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电 影 | 电 视 | English | 对 话 | 时 评 | 图 片 | 健 康 | 时 尚 | 女 性 | 汽车 | 宁波帮 | 社 区 | 博客 | 牛播网 | 论 坛 | 贴吧
首页 | 特别报道 | 视频报道 | 三十年三十事征文 征图 | 改革开放30事评选 | 30年创新人物
高层论述 | 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访谈 | 宁波巨变30年:政治 经济 民生 新农村 科教文化
 
港口触角深入腹地 临港工业的崛起
一所大学改变一座城市  撑起新型社保伞
延续城市文脉的老外滩 起航的商业航母
和谐滕头村 “一村一品”的星火燎原
客运码头的前世今生 浙东第一街的蜕变
马家富
王延勤
王锦文
3561服务班
吕忠达:与桥结缘,不走寻常路
严小军:“钱江学者”的海洋梦
何承命:中国纺织业的“维科舞步”
吴祖楣:湾底,致富路上的"宁波红"
宋汉平:破局者的温情
张祖安:宁波的“苗家大哥”
张静章:塑机世界里的追梦人
张建昌:杭州湾畔致富领头雁
相关专题
民生

从坐“小三卡”到开私家车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年10月28日 09:16

  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反映宁波社会经济发展巨大成就

上世纪90年代宁波的主力客运车型(资料图片)

  要满足人们对出行的要求必须具有相当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客运交通、城市出租车及家庭交通工具的变化,生动地见证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人物名片】

  讲述人:陈华,市公管处维修科原科长、高级工程师。

  讲述人:郑宗才,市出租车公司管理人员,从业30年,见证了出租车行业的每一步发展,业内人称“老土地”。

  讲述人:陈晋梅,普通市民,家住联丰世纪苑。

  讲述人:李鲁勇,宁南公司高速车队司机,开车30年,见证了宁波客运事业的发展历程。

  市公管处维修科原科长、高级工程师陈华:

  严格意义上来说,宁波曾经的人力三轮车和“小三卡”都不能称之为出租车。宁波第一代出租车车型比较繁杂,包括菲亚特、菠萝蜜兹、吉林、天津大发等,以面包车为主。第二代出租车则以夏利车为主。1999年,桑塔纳成为主力车型。2003年以后,出于环境、城市形象、驾乘舒适性等多方面考虑,现代、毕加索、帕萨特等新车型不断加入出租车行业,宁波出租车呈现多品牌并存时代。

  回顾30年来宁波出租车的每一步变化,我们都可以看出背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力。

  公路客运车辆的变化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宁波客运中心站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豪华大客车,有国产的、中外合资的、进口的。车辆档次从普通型发展到现在的高三级甚至高三级商务座。乘车的舒适性、快捷性、安全性越来越好。

  【专家点评】

  1979年,满街都是“黄鱼车”和“小三卡”

  在内蒙古建设兵团当了8年知青的郑宗才,1979年回到了宁波,顶替父亲进入市三轮车公司。

  当时这是一家在宁波赫赫有名的集体所有制公司,独揽宁波除公交外的公共交通,拥有四五百辆人力三轮车和40辆机动三轮车。人力三轮车被宁波人称为“黄鱼车”,机动三轮车则被宁波人称为“小三卡”。

  “那时候还没有出租车这个概念。”郑宗才回忆,当时宁波在每个区设一个三轮车总站,在人流密集地带设置若干分站。客人坐上车后不是马上付钱,而是由三轮车师傅将车“开”到最近的站点,在站点根据目的地距离收费开票以后,再把客人拉到目的地。

  坐“黄鱼车”每站4分钱,比公交车略贵,如果没行李,价格还便宜一点。“小三卡”比“黄鱼车”运价略高。

  蹬三轮车的社会地位不高,但能挣钱。“姑娘们都愿意跟车队里的年轻人谈婚论嫁。”郑宗才说,一辆车每个月完成130元产值后,司机有51元工资、6元奖金,超过130元则按30%的比例提成奖金。“当时很多机关事业单位的收入都不如我们。”

  挣钱虽多但人辛苦,郑宗才常常在凌晨两三点起床到轮船码头等客人。那时没多少人坐得起三轮车,普通市民都坐公交车,到医院看病或随身带了行李才坐三轮车,坐的最多的是公务人员,坐了车后要发票回去报销。

  1982年,宁波成立第一家出租车公司

  1982年,三轮车公司向市政府申请注册宁波市汽车出租公司获得批准。郑宗才说:“这是我市第一家出租车公司。买进3辆‘快乐’面包车,开始对外运营。”

  当时所有的车都停在规定的场站内,先是集中停在开明街,后挪到南站。“乘客需要就打电话预约,公司调度室再把用车信息告诉司机,司机载着乘客到附近站点开票,再把乘客送到目的地。”郑宗才回忆。

  到1984年,公司新购进了5辆菲亚特轿车。“那时市政府多是吉普车,这几辆车很吸引人,租用的人很多。”郑宗才说,一些人租用作婚车,当时车上还没有出租车标志。

  1985年宁波友谊出租车公司成立,买了40辆夏利车,一下子成为宁波主体出租车公司。

  有了竞争,市出租车公司接连买菠萝蜜兹、天津大发等30辆小车,替换掉所有的“小三卡”和面包车。又买3辆伏尔加,并承包给司机,调度室可以调度用车,司机可自己接活。“这些司机是出租车司机中最先富起来的人。”郑宗才说。

  1991年,出租车开始安装计价器

  1989年市出租车公司买了15辆桑塔纳和10辆夏利,替代原有的旧车,所有出租车都采用承包模式。1991年底后,其他出租车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市政府开始出台政策规范出租车市场,要求所有出租车安装计价器,但车身颜色没有统一。市民招手停车开始出现。

  按照市物价局的定价,那时桑塔纳起步价是4.5公里10.5元,以后每公里1.8元;夏利车是4公里8元,以后每公里1.5元。司机随车拿着三联包车发票给乘客开票,如果距离远,乘客可跟司机私下议价。

  1999年,宁波所有的出租车全部统一更新。随后,宁波出租车行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先后经历多次经营权拍卖,车辆数量与车型不断增加,达到目前3500多辆车、近10种车型。

  1983年,开客车是一种体力活

  1983年浙江省长运公司货运站的李鲁勇被调去开客车,从此开始了20多年的客车驾驶生涯。

  “那时候开客车是一种体力活。”李鲁勇至今仍记得他开的第一辆客车是解放牌45座客车,大约七八万元一辆车。汽车功能很差,没有同步器,每次踩离合器都要踩两脚,用钥匙打开电门后,还要手动启动马达,车上没有电动雨帘,在前窗安装一个雨棚挡太阳光和雨水。冬天要把水箱里的水放尽,防止散热器冻住,第二天再加满水。

  “司机开得不舒服,乘客也坐得不舒服,车上都是低靠背的硬座。”李鲁勇记得每次出门都要随身带芭蕉扇、毛巾、脸盆,不然,十几小时的路程没法坚持。

  “那时路不好,我们的客车只跑省内,出省就要到杭州坐车。”李鲁勇当时跑的是宁波到温州班线,一天发3班,他开早班车。300多公里路全是砂石山路,早上6点发车,当天下午5点才能到温州,第二天再返回。

  李鲁勇说:“班车沿途停靠的站点特别多,从宁波到奉化就有石碶、栎社、王家、张家店、江口、横路、奉化等车站。到宁海、奉化的多是走亲戚的,到温州的多半是做生意的。”当时,5元一张的车票虽有点贵,但坐的人很多。

  1988年,首次开通到省外班线

  1986年,长运公司引进了一批每辆价值10多万元的东风牌客车,驾驶室装了电风扇,车辆底部设置了专门的行李厢。“汽车一次点火就可以走了,加速能力强,速度快了不少,平均时速可达70公里。”李鲁勇说,这种车还是45座,但座位改成高靠背软椅,座位间距宽了不少,乘客坐着更舒服。所以,宁波至温州班车票价提到了10元,乘客并没什么意见。东风客车引进后,班车到发频率提高一半,客流增加一半。

  1988年,宁波首次开通了到福州的省外班线。“如果没换车型,到福州这么远的距离肯定没司机愿意开。”李鲁勇说。

  1990年,长运公司买了3辆车价30万元左右的丹东黄海牌客车,当时在宁波是最高档次客车,一辆跑福州,两辆跑温州。“公司也是派最好的司机开这几辆车,司机们也以开上这几辆车为荣。”李鲁勇开着黄海跑福州。“每趟车都没有空位,经常有人托关系买票。”

  1996年,有了百万元高级客车

  1996年底杭甬高速公路开通,长运公司新买了一批大宇牌高级客车,每辆车100万元左右,开通了宁波-杭州、宁波—上海的高速班线。“原来我们去杭州,最快6个小时,现在只要2个小时。”李鲁勇说。

  2002年,长运公司改制为市公运集团后,买进一批每辆车价200万元的尼奥普兰欧洲之星豪华客车,依托甬台温及甬金等高速公路,开辟了更多的高速快客线路。除了通往省内外其他城市都是快客外,从宁波市区到各县市区(除象山外)也都是快客,基本上1个小时到达。

  “现在的路是越来越好,车也是越来越好,旅客出行越来越舒适。”李鲁勇现在开宁波至无锡班车,有空调,航空座椅,卫生间。

  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三级跳”

  1978年陈晋梅25岁,家住江北车站路(现美术馆附近),她在开明街服装五厂上班。每天上下班她都是走路。陈晋梅说:“每次上下班都要花40多分钟,过新江桥浮桥。”

  “我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辆自行车作嫁妆。”当时陈晋梅虽然攒够了钱,但没有购车票,找到一个上海的亲戚,才买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车买回来后,陈晋梅根本舍不得骑,放在家里藏起来,借邻居的旧自行车练习。直到1980年元旦结婚后,才搬出来“炫耀”。

  1984年,陈晋梅夫妻决定买一辆摩托车,最后选中了嘉陵牌摩托车。当时有摩托车的人家不多,开摩托车出去很“拉风”,“每次路人都会扭头看我们,似乎羡慕得不得了。”陈晋梅说,摩托车丰富了家人的生活,他们会骑着摩托车到东钱湖去游玩,这是他们家以前难以想象的。

  1994年,宁波出租车可以对外“买断”经营,陈晋梅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她东挪西借“买断”了一辆桑塔纳出租车。“这是我的第一辆车,虽说是出租车,但在很大程度上我把它当私家车看待的。”陈晋梅说,有了这辆车,他们家的生活圈子一下子大了很多倍,经常趁节假日到杭州、上海玩。

  这辆桑塔纳给陈晋梅积累了不少财富。2003年,陈晋梅花22万元买了一辆帕萨特轿车。

  30年过去,陈晋梅从一个大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她个人拥有的交通工具也实现了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的“三级跳”,“不过,你说奇怪不奇怪,我买汽车时的心情,似乎还没有买自行车时那样开心。或许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实力更强,生活水平更高的原因吧?”陈晋梅说。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5元 6元 财富 车型 芭蕉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庄伊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