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电 影 | 电 视 | English | 对 话 | 时 评 | 图 片 | 健 康 | 时 尚 | 女 性 | 汽车 | 宁波帮 | 社 区 | 博客 | 牛播网 | 论 坛 | 贴吧
首页 | 特别报道 | 视频报道 | 三十年三十事征文 征图 | 改革开放30事评选 | 30年创新人物
高层论述 | 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访谈 | 宁波巨变30年:政治 经济 民生 新农村 科教文化
 
港口触角深入腹地 临港工业的崛起
一所大学改变一座城市  撑起新型社保伞
延续城市文脉的老外滩 起航的商业航母
和谐滕头村 “一村一品”的星火燎原
客运码头的前世今生 浙东第一街的蜕变
马家富
王延勤
王锦文
3561服务班
吕忠达:与桥结缘,不走寻常路
严小军:“钱江学者”的海洋梦
何承命:中国纺织业的“维科舞步”
吴祖楣:湾底,致富路上的"宁波红"
宋汉平:破局者的温情
张祖安:宁波的“苗家大哥”
张静章:塑机世界里的追梦人
张建昌:杭州湾畔致富领头雁
相关专题
民生

宁波基本建成“213”交通圈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年10月24日 09:42

1999年以前,一些路段路况不佳,养护工需要用扫帚清洁路面(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从1985年宁慈公路的7米路宽、砂石路面,到1995年宁镇骆公路的6车道、路宽达45米,再到全省首条沥青路面的高速公路,宁波市的公路交通飞跃发展。目前宁波市基本实现“213”交通圈,宁波到上海、杭州、温州、金华将分别不超过2小时,市域将形成1小时交通圈,都市区将形成30分钟交通圈。

  【人物名片】

  讲述人:潘卫栋,1981年开始从事公路养护工作,江北区交通局公路养护站站长。

  讲述人:虞敏贤,1994年任宁镇骆公路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现任宁波市公路运输管理稽征处处长。

  讲述人:毛国祥,时任杭甬高速公路宁波指挥部副指挥。

  【专家点评】

  宁波市交通局总工程师胡跃军:

  改革开放30年,宁波市公路总里程从1978年的2046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93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5公里,公路密度从1978年的每百平方公里21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每百平方公里95公里,分别增长4.55倍和4.52倍。“一环六射”公路主骨架初步形成,高速公路实现从无到有,再由线成网的新跨越。

  继建设杭甬高速公路之后,又兴建了甬台温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等,到国内其他省份、省内的主要城市和市域内均有便捷和发达的城乡交通网络,不仅缩短了宁波市对内对外的时空距离,沟通了城乡交流,更重要的是直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上世纪80年代,道路不畅制约经济发展,当时在宁波级别最高的国道杭甬公路上,汽车时速平均只能开到35公里。“从宁波到杭州开车要五六个小时。我记得有一年去杭州开会,恰好遇到台风天,结果整整开了9个多小时。”毛国祥回忆说。

  杭甬高速公路从1978年就开始前期工作,论证了10年。1989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项目建议书,1992年国家计委批准了利用外资方案,1992年国家计委批准开工。

  养护工见证我市公路巨变

  宁慈公路从7米拓宽到36米

  1981年,潘卫栋20岁不到开始从事公路养护。当时江北区只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宁慈公路,一条是庄浦公路。两条路都是砂石路面,路宽只有7米,刚好能够会车。潘卫栋当时负责全长10公里路面中的1.5公里,手里有养护“三大件”:一把扫帚、一把铁锹、一辆手推车。

  到了1986年,宁慈公路改成了水泥路面,拓宽到了9米。路好了,养护方式也有所改进,彻底告别了“三大件”,养护站购进了轧路机、工程翻斗车、沥青灌缝机等养护设施。养护站一线工人减掉一半,每人负责养护3公里路段。

  1994年宁慈公路改扩建成61省道甬余线,到1996年开通时,变成了24米宽的二级公路,中间还加设了钢护栏。道路养护方式进一步革新,江北养护站为此新增了洒水车等养护设备,资产达到300万元。

  2004年,甬余线进一步改扩建,变成了36米宽的双向6车道沥青路面,路两旁的绿化带也扩展至15米,车辆行走起来更舒适。潘卫栋说,为了新道路的养护,养护站新购了一大批先进的养护设备,站里资产一下子增加到1000万元。

  从事养护工作近30年,潘卫栋已成长为养护站站长,他见证了道路的变化,也深刻感受到道路变化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修建全省首条六车道公路

  获得“浙东第一路”的美誉

  1994年,宁波市确定进入三年交通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市十大重点工程之一、首批“四自”公路之一的宁镇骆公路。宁镇骆公路是在常骆(常洪-骆驼)公路基础上重建,常骆公路是一条9米宽的低等级砂石公路,是镇海通往宁波市区的重要通道,当时成为通往市区的“瓶颈”。

  “虽说是市里重点工程,但修建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虞敏贤回忆说,项目之初就出现了著名的“四六之争”,因为是“四自”公路(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营运、自行还贷),一部分人认为按照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自行筹资压力太大,修4车道足够了。另一种意见认为,应有超前眼光,要考虑10年以后的事情,修6车道。上报到市委市政府后,给出的意见是宁镇骆公路不仅要解决宁波镇海间的交通问题,还要成为“样板路”、“迎宾路”。最终宁镇骆确定为6车道,这也是我省第一条6车道公路。

  “6车道路宽达到45米,一下子比常骆公路提高了9倍,这还不算,路中间有隔离带,两边也有隔离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隔离带有5条。当时全省没有一条路有这样的绿化。”虞敏贤说。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一条标志性的大路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全省第一条6车道的一级公路。通车之后,市区到镇海(常洪出发)的时间从40多分钟缩短为10多分钟,它不仅是宁波人的骄傲,也成了浙江省的骄傲,当时诸多媒体不约而同地将这条路冠以“浙东第一路”的美誉。其先进的建设管理经验也广为传播,一时各地取经者纷至沓来。

  1995年通车当年,宁镇骆公路被评为“优良工程”。如今13年过去,这条“样板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没有发生过一起“破板”事件,成为镇海至宁波的大动脉,各类车流量每天达3万辆次,大大方便沿线群众生活和港区货物集疏运。前不久省有关部门又组织了一次检查,这条路再次被评为“优良工程”。

  杭甬高速公路

  前期论证10年

  杭甬高速公路宁波指挥部1991年成立,毛国祥任副指挥。他告诉记者,当时杭甬高速公路预算为23亿元人民币,其中向世界银行贷款2亿多美元,最后工程决算超过5亿美元。这也是浙江省第一次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运用国际惯例进行工程管理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从这个意义上说,杭甬高速公路就像一个大学校,它培养了一批管理、技术、监理、施工人员。这以后,浙江省再造高速公路,这批人马上就能上手。”毛国祥说,浙江省第一代监理工程师就是随着杭甬高速诞生的。

  施工难度国内外罕见

  毛国祥说:“杭甬高速是全国第一条建设在沿海水网地带的高速公路,穿越了94公里的软土地基,架设了27公里桥梁,开凿了20余座山体,填筑的土方按1米高1米宽堆放,可绕赤道半圈,施工难度之大,在国内外均属罕见。”

  难度大主要就是指软土地基大量存在。毛国祥至今仍记得一连串数字:江南一带软土多,普遍有三四十米深,有些地方甚至深达八九十米。在软土路基上筑路,就好比在豆腐上放重物。整条杭甬高速公路,92%的路段建筑在30到40米深的软土地基上。

  难题远不止软土地基这一个。当时车厩山的北坡是居民生活区,距高速公路50米内就有72户人家,其爆破区上空15米有11万伏的高压线穿过,山上多为有僵石之称的青石。先后有7支实力不弱的施工队伍,面对这座大山打“退堂鼓”。余姚段工程为此整整拖延半年。后来中铁十四局来了,立下“军令状”,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跨世纪的东方之路”

  杭甬高速公路建设耗时4年。1996年12月6日举行通车仪式,第二天报纸将杭甬高速称为“跨世纪的东方之路”。

  公路开通那一天,站在乌黑平整的沥青路面上,很多参与建设的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沿线群众也是欢呼雀跃。毛国祥说:“他们能不高兴吗?虽然没直接参与公路建设,但他们为这条路付出的并不比我们少。”

  毛国祥记得,杭甬高速公路宁波段沿线征地6000多亩,拆迁建筑物约4万平方米,整个拆迁工作仅花一年多时间。当时,世界银行一名专家考察征地拆迁进程后,感叹:“造高速公路征地是最困难的,没有想到杭甬高速公路的征地工作却进展得如此迅速。”

  “当时余姚有个村民,修路前几年承包20多亩土地,为改造这块地,一家人费尽心血。眼瞅着土地变肥沃,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杭甬高速公路却要穿过他的承包田,占用8亩地,还要把剩下的地切成南北两片。征地时,这个村民很爽快地答应了。”毛国祥说,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了,当时老百姓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造高速公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无条件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

  杭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第二年,杭甬高速车流量已超过每天5万辆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在当时的全国高速公路中位于前列。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贷款 标志 一批 报纸 爆破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庄伊岚