结束,意犹未尽的企业家们争着提问,内容集中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该如何投资?杜平一一作答。 问:在产业产品选择问题上,要注意什么? 答:挖掘目前很冷,但将来必定会热的产业产品,比如精细农业和加工业、生物技术、现代物流、康复休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都不错。 其实找产业产品不要往大里看,要往小里看。中国市场需求规模很巨大,可以细分化。比如玉米,现在中国只能加工成30多种产品,而在美国是600多种。 当然,在选择产品时,最好是能争取到各级政府支持的。比如环保、节能等。 问:投资地域注意什么? 答:靠近消费市场。浙江有不少服装企业,前几年都去西部开工厂,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发展自己也支持了别人。 另外一个就是选择人才相对充裕的区域。国家鼓励向中西部转移那么多年,为什么速度慢?因为东部熟练工人多,而西部很多需要技术的产业,找不到合适的人做,不得不搬回来。 所以最好是找一个物流方便、贴近消费市场、人才充裕、又有科学院所的区域。 问:投资生产方式要注意什么? 答:要尽量融合到产业链里面去,上下游基本稳定。如果要扩大,尽量采取并购和控股,省钱又省时间。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并购有的是好机会,如果有能力,就应该乘机扩大自己的规模,做强做大。大胆外包、组建投资公司、连锁贴牌、直接购买科技专利,都是不错的投资方式。 最后,企业家应该尽量多渠道获得信息。同乡会、喝茶、洗脚……都是获得信息的机会,这将直接影响你未来的发展。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一批 优惠 贸易顺差 出口退税 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